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025857956224

    如果老鼠惹到了貓,貓一般不會生氣,直接把老鼠玩弄至死,然後吃掉。 小孩不小心踩到大人,大人一般也不會生氣,要麼想著“應該是不小心吧,反正不疼”,或者“小孩不懂事,不要一般計較”。 某沒有影響力的某甲上網說了大人物某乙一句壞話,某乙一般也不會生氣,笑一笑就過去了,因為自己不會有任何損失,甚至會想著“差評也是關注,讓暴風雨來得稍猛一些,剛剛好把我捧得更高一些”。 反過來,貓堵住了老鼠洞,老鼠會氣自己沒有用,會氣貓太欺負鼠,會氣運氣太差,會氣老媽為什麼不是犬族甚至人類??因為無法解決問題,只能生悶氣。 大人無故打小孩,小孩無力還手,只能氣自己拳頭太小,衝自己生氣,衝布娃娃生氣,衝小貓生氣??直到某天小孩長大了,會努力去補償自己,要麼復仇,要麼用其他方式讓自己變成強者,要麼逃避(如果之前受傷太深變成習得性無助,可能會成為一個用一生對自己生悶氣、怪自己沒用的人)。 如果大人物某乙在小人物某甲的小圈子裡說了甲的壞話,甲完全沒有辦法挽回自己的名譽,同時又沒有退路,找不到其他可以幫助自己的人,也會對自己生氣,對乙生氣,對世界生氣,覺得自己生不逢時,運氣不好,爹不是李剛,乙為富不仁?? 說到底,憤怒多是與“無力感”有關。讓自己的內心變得強大,是終級解決之道。但把“強大”當口號來說是沒有用的——誰都想要,但不是說說就能擁有。 在變得真正強大之前,建議 1理解憤怒首先是生理的,即先會有腎上腺素水平的變化,帶來呼吸、心跳等的變化及想要破壞的衝動,之後才會感受到“我在憤怒”。試著讓自己整個兒的放慢,時時去關注自己的身體感受(五祖宏忍講“念念自見”),覺得貌似不舒服前先不著急說話或行動,閉上眼睛思考身體不適感的來源,感受自己的衝動,在腦中預演幾遍“如果我那樣說,結果可能是??”、“如果我一拳打出去,結果可能是??”、“換作某個我敬佩的人,ta的表現可能是??”在這思索過程中,身體自然就會冷靜下來。 這種對原因及可能性的設想可以使人冷靜的原因在於,(1)因為腎上腺素分泌是有時效的,只要保持身體不動閉上眼睛,過了半分鐘後身體就會不那麼躁,就會慢慢恢復正常思考的能力;(2)理性思索需要消耗能量,會迫使流向四肢的血液向大腦回流,可以加速人們將過度喚醒的身體恢復平衡狀態的過程。 沙赫特透過一系列實驗證明:怎樣解讀自己的身體反應是使人憤或不憤的重要差別。比如一個嗜好打架的人被別人不小心碰了一下後容易將這一“碰”理解為挑釁,於是可以在一秒內火冒三丈血壓上升體溫上升甚至立即做出揮拳頭的動作,但理性人在一般情況下都會將這一碰僅僅理解為不小心一碰,聽對方說個“抱歉”之後點個頭就過去了,甚至有時會自己無意間說出個“抱歉”,因為這是人際關係的重要潤滑劑。(這種“解讀”的能力以及創造性問題解決的能力,說到底都是閱歷積累的結果。讀萬卷書,閱人無數,慢慢自然就會擁有這樣的淡定與安然。) 2理解“人無完人”,接受有缺陷的自己,喜歡上自己,消除自罪感,可以慢慢消除自己生自己氣的行為。比如總想著“我是拖延癌晚期,我真是個無可救藥的人”會使人越想越覺得自己壞,覺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錯,但又沒有辦法把自己變成理想中的“好人”,便會無可避免的對自己憤怒。對於這個問題,推薦:你什麼時候覺得如果自己不努力,背後會是萬丈深淵? 後來想明白一個道理:人沒必要讓自己成為神。 任何人做好自己,自然也就能幫到其他人了。 我之前總有上帝心態,看到身邊的人不好就想去幫,結果總會碰一鼻子灰。 現在做諮詢的基本遊戲規則是:如果不是真心花錢求助,一概不幫。所謂“只助有心人”。 所有人一生能做的事情都是有限的。 雪中送炭比錦上添花看起來更美,但對整個世界來說,錦上添花更可能實現利益最大化。 3類似“人無完人”的道理,針對生他人氣的行為,一方面思索是否有必要與此人糾纏一生,如果沒有必要,遠離就是;另一方面,嘗試從對方的角度思索問題,就會輕易地發現,其他多數人都是在自己的經驗基礎之上,根據當前情境在做最好的事情。