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球氣候變暖、能源短缺、環境汙染等嚴峻挑戰,大力發展以風能、太陽能、水能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推動能源生產從傳統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轉型,是中國乃至全球能源與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需求。
可再生能源的波動性增加了發電和需求的雙重不確定性,如何科學應對,是擺在人們面前的重大難題。目前,大致有兩種解決方法。一種方法是,找到一種巧妙的策略,使得人們對能源的需求隨著風能和太陽能供應量的增減而增減(即“需求管理”)。另一種更簡單的方法是,儲存多餘的能源,以便在需求高峰期使用,比如,美國特斯拉公司在澳洲建造的鋰離子超級電池,就是很直觀的例子。
作為全球最大的鋰離子電池,它能同時為3萬戶家庭供電,可以應對澳洲南部地區的一系列停電事故。但特斯拉的鋰離子超級電池不乏侷限性。它所容納的能量能夠應對單日內的供需失衡,若要應對一個月或一個季度的能量波動時,其製造成本就過於高昂,這也是實現100%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最大障礙。因此,可再生能源的儲存裝置,不僅要能儲存數月之久,其成本也要控制在合理範圍內。
水力發電
水力發電有著較為可靠的儲存技術,而且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水庫是儲存雨水的巨型設施,當用電需求達到頂峰時,可以透過發電渦輪機釋放。一些水電站也可以利用非高峰時段的多餘能量將水抽上坡,以備下一次透過動力渦輪機執行。這種抽水蓄能技術佔據了全球電能儲存的絕大部分份額,而且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如今,這項技術在全球各地重新流行起來。過去十年中,中國的儲水能力增加了一倍多,並計劃再翻一番。技術升級,使得那些缺少充足水資源或地理位置不具優勢的地方也能實施,例如,澳洲正在評估一個大型沿海工廠,透過將海水提升到鄰近高原上的水庫(海拔約260米)來儲存電力。
但是,由於其他環境因素的存在,水力發電的儲存方案極為複雜。畢竟大部分水要用來維持河流生態系統、灌溉作物以及滿足城市日常用水等。此外,居民的遷移、興修水利也是大工程。
電轉氣技術
目前來看,比較有希望的解決方案是迅速改進技術,將剩餘電能轉化為可燃氫、甲烷,甚至合成柴油燃料,以實現大容量儲存。
電轉氣技術是使用電力將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氫氣作為清潔能源,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比如驅動車輛和工業鍋爐等。氫氣還可以被壓縮送入天然氣管道,輸往大型儲存地,以備能源需求高峰期使用。氫氣甚至可以進一步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的甲烷可替代地下天然氣。
一些專家並不贊成電轉氣技術,他們認為用於電解水的電解槽,效率低且價格高(是電池的好幾倍)。但電轉氣技術的支持者認為,這項技術應用於長期儲能時,經濟預算會更低。比如,隨著儲存量的增加,儲電電池成本也不斷增加,儲存兩倍的電量就需要兩倍的電池容量,而儲存兩倍的氣體只需要增加裝置執行時間即可,因此,儲存量越多,電解槽的經濟優勢就越明顯。如果以100%可再生能源發電所需的儲存量來計算,電解槽的成本就遠低於儲電電池。
區域間共享能源
採用區域間共享能源,也是應對可再生能源波動的一種方式。畢竟,風總是喜歡停留在一個地方,沒有風的地方則可能Sunny充沛。如果能夠實現風能和太陽能的跨地域運輸,那麼就可減少能源的儲存量。
這需要更高效的超級電網。利用常規交流電源線的完整橫截面,傳輸高壓直流,可以降低傳輸過程中遇到的電阻。在數千千米的傳輸中,超級電網以較小的損失傳輸較大的電能。
中國已經建立了一系列大規模的輸電線路,以供應沿海大城市的用電需求。目前,中國即將完成的一項輸電工程,西起新疆,東至安徽,全長3324千米,輸送電壓等級提升到1100千伏,輸送容量增至1200萬千瓦,是目前世界上輸送距離最遠、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技術水平最先進的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這將使中國西北部閒置的風能、太陽能發電廠恢復執行。
