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十五歲少年的故事:
要記住,你是最堅強的15歲少年。這句話是村上春樹最想傳達給讀者的。
無論你離15歲已經過去多少年,在讀《海邊的卡夫卡》時,或多或少都會看到自己的影子。對比一下魯迅和村上春樹,或許會明白村上春樹寫這本書的意圖。魯迅說,“儘管眼下十分艱難,可日後會更加艱難”。村上春樹則說,“儘管眼下十分艱難,可日後這段經歷說不定就會開花結果”。村上是樂觀的,對未來對生活充滿著希望。但是他又不得不承認,生活的痛苦和無意義是無法改變的。
這是一個怎樣的少年的故事
田村卡夫卡是少年賦予自己的名字,自始至終,我們都無法得知他的真正姓名,不過這毫無關係。卡夫卡在15歲的生日到來之前,離家出走,為了躲避那可怕的預言——你必將親手殺死自己的父親,並於不曾謀面的母親和姐姐交合。
這個荒誕的預言最終變成了事實。
與此同時,還有一個與之平行的故事。中田在二戰讀小學時經歷過一次神秘的昏迷事件,從此喪失了記憶,卻獲得了與貓對話的神秘能力。從未想過自己人生意義的中田,在成為老人之時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他在神智失控的情況下殺死了一個人,一路搭車來到卡夫卡躲避的地方。
看似沒有關聯的兩個人和故事至此有了交集。
不像直白寡淡無味的“誰的青春不迷茫”這樣的描述,村上將對青春的迷茫和生命的堅定固化為“海邊的卡夫卡”。站立在海邊的少年,眺望遠方,背影孤獨,不知道他在等待著什麼。
在這個少年故事中,印證了希臘悲劇中俄狄浦斯“殺父娶母”故事的結局。之所以將預言成真,是因為命運選擇了人,而非人選擇了命運。讀者在為卡夫卡遭受這一可怕無端預言的同時,也在為後面卡夫卡的堅強而欣慰。少年無論怎麼逃離,預言都必定會實現。有時是我們具備了某種品質,才使得我們踏上了自己的命運之路。恰恰是你,才發生這樣的事。
少年故事自有他的力量
那麼,村上為什麼要寫一個少年的故事?
他在中文版序言中坦言:之所以想寫少年,是因為他們還是“可愛”的存在,他們的靈魂仍處於綿軟狀態而未固定與一個方向,他們身上類似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那樣的因素尚未牢固確立。然而他們的身體正以迅猛的速度趨以成熟,他們的精神在無邊的荒野中摸索自由、困惑和猶豫。
文學作品的價值,就在於透過文字,讀者得以窺見自己的影子。書中所描寫的人是我,也不是我;這些話是我想說而未能表達出來的。從這種程度上來說,《海邊的卡夫卡》無疑是一部成功的文學作品。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或許都會遇到像佐伯那樣的戀人,大島那樣的朋友,也會在書籍的世界中徜徉,在體育館中訓練自己承受生活苦難的力量。
每一個人都是卡夫卡,每個人又都是自己。村上春樹所描寫的人物,他們大多獨居,沒有過於複雜的關係。書中的卡夫卡也是這樣一個年輕人。我們甚至不知道作為父親和母親的個體是如何看待卡夫卡的,更沒有必要探討背後的倫理觀念。
小說中的人物都必須接受生命的荒誕:佐伯的少年戀人莫名被當作另外一個人毆打致死;大島一出生就要接受自己雙性人的身份;中田小時候經歷一場莫名的事故之後便失去了記憶和智力;卡夫卡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殺父辱母的預言。不同的是,他們接受了。並且活出了自己的人生。人生來不是按照某一個劇本進行演進,而是拿到劇本之後演出這個角色的精彩。
少年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示
20世紀的日本年輕人普遍出現一種生命無意義的現狀。他們喝酒、嗑藥、獨居…現在的中國年輕人也是一樣的狀態。說出“人間不值得”這句話的李誕,在微博上有460多萬的粉絲。如果說以前得人生追求是追尋生命的意義,現在的活法則是在這個沒有意義的人生中快樂地活下去。
