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22812813963

    張僧繇,吳(蘇州)人。在南朝梁武帝時擔任過右軍將軍、吳興太守等職,以繪畫馳名於當時,長於寫真,並擅畫佛像、龍、鷹,多作卷軸畫和壁畫。成語“畫龍點睛”的故事即出自於有關他的傳說。

    成語故事《畫龍點睛》出自《宣和畫譜·卷一》。南朝梁武帝時期,張僧繇畫龍的故事。“畫龍點睛”比喻說話作文,在關鍵上用一兩句話點明要旨,使全篇精警得神。

    曹霸(約704~約770)譙郡人,唐沛國譙(今亳州市)人,魏武王曹操後代、曹魏高貴鄉公曹髦後人,官左武衛將軍。唐玄宗時期畫家, 擅畫馬,與其門生韓幹最著名。成名於玄宗開元年間。天寶(742~756)間曾畫“御馬”。亦工肖像,曾修補“凌煙閣功臣像”。杜甫作有《丹青引》及《觀曹將軍畫馬圖》二詩,對其畫藝極加稱讚。晚年免官流落四川。今畫跡已不傳。

    成語故事《別開生面》出自唐·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詩:“凌煙功臣少顏色,將軍下筆開生面。”曹霸,三國時曹操的後裔,也是唐代著名的畫家。唐玄宗要曹霸將在凌煙閣中全部開國功臣的肖像重新畫過,曹霸完成後,使功臣的肖像,又能別開生面地重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開生面:本指使原來已經暗淡模糊的畫面重放光彩。後以“別開生面”指另創新的風格和局面。

    張璪,生卒年不詳,又作張藻,字文通,吳郡(今江蘇省蘇州市)人。生卒年不詳,活動於8世紀中後期,官至祠部員外郎、鹽鐵判官。安祿山叛唐稱帝授以偽職,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張璪獲罪,被貶為衡州司馬、移忠州司馬。他善畫水墨山水,尤精鬆石。傳說能雙手分別執筆於絹上同時畫出生枝和枯枝,在同一畫幅裡顯現榮枯不同的形象,因而引起人們的驚異。他作畫時重視靈感,保持激昂情緒,下筆時若流電激空,毫飛墨噴。他愛用紫毫禿筆,甚至有時以手蘸墨作畫,不求巧飾,畫中山水高低秀麗,咫尺重深,具有感人的魅力。

    成語故事《雙管齊下》出自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五》:“唐張璪員外,畫山水松石,名重於世。尤於畫松特出意象,能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乾。”管:指筆。“雙管齊下”,比喻兩件事情同時進行。

  • 2 # 使用者5631134076727

    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舊指學生恭敬受教,現指尊敬師長。比喻求學心切和對有學問長者的尊敬。

    成語出自《宋史·楊時傳》:“至是,遊酢、楊時見程頤於洛(今洛陽),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遊酢(音zuò)與時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聞雞起舞

    聞雞起舞,原意為聽到雞啼就起來舞劍,後來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即時奮起。《晉書·祖逖傳》記述:傳說東晉時期將領祖逖他年輕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鍊。

    入木三分

    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王羲之7歲時開始練習書法,他練字十分刻苦,經常在水池邊練字,池水都染黑了。33歲時寫了《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37歲時,因為想要道士的鵝為道士抄了一部《黃庭經》,成就了書成換白鵝的佳話。晉帝時,在北郊祭祀,更換祝版,祝辭由羲之書寫。王羲之把祝辭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匠雕刻。工匠發現王羲之 筆力強勁,字跡已透入木板三分深。這便是“入木三分”的由來。後用“入木三分”形容書法筆力遒勁,也比喻見解、議論深刻、確切。語本《說郛》卷八七引 唐 張懷瓘《書斷·王羲之》:“ 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 3 # 水月老師

    雙管齊下: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畫家名叫張璪,他擅長畫山水、松石,特別是畫松樹尤其叫人稱絕。張璪作畫的時候,有與眾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筆,可以同時在紙上作畫。一管筆畫蒼翠的松枝,另一管筆畫枯乾虯枝,畫出的松樹惟妙惟肖,誰看了他的畫都感到驚奇,人們都說他是神筆。張璪還有兩個畫畫的絕招:一是用無筆頭的禿筆繪畫;二是用手指畫畫。他拿一塊白絹,用手指蘸上顏料,左抹右塗,一會兒就作成一幅山水樹木的作品。

  • 4 # 使用者5813740672219

    從前有一個國王,他的一隻眼睛瞎了,一條腿瘸了。有一次,國王請來三個畫家,給他畫畫。誰畫得不像,誰就死;誰畫得像,就給他一大包金子。“好,開始。”國王一聲令下,三個畫家馬上行動。30分鐘後,一個畫家畫好了。國王看了看,說:“蠢豬,你畫得不像,眼睛是瞎的,腳是瘸的。拉出去,砍頭!”60分鐘後,第二個畫家畫好了。國王又看了看,說:“你把我畫得這麼醜。拉出去,砍頭!”第三個畫家畫好了,國王說:“你畫的是一個獵人,一隻眼睛閉著,一隻腳跪下來,畫得非常像,我要獎賞你一大包金子。”第三個畫家高興極了,開開心心回家去了。

  • 5 # 高帥獨缺富

    晉朝顧愷之,才學出眾,學識淵博,他的繪畫技法更是出色,聞名於世。顧愷之畫人物,神態多變,形象生動。最突出的一點是,他畫人物,眼珠永遠留在最後畫。有人問其原因,他說:人物傳神之處,正在這個地方。一語道出了其中的訣竅,使人歎服。當時被人稱為三絕:“才絕、畫絕、痴絕”。

    南北朝時的梁朝,又出了一個叫張僧繇的大畫家。他善畫山水、人物、佛像,在當時名氣很響。梁武帝建了很多寺廟佛塔,都命他作畫。據說,有一次他在一個寺廟的牆上畫了四條龍,卻沒有給龍點眼珠。旁人問他為什麼不點上眼珠,他說:“恐怕點了眼珠,這些龍會破壁飛去。”眾人不信,堅持要他試一試,他便點了兩條,果然破壁飛去。這一傳說雖誇張得近於荒誕,但說明了他作畫技藝得很高超的。

    到了唐朝,又出了個博覽百長的畫家吳道子,集繪畫、書法大成於一身。他的山水、佛像畫聞名當時,且寫得一手好字,享有“書聖”之稱。據傳說,他曾為唐玄宗畫巨幅嘉陵江圖,數百里山水竟在一天內畫好了。他在景玄寺中畫了地獄變相圖,不畫鬼怪卻陰森懾人,甚至傳聞有許多惡人看完以後改邪歸正。

    所以,後來有人評價這三個畫家時,認為顧愷之的畫成就超越前人,張僧繇的畫後世無人可及,而吳道子則兼具兩人的長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專橫跋扈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