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放在明朝東南沿海“嘉靖大倭亂”的苦難年代裡,有一位海上梟雄,也上演了真實版的招安戲碼,其經歷之唏噓,也足以碾壓很多演義故事。這位梟雄,就是汪直。
在海禁森嚴的嘉靖時代,汪直卻帶領著一大幫倭寇組成走私隊,縱橫東南沿海,還將日本“戰國群英”收拾的服服帖帖,簡直是稱霸一方,無人能敵。
眼看汪直就要成為朝廷大患,時任浙直總督的胡宗憲果斷出手對其招安。滿腦子想要謀個海上互市的汪直相信了胡宗憲,歡歡喜喜地接受招安上了岸。
豈料汪直一上岸,明王朝就突然變臉。王本固等御史們一番帶節奏,直接將汪直處死於杭州。
汪直之死,引起了後人無限感慨,甚至有人說,如果汪直不死,憑著他的實力,明朝完全可以開啟海上絲綢之路,甚至開闢大航海時代。
那麼,汪直真的有這麼重要嗎?明王朝又究竟該不該殺了汪直呢?
▲位於日本平戶的汪直銅像
一、倭寇首領
對於講究士農工商的古代社會而言,汪直區區一個倭寇頭子,實在不足掛齒,但汪直的所作所為對於明王朝來說,卻是絕對不可忽視的存在。
明朝雖然實行了“片板不許入海”的海禁政策,但東南沿海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土地不敷耕作,這迫使一部分人需要透過海上貿易來維持生活。
更何況16世紀以來,舟山群島所屬的雙嶼憑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成為葡萄牙和日本等國海商彙集的國際性商業基地。沿海百姓向葡萄牙商人出售米、面、豬、雞之類的食品,售價能比正常價格高出一倍,而採購葡萄牙人的胡椒、蘇木和象牙時,偏偏又“其價尤平”。
巨大的利潤空間吸引了無數人加入海商走私中,就連一些官宦世家也透過參股或是充當保護傘等方式,與海商貿易產生著或明或暗的聯絡。
眼看著禁海令就要變成一紙空,明朝政府忍無可忍。嘉靖二十六年,明軍搗毀雙嶼商業中心,抓獲海商首領許棟,展開了一場對倭寇的大清洗。
原本各自為政的海商們經此打擊後,迫切需要抱團取暖,於是眾海商一致推舉了汪直為新任海商首領。
汪直甫一上任,便與日本大名松浦隆信交好,並在五島建立了新基地,很快成為了東南亞最強大的海上霸主。
據史料記載,每當汪直出行時,“緋袍玉帶,金頂五簷黃傘……侍衛五十人,皆金甲銀盔,出鞘明刀”,而汪直製造的大船,更是一條船可容納兩千人,船有多層,其上可“馳馬往來”。
此時的汪直,手握西洋、日本等各地客源,幾乎壟斷了東南亞與中日間所有貿易,還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極盛時可以號令十萬甲兵,儼然一方草頭王。
那麼,汪直勢力如此猖狂,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二、明朝海防
其實,造成汪直之禍的直接原因,主要還是因為明朝海軍太衰。
自從鄭和下西洋戛然而止後,隨著明朝衛所制的衰敗,曾經縱橫亞非海洋的明朝海軍,也是迅速萎靡。
嘉靖初年的明朝抗擊葡萄牙的屯門海戰,雖然明朝海軍慘勝,但那幾乎動了所有家底。當時明朝的廣東海道副使砸鍋賣鐵,才湊了二十條戰船,其他船竟還有臨時徵用的民船,最後還是靠了策反葡萄牙艦隊內部的勞工,外加冒死發起奇襲,才算驚險獲勝。以至於葡萄牙軍官皮雷斯都猖狂表示,一艘葡萄牙船可以打沉二十艘明朝船。
而到了汪直縱橫東南的時代,明朝的海軍也變得更衰,所以汪直才肆無忌憚,到處打家劫舍。而作為總督的胡宗憲,也只能低三下四,好言好語的去招安。
好在明朝招安汪直的同時,也沒忘了從之前的屯門海戰中吸取教訓。葡萄牙的後裝火炮“弗朗機”,明軍在戰後迅速仿製,並且幾十年如一日的不斷研究改良,以至明軍的後裝火炮技術後來居上,不止能是造葡萄牙火炮,還能造出各種不同款式的“弗朗機”,戰鬥力以幾何數量級迅速提升。
同樣直線飆升的,還有明朝的水師水平。透過學習繳獲的葡萄牙“蜈蚣船”的船體設計與火力配置,明軍升級了自身“福船”,並且在船上配備了“升級版”的弗朗機火炮,極大的提升了作戰能力。
不僅如此,明朝政府還一改當初對海軍的重重限制,破天荒地允許水師不再依附於陸地的衛所,成為獨立的兵種。而沿海廢弛的海防基地,更是從此煥然重生,浙江福建廣東的各個水寨,都有精良常備艦隊。一番良心操作讓本已奄奄一息的明朝海軍瞬間滿血復活,重現昔日雄風。
三、海軍復活
明朝海防體系的全面復活,翻開了明朝滅倭戰爭的新篇章。
憑藉著無人能及的海防優勢,明朝艦隊多次聚殲倭寇於海上。對倭寇戰爭的主動權,開始牢牢掌握在明軍手中。