當卡夫卡做出離家出走這一反抗的時候,是他自己主宰自己生活的時候。這個世界充滿了諸多無法改變的事實,是我們一出生就要揹負的。如果說卡夫卡是迷失的少年,那中田就是乾淨如白紙的老年人。
在探尋生活意義的過程中,有人給予理解,有人給予追隨。即使這樣的探尋最終傳達出:人生的困境是陷入虛無主義。但是,還是要勇敢面對呀。在現實世界中,每個人也只有不斷打破邊界,才能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命運多多少少充滿著無奈的意味。
無奈之後呢,只能接受嗎?日復一日單調的生活,是每個人都必須改經歷的過程。當發現我們拼命想要留住的只是荒謬時,我們又該拿什麼對抗生命的虛無呢。對自由生活的渴望,對自我的找尋。無論如何我們要擺脫自身的命運,要做的只能是先直面它。
卡夫卡之所以是15歲,因為少年的迷茫是可以被原諒的。少年之後,我們只能假裝自己不再迷茫。
你是15歲最頑強的少年。每個人都可以給自己這樣中二的心理暗示。這種中二是野蠻勢力的宣誓,也是卡夫卡渴望自己成為頑強的15歲少年的暗示。
在這本書中,未知、迷茫是主旋律,但沒有恐慌和慌亂。就如中田不知道自己到哪裡要做什麼,但是在冥冥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去尋找愛,去體驗愛,去擁抱愛,一切的起點的歸宿即在於此。正因為不能稱心如意,所以人生才有意思。我們無法改變的事情太多了。接受現實,然後熱愛生活。
這大概就是村上春樹為什麼寫了一個15歲少年的故事。
就像他之前所說的,“我寫小說的理由,歸根結底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讓個人靈魂的尊嚴浮現出來,將光線投在上面。經常投以光線,敲響警鐘,以免我們的靈魂被體制糾纏和貶損。這正是故事的職責,對此我深信不疑。不斷試圖透過寫生與死的故事、寫愛的故事來讓人哭泣、讓人懼怕、讓人歡笑、以此證明每個靈魂的無可替代性——這就是小說家的工作。我們為此日復一日地認真編造故事。”(完)
一個十五歲少年的故事:
要記住,你是最堅強的15歲少年。這句話是村上春樹最想傳達給讀者的。
無論你離15歲已經過去多少年,在讀《海邊的卡夫卡》時,或多或少都會看到自己的影子。對比一下魯迅和村上春樹,或許會明白村上春樹寫這本書的意圖。魯迅說,“儘管眼下十分艱難,可日後會更加艱難”。村上春樹則說,“儘管眼下十分艱難,可日後這段經歷說不定就會開花結果”。村上是樂觀的,對未來對生活充滿著希望。但是他又不得不承認,生活的痛苦和無意義是無法改變的。
這是一個怎樣的少年的故事
田村卡夫卡是少年賦予自己的名字,自始至終,我們都無法得知他的真正姓名,不過這毫無關係。卡夫卡在15歲的生日到來之前,離家出走,為了躲避那可怕的預言——你必將親手殺死自己的父親,並於不曾謀面的母親和姐姐交合。
這個荒誕的預言最終變成了事實。
與此同時,還有一個與之平行的故事。中田在二戰讀小學時經歷過一次神秘的昏迷事件,從此喪失了記憶,卻獲得了與貓對話的神秘能力。從未想過自己人生意義的中田,在成為老人之時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他在神智失控的情況下殺死了一個人,一路搭車來到卡夫卡躲避的地方。
看似沒有關聯的兩個人和故事至此有了交集。
不像直白寡淡無味的“誰的青春不迷茫”這樣的描述,村上將對青春的迷茫和生命的堅定固化為“海邊的卡夫卡”。站立在海邊的少年,眺望遠方,背影孤獨,不知道他在等待著什麼。
在這個少年故事中,印證了希臘悲劇中俄狄浦斯“殺父娶母”故事的結局。之所以將預言成真,是因為命運選擇了人,而非人選擇了命運。讀者在為卡夫卡遭受這一可怕無端預言的同時,也在為後面卡夫卡的堅強而欣慰。少年無論怎麼逃離,預言都必定會實現。有時是我們具備了某種品質,才使得我們踏上了自己的命運之路。恰恰是你,才發生這樣的事。
少年故事自有他的力量
那麼,村上為什麼要寫一個少年的故事?