所謂“因為理解,所以慈悲”,當徹底理解了他人,我們會在人際關係中獲得更大的主動權,同時在出現潛在誤會時也更可能想到好的解決方法,許多問題往往就不再能激起我們的憤怒。 憤怒是什麼? 憤怒是一種防禦情緒,一個人若感受不到憤怒情緒,就無法保護自己。在諸多情緒之中,人們對他人憤怒情緒的覺察能力最強,其原因可能在於憤怒可能引發攻擊行為,對他人潛在攻擊行為的忽視可能會影響個體的安全。另外,從憤怒主體的角度,透過“怒目圓瞪”提醒身邊的人“我是有底線的,破了這個線你會很危險”,人們可以達到不幹架而達到比打架更好的結果(比如割地賠款)。 從生理角度,憤怒是一種生理反應:腎上腺素會飆升,手不自然握緊,??當故意做出憤怒的樣子,人也可能會產生憤怒的感覺。 為什麼要憤怒? “理性和壓抑情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大因素。與病魔鬥爭過程中的憤怒情緒可能使機體自然防禦機能加強,提高個體戰勝疾病的可能。 貧困會降低認知能力這一現象已為眾多研究者反覆驗證,這種影響機制的最大原因在於“缺乏”這一事實會長久佔用認知資源,導致個體“沒有腦力”去認真處理其他問題。與之類似,當自己身體產生了某一情緒(特別是憤怒與悲傷),過分的壓抑會使個體過分關注“我不能表現出憤怒/悲傷”而無法以自己的最高水平處理其他問題,從而體現出“你把我都氣糊塗了”這樣的“墨菲定律”——當認為某件事情會變壞,結果一定會真的變壞。 壓抑憤怒可能使人將憤怒從外物指向內在,從而引起自卑情緒、自傷行為,嚴重可能導致自殺(電影中常看到這樣的情景:被逼得無路可走的人們先將刀槍指向他人,被一些人指責之後他們可能最終選擇突然自殺)。有觀點作為抑鬱的本質是被壓抑的憤怒,事實上,對抑鬱者的研究也發現,他們認為自己會有更多的憤怒體驗,只是不輕易在外人面前表達出來。

  • 2 # 使用者7025857956224

    如果老鼠惹到了貓,貓一般不會生氣,直接把老鼠玩弄至死,然後吃掉。 小孩不小心踩到大人,大人一般也不會生氣,要麼想著“應該是不小心吧,反正不疼”,或者“小孩不懂事,不要一般計較”。 某沒有影響力的某甲上網說了大人物某乙一句壞話,某乙一般也不會生氣,笑一笑就過去了,因為自己不會有任何損失,甚至會想著“差評也是關注,讓暴風雨來得稍猛一些,剛剛好把我捧得更高一些”。 反過來,貓堵住了老鼠洞,老鼠會氣自己沒有用,會氣貓太欺負鼠,會氣運氣太差,會氣老媽為什麼不是犬族甚至人類??因為無法解決問題,只能生悶氣。 大人無故打小孩,小孩無力還手,只能氣自己拳頭太小,衝自己生氣,衝布娃娃生氣,衝小貓生氣??直到某天小孩長大了,會努力去補償自己,要麼復仇,要麼用其他方式讓自己變成強者,要麼逃避(如果之前受傷太深變成習得性無助,可能會成為一個用一生對自己生悶氣、怪自己沒用的人)。 如果大人物某乙在小人物某甲的小圈子裡說了甲的壞話,甲完全沒有辦法挽回自己的名譽,同時又沒有退路,找不到其他可以幫助自己的人,也會對自己生氣,對乙生氣,對世界生氣,覺得自己生不逢時,運氣不好,爹不是李剛,乙為富不仁?? 說到底,憤怒多是與“無力感”有關。讓自己的內心變得強大,是終級解決之道。但把“強大”當口號來說是沒有用的——誰都想要,但不是說說就能擁有。 在變得真正強大之前,建議 1理解憤怒首先是生理的,即先會有腎上腺素水平的變化,帶來呼吸、心跳等的變化及想要破壞的衝動,之後才會感受到“我在憤怒”。試著讓自己整個兒的放慢,時時去關注自己的身體感受(五祖宏忍講“念念自見”),覺得貌似不舒服前先不著急說話或行動,閉上眼睛思考身體不適感的來源,感受自己的衝動,在腦中預演幾遍“如果我那樣說,結果可能是??”、“如果我一拳打出去,結果可能是??”、“換作某個我敬佩的人,ta的表現可能是??”在這思索過程中,身體自然就會冷靜下來。 