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嘉人小魚兒

    提出這個問題以後,很多家長都會說,《水滸傳》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北京市中考考綱要求的讀物,肯定要讀啊!為什麼王龍老師要有此一問呢?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我一直覺得《水滸傳》彆扭,讀起來不像是其他作品那樣酣暢淋漓,甚至有的時候都願意把這本書放下,不願多看一眼。細究起來,是其中有些內容讓我感覺到噁心。我試舉兩例,大家一起感受一下:

    1.這黑大漢直殺到江邊來,身上血濺滿身,兀自在江邊殺人。百姓撞著的,都被他翻筋斗,都砍下江裡去。晁蓋便挺朴刀叫道:“不幹百姓事,休只管傷人!”那漢那裡來聽叫喚,一斧一個,排頭兒砍將去。

    2.魯達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缽兒大小拳頭,看著這鄭屠道:“灑家始投老種經略相公,做到關西五路廉訪使,也不枉了叫做鎮關西。你是個賣肉的操刀屠戶,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鎮關西!你如何強騙了金翠蓮!”撲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邊,恰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

    上面兩段,前一個是李逵劫法場,後一個則是魯智深拳打鎮關西,全是著名的橋段,仔細讀一讀,便能品出兩個字——戾氣。而水滸中的戾氣何止這點!人肉包子,投名狀等等,無時不刻都在告訴大家,在水滸的世界中,暴力是第一位的,任何權利都應該屈從於暴力,而暴力沒有邊際,隨時隨地都可以使用。這是多麼讓人絕望的戾氣啊!

    有的人可能會說,老師,文學作品又不是中小學生行為規範,你看現在那麼多文學作品,電影中都有暴力啊,難道看個哥斯拉我們就有破壞裡啦?看個哈姆雷特我們就要和叔叔決鬥啦?小題大做。

    確實,文學理應包涵生活中的一切,包括暴力與戾氣。但從文學生產過程來說,作者與讀者態度的曖昧才應該是更值得我們關注的。

    從作者的角度來看,《水滸傳》並非是某個文學家一下子創作出來的,而是民間藝人們,尤其是說書的,根據歷史事件,自己添油加醋改編出來的。而這裡面就涉及到一個“民間敘事對抗”的問題,為了對抗官方權威,民間會自發的信任一些反權威的東西,比如官方說七月不會下雪,民間就會專門有七月飄雪的敘事;官方說人不可能刀槍不入,民間也會有異能人士的敘事。同樣的,官方會讓大家儘可能的儒雅文明,而水滸傳則正好成為了儒雅的對抗者。也就意味著,作者不是像文學家一樣,帶著反思的心態在創作這些“壞角色”,而是打心眼兒裡是喜歡這些壞角色。

    同樣是以暴力為創作題材,不同的初衷,就導致我們看水滸和看檀香刑擁有著不同的角度。而更糟糕的是,從水滸傳誕生到現在幾百年來,他的受眾一直也是沿著這個思路來接受的。到現在主流思想也是認為這是“波瀾壯闊的農民起義”,也沒見誰批判的閱讀水滸。生命?人性?這個重要麼?英雄好漢們吃酒打仗,多麼浪漫主義色彩啊!殺兩個人又算得了什麼!

    說實話,我不喜歡這種敘事風格的水滸傳,也不喜歡大家都喜歡“農民起義”的水滸。

    PS.小時候看《小兵張嘎》,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個吃西瓜的胖翻譯,那句經典臺詞“老子在城裡下館子都不花錢,吃你幾個爛西瓜還要錢!”也是紅遍大江南北。仔細想想,李逵和魯智深在水滸裡吃飯不給錢的時候,我們卻想這是“大俠”風範,小小酒保也敢要錢,真是不知死活。兩相對比,就知道水滸傳到底在傳遞著些什麼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童適合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