他在中文版序言中坦言:之所以想寫少年,是因為他們還是“可愛”的存在,他們的靈魂仍處於綿軟狀態而未固定與一個方向,他們身上類似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那樣的因素尚未牢固確立。然而他們的身體正以迅猛的速度趨以成熟,他們的精神在無邊的荒野中摸索自由、困惑和猶豫。
文學作品的價值,就在於透過文字,讀者得以窺見自己的影子。書中所描寫的人是我,也不是我;這些話是我想說而未能表達出來的。從這種程度上來說,《海邊的卡夫卡》無疑是一部成功的文學作品。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或許都會遇到像佐伯那樣的戀人,大島那樣的朋友,也會在書籍的世界中徜徉,在體育館中訓練自己承受生活苦難的力量。
每一個人都是卡夫卡,每個人又都是自己。村上春樹所描寫的人物,他們大多獨居,沒有過於複雜的關係。書中的卡夫卡也是這樣一個年輕人。我們甚至不知道作為父親和母親的個體是如何看待卡夫卡的,更沒有必要探討背後的倫理觀念。
小說中的人物都必須接受生命的荒誕:佐伯的少年戀人莫名被當作另外一個人毆打致死;大島一出生就要接受自己雙性人的身份;中田小時候經歷一場莫名的事故之後便失去了記憶和智力;卡夫卡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殺父辱母的預言。不同的是,他們接受了。並且活出了自己的人生。人生來不是按照某一個劇本進行演進,而是拿到劇本之後演出這個角色的精彩。
少年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示
20世紀的日本年輕人普遍出現一種生命無意義的現狀。他們喝酒、嗑藥、獨居…現在的中國年輕人也是一樣的狀態。說出“人間不值得”這句話的李誕,在微博上有460多萬的粉絲。如果說以前得人生追求是追尋生命的意義,現在的活法則是在這個沒有意義的人生中快樂地活下去。
當卡夫卡做出離家出走這一反抗的時候,是他自己主宰自己生活的時候。這個世界充滿了諸多無法改變的事實,是我們一出生就要揹負的。如果說卡夫卡是迷失的少年,那中田就是乾淨如白紙的老年人。
在探尋生活意義的過程中,有人給予理解,有人給予追隨。即使這樣的探尋最終傳達出:人生的困境是陷入虛無主義。但是,還是要勇敢面對呀。在現實世界中,每個人也只有不斷打破邊界,才能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命運多多少少充滿著無奈的意味。
無奈之後呢,只能接受嗎?日復一日單調的生活,是每個人都必須改經歷的過程。當發現我們拼命想要留住的只是荒謬時,我們又該拿什麼對抗生命的虛無呢。對自由生活的渴望,對自我的找尋。無論如何我們要擺脫自身的命運,要做的只能是先直面它。
卡夫卡之所以是15歲,因為少年的迷茫是可以被原諒的。少年之後,我們只能假裝自己不再迷茫。
你是15歲最頑強的少年。每個人都可以給自己這樣中二的心理暗示。這種中二是野蠻勢力的宣誓,也是卡夫卡渴望自己成為頑強的15歲少年的暗示。
在這本書中,未知、迷茫是主旋律,但沒有恐慌和慌亂。就如中田不知道自己到哪裡要做什麼,但是在冥冥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去尋找愛,去體驗愛,去擁抱愛,一切的起點的歸宿即在於此。正因為不能稱心如意,所以人生才有意思。我們無法改變的事情太多了。接受現實,然後熱愛生活。
這大概就是村上春樹為什麼寫了一個15歲少年的故事。
就像他之前所說的,“我寫小說的理由,歸根結底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讓個人靈魂的尊嚴浮現出來,將光線投在上面。經常投以光線,敲響警鐘,以免我們的靈魂被體制糾纏和貶損。這正是故事的職責,對此我深信不疑。不斷試圖透過寫生與死的故事、寫愛的故事來讓人哭泣、讓人懼怕、讓人歡笑、以此證明每個靈魂的無可替代性——這就是小說家的工作。我們為此日復一日地認真編造故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