這種對原因及可能性的設想可以使人冷靜的原因在於,(1)因為腎上腺素分泌是有時效的,只要保持身體不動閉上眼睛,過了半分鐘後身體就會不那麼躁,就會慢慢恢復正常思考的能力;(2)理性思索需要消耗能量,會迫使流向四肢的血液向大腦回流,可以加速人們將過度喚醒的身體恢復平衡狀態的過程。 沙赫特透過一系列實驗證明:怎樣解讀自己的身體反應是使人憤或不憤的重要差別。比如一個嗜好打架的人被別人不小心碰了一下後容易將這一“碰”理解為挑釁,於是可以在一秒內火冒三丈血壓上升體溫上升甚至立即做出揮拳頭的動作,但理性人在一般情況下都會將這一碰僅僅理解為不小心一碰,聽對方說個“抱歉”之後點個頭就過去了,甚至有時會自己無意間說出個“抱歉”,因為這是人際關係的重要潤滑劑。(這種“解讀”的能力以及創造性問題解決的能力,說到底都是閱歷積累的結果。讀萬卷書,閱人無數,慢慢自然就會擁有這樣的淡定與安然。) 2理解“人無完人”,接受有缺陷的自己,喜歡上自己,消除自罪感,可以慢慢消除自己生自己氣的行為。比如總想著“我是拖延癌晚期,我真是個無可救藥的人”會使人越想越覺得自己壞,覺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錯,但又沒有辦法把自己變成理想中的“好人”,便會無可避免的對自己憤怒。對於這個問題,推薦:你什麼時候覺得如果自己不努力,背後會是萬丈深淵? 後來想明白一個道理:人沒必要讓自己成為神。 任何人做好自己,自然也就能幫到其他人了。 我之前總有上帝心態,看到身邊的人不好就想去幫,結果總會碰一鼻子灰。 現在做諮詢的基本遊戲規則是:如果不是真心花錢求助,一概不幫。所謂“只助有心人”。 所有人一生能做的事情都是有限的。 雪中送炭比錦上添花看起來更美,但對整個世界來說,錦上添花更可能實現利益最大化。 3類似“人無完人”的道理,針對生他人氣的行為,一方面思索是否有必要與此人糾纏一生,如果沒有必要,遠離就是;另一方面,嘗試從對方的角度思索問題,就會輕易地發現,其他多數人都是在自己的經驗基礎之上,根據當前情境在做最好的事情。所謂“因為理解,所以慈悲”,當徹底理解了他人,我們會在人際關係中獲得更大的主動權,同時在出現潛在誤會時也更可能想到好的解決方法,許多問題往往就不再能激起我們的憤怒。 憤怒是什麼? 憤怒是一種防禦情緒,一個人若感受不到憤怒情緒,就無法保護自己。在諸多情緒之中,人們對他人憤怒情緒的覺察能力最強,其原因可能在於憤怒可能引發攻擊行為,對他人潛在攻擊行為的忽視可能會影響個體的安全。另外,從憤怒主體的角度,透過“怒目圓瞪”提醒身邊的人“我是有底線的,破了這個線你會很危險”,人們可以達到不幹架而達到比打架更好的結果(比如割地賠款)。 從生理角度,憤怒是一種生理反應:腎上腺素會飆升,手不自然握緊,??當故意做出憤怒的樣子,人也可能會產生憤怒的感覺。 為什麼要憤怒? “理性和壓抑情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大因素。與病魔鬥爭過程中的憤怒情緒可能使機體自然防禦機能加強,提高個體戰勝疾病的可能。 貧困會降低認知能力這一現象已為眾多研究者反覆驗證,這種影響機制的最大原因在於“缺乏”這一事實會長久佔用認知資源,導致個體“沒有腦力”去認真處理其他問題。與之類似,當自己身體產生了某一情緒(特別是憤怒與悲傷),過分的壓抑會使個體過分關注“我不能表現出憤怒/悲傷”而無法以自己的最高水平處理其他問題,從而體現出“你把我都氣糊塗了”這樣的“墨菲定律”——當認為某件事情會變壞,結果一定會真的變壞。 壓抑憤怒可能使人將憤怒從外物指向內在,從而引起自卑情緒、自傷行為,嚴重可能導致自殺(電影中常看到這樣的情景:被逼得無路可走的人們先將刀槍指向他人,被一些人指責之後他們可能最終選擇突然自殺)。有觀點作為抑鬱的本質是被壓抑的憤怒,事實上,對抑鬱者的研究也發現,他們認為自己會有更多的憤怒體驗,只是不輕易在外人面前表達出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HelloKitty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