特高壓技術的完善,也提高了建立全球超級電網的可能性。屆時,可再生能源將更穩定、更廉價、更充足。不過,對於洲際超級電網來說,更大的挑戰一方面來自地緣文化差異,另一方面來自民眾的抵制。
2013年,德國電網監管機構批准了三條高壓直流輸電線路,以平衡北海風能與德國南部太陽能的分佈不均。然而迫於民眾壓力,德國政府不得不將電纜改鋪在地下,時間點也從原計劃的2022年推遲到2025年。
2015年,一項研究表明,歐洲透過增進鄰國間的相互協作即可實現100%可再生能源發電,從而無須構建超級電網。但是這樣做會增加能源消耗,而且也面臨當地居民的反對。
民眾的反對,加上技術、經濟上的挑戰,使得實現0100%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目標更艱難,但是許多科學家的態度依然樂觀。支持者一如既往地持有信心,而不少反對者也在轉變思想。
需求管理
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波動性給電網運營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這要求電網運營商必須不斷平衡供需。隨著可再生能源佔比的不斷提升,這個挑戰將愈發嚴峻。
雖然天然氣發電會排放二氧化碳,但是可以根據需求隨時調整發電量。如果放棄天然氣而選擇可再生能源發電,那麼我們將如何應對供應量驟減的問題?
一種被稱為“需求管理”的解決方案,成本最低。它要求在某些時刻調節能源需求以保持電網平衡。英國國家電網等運營商激勵企業在需求高峰期削減使用量,或者在供應激增時提高產量,但這個過程越來越複雜。
如今,智慧系統和機器學習技術,使電網運營商能夠巧妙地調整與網路相連的各種住宅裝置。未來,當可再生能源執行時,越來越多的裝置將自動啟用;當可再生能源不執行時,它們將自動關閉。
需求管理對於消費者而言,其實是無關緊要的,但對電網來說大有裨益。既然我們已經掌握了所需要的技術,只要用創新方法來實現就可以。
面對全球氣候變暖、能源短缺、環境汙染等嚴峻挑戰,大力發展以風能、太陽能、水能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推動能源生產從傳統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轉型,是中國乃至全球能源與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需求。
可再生能源的波動性增加了發電和需求的雙重不確定性,如何科學應對,是擺在人們面前的重大難題。目前,大致有兩種解決方法。一種方法是,找到一種巧妙的策略,使得人們對能源的需求隨著風能和太陽能供應量的增減而增減(即“需求管理”)。另一種更簡單的方法是,儲存多餘的能源,以便在需求高峰期使用,比如,美國特斯拉公司在澳洲建造的鋰離子超級電池,就是很直觀的例子。
作為全球最大的鋰離子電池,它能同時為3萬戶家庭供電,可以應對澳洲南部地區的一系列停電事故。但特斯拉的鋰離子超級電池不乏侷限性。它所容納的能量能夠應對單日內的供需失衡,若要應對一個月或一個季度的能量波動時,其製造成本就過於高昂,這也是實現100%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最大障礙。因此,可再生能源的儲存裝置,不僅要能儲存數月之久,其成本也要控制在合理範圍內。
水力發電
水力發電有著較為可靠的儲存技術,而且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水庫是儲存雨水的巨型設施,當用電需求達到頂峰時,可以透過發電渦輪機釋放。一些水電站也可以利用非高峰時段的多餘能量將水抽上坡,以備下一次透過動力渦輪機執行。這種抽水蓄能技術佔據了全球電能儲存的絕大部分份額,而且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如今,這項技術在全球各地重新流行起來。過去十年中,中國的儲水能力增加了一倍多,並計劃再翻一番。技術升級,使得那些缺少充足水資源或地理位置不具優勢的地方也能實施,例如,澳洲正在評估一個大型沿海工廠,透過將海水提升到鄰近高原上的水庫(海拔約260米)來儲存電力。
但是,由於其他環境因素的存在,水力發電的儲存方案極為複雜。畢竟大部分水要用來維持河流生態系統、灌溉作物以及滿足城市日常用水等。此外,居民的遷移、興修水利也是大工程。
電轉氣技術
目前來看,比較有希望的解決方案是迅速改進技術,將剩餘電能轉化為可燃氫、甲烷,甚至合成柴油燃料,以實現大容量儲存。
電轉氣技術是使用電力將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氫氣作為清潔能源,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比如驅動車輛和工業鍋爐等。氫氣還可以被壓縮送入天然氣管道,輸往大型儲存地,以備能源需求高峰期使用。氫氣甚至可以進一步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的甲烷可替代地下天然氣。
一些專家並不贊成電轉氣技術,他們認為用於電解水的電解槽,效率低且價格高(是電池的好幾倍)。但電轉氣技術的支持者認為,這項技術應用於長期儲能時,經濟預算會更低。比如,隨著儲存量的增加,儲電電池成本也不斷增加,儲存兩倍的電量就需要兩倍的電池容量,而儲存兩倍的氣體只需要增加裝置執行時間即可,因此,儲存量越多,電解槽的經濟優勢就越明顯。如果以100%可再生能源發電所需的儲存量來計算,電解槽的成本就遠低於儲電電池。
區域間共享能源
採用區域間共享能源,也是應對可再生能源波動的一種方式。畢竟,風總是喜歡停留在一個地方,沒有風的地方則可能Sunny充沛。如果能夠實現風能和太陽能的跨地域運輸,那麼就可減少能源的儲存量。
這需要更高效的超級電網。利用常規交流電源線的完整橫截面,傳輸高壓直流,可以降低傳輸過程中遇到的電阻。在數千千米的傳輸中,超級電網以較小的損失傳輸較大的電能。
中國已經建立了一系列大規模的輸電線路,以供應沿海大城市的用電需求。目前,中國即將完成的一項輸電工程,西起新疆,東至安徽,全長3324千米,輸送電壓等級提升到1100千伏,輸送容量增至1200萬千瓦,是目前世界上輸送距離最遠、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技術水平最先進的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這將使中國西北部閒置的風能、太陽能發電廠恢復執行。
特高壓技術的完善,也提高了建立全球超級電網的可能性。屆時,可再生能源將更穩定、更廉價、更充足。不過,對於洲際超級電網來說,更大的挑戰一方面來自地緣文化差異,另一方面來自民眾的抵制。
2013年,德國電網監管機構批准了三條高壓直流輸電線路,以平衡北海風能與德國南部太陽能的分佈不均。然而迫於民眾壓力,德國政府不得不將電纜改鋪在地下,時間點也從原計劃的2022年推遲到2025年。
2015年,一項研究表明,歐洲透過增進鄰國間的相互協作即可實現100%可再生能源發電,從而無須構建超級電網。但是這樣做會增加能源消耗,而且也面臨當地居民的反對。
民眾的反對,加上技術、經濟上的挑戰,使得實現0100%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目標更艱難,但是許多科學家的態度依然樂觀。支持者一如既往地持有信心,而不少反對者也在轉變思想。
需求管理
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波動性給電網運營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這要求電網運營商必須不斷平衡供需。隨著可再生能源佔比的不斷提升,這個挑戰將愈發嚴峻。
雖然天然氣發電會排放二氧化碳,但是可以根據需求隨時調整發電量。如果放棄天然氣而選擇可再生能源發電,那麼我們將如何應對供應量驟減的問題?
一種被稱為“需求管理”的解決方案,成本最低。它要求在某些時刻調節能源需求以保持電網平衡。英國國家電網等運營商激勵企業在需求高峰期削減使用量,或者在供應激增時提高產量,但這個過程越來越複雜。
如今,智慧系統和機器學習技術,使電網運營商能夠巧妙地調整與網路相連的各種住宅裝置。未來,當可再生能源執行時,越來越多的裝置將自動啟用;當可再生能源不執行時,它們將自動關閉。
需求管理對於消費者而言,其實是無關緊要的,但對電網來說大有裨益。既然我們已經掌握了所需要的技術,只要用創新方法來實現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