這支強大的明朝海軍,還曾揚帆遠航,跨海征伐,最終在安南國萬橋山剿滅最後一支倭寇,讓汪直之流的威脅再不足慮。
而在萬曆北韓戰爭裡,也正是強大的明朝艦隊,把野心勃勃的日本艦隊,活活碾死在露梁海,打出了大明朝威震東亞的天威。
同樣靠著強大的海上實力,嘉靖皇帝死後,隆慶皇帝才有了開啟國門的底氣,從此海上絲綢之路紅紅火火,明朝外貿收益暴增,撐起了隆萬中興的盛世。
由此可見,對於明朝海疆來說,最重要的並非汪直死不死,而是自身實力硬不硬。強大的海軍,永遠是國家安全的基石
但放在明朝東南沿海“嘉靖大倭亂”的苦難年代裡,有一位海上梟雄,也上演了真實版的招安戲碼,其經歷之唏噓,也足以碾壓很多演義故事。這位梟雄,就是汪直。
在海禁森嚴的嘉靖時代,汪直卻帶領著一大幫倭寇組成走私隊,縱橫東南沿海,還將日本“戰國群英”收拾的服服帖帖,簡直是稱霸一方,無人能敵。
眼看汪直就要成為朝廷大患,時任浙直總督的胡宗憲果斷出手對其招安。滿腦子想要謀個海上互市的汪直相信了胡宗憲,歡歡喜喜地接受招安上了岸。
豈料汪直一上岸,明王朝就突然變臉。王本固等御史們一番帶節奏,直接將汪直處死於杭州。
汪直之死,引起了後人無限感慨,甚至有人說,如果汪直不死,憑著他的實力,明朝完全可以開啟海上絲綢之路,甚至開闢大航海時代。
那麼,汪直真的有這麼重要嗎?明王朝又究竟該不該殺了汪直呢?
▲位於日本平戶的汪直銅像
一、倭寇首領
對於講究士農工商的古代社會而言,汪直區區一個倭寇頭子,實在不足掛齒,但汪直的所作所為對於明王朝來說,卻是絕對不可忽視的存在。
明朝雖然實行了“片板不許入海”的海禁政策,但東南沿海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土地不敷耕作,這迫使一部分人需要透過海上貿易來維持生活。
更何況16世紀以來,舟山群島所屬的雙嶼憑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成為葡萄牙和日本等國海商彙集的國際性商業基地。沿海百姓向葡萄牙商人出售米、面、豬、雞之類的食品,售價能比正常價格高出一倍,而採購葡萄牙人的胡椒、蘇木和象牙時,偏偏又“其價尤平”。
巨大的利潤空間吸引了無數人加入海商走私中,就連一些官宦世家也透過參股或是充當保護傘等方式,與海商貿易產生著或明或暗的聯絡。
眼看著禁海令就要變成一紙空,明朝政府忍無可忍。嘉靖二十六年,明軍搗毀雙嶼商業中心,抓獲海商首領許棟,展開了一場對倭寇的大清洗。
原本各自為政的海商們經此打擊後,迫切需要抱團取暖,於是眾海商一致推舉了汪直為新任海商首領。
汪直甫一上任,便與日本大名松浦隆信交好,並在五島建立了新基地,很快成為了東南亞最強大的海上霸主。
據史料記載,每當汪直出行時,“緋袍玉帶,金頂五簷黃傘……侍衛五十人,皆金甲銀盔,出鞘明刀”,而汪直製造的大船,更是一條船可容納兩千人,船有多層,其上可“馳馬往來”。
此時的汪直,手握西洋、日本等各地客源,幾乎壟斷了東南亞與中日間所有貿易,還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極盛時可以號令十萬甲兵,儼然一方草頭王。
那麼,汪直勢力如此猖狂,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二、明朝海防
其實,造成汪直之禍的直接原因,主要還是因為明朝海軍太衰。
自從鄭和下西洋戛然而止後,隨著明朝衛所制的衰敗,曾經縱橫亞非海洋的明朝海軍,也是迅速萎靡。
嘉靖初年的明朝抗擊葡萄牙的屯門海戰,雖然明朝海軍慘勝,但那幾乎動了所有家底。當時明朝的廣東海道副使砸鍋賣鐵,才湊了二十條戰船,其他船竟還有臨時徵用的民船,最後還是靠了策反葡萄牙艦隊內部的勞工,外加冒死發起奇襲,才算驚險獲勝。以至於葡萄牙軍官皮雷斯都猖狂表示,一艘葡萄牙船可以打沉二十艘明朝船。
而到了汪直縱橫東南的時代,明朝的海軍也變得更衰,所以汪直才肆無忌憚,到處打家劫舍。而作為總督的胡宗憲,也只能低三下四,好言好語的去招安。
好在明朝招安汪直的同時,也沒忘了從之前的屯門海戰中吸取教訓。葡萄牙的後裝火炮“弗朗機”,明軍在戰後迅速仿製,並且幾十年如一日的不斷研究改良,以至明軍的後裝火炮技術後來居上,不止能是造葡萄牙火炮,還能造出各種不同款式的“弗朗機”,戰鬥力以幾何數量級迅速提升。
同樣直線飆升的,還有明朝的水師水平。透過學習繳獲的葡萄牙“蜈蚣船”的船體設計與火力配置,明軍升級了自身“福船”,並且在船上配備了“升級版”的弗朗機火炮,極大的提升了作戰能力。
不僅如此,明朝政府還一改當初對海軍的重重限制,破天荒地允許水師不再依附於陸地的衛所,成為獨立的兵種。而沿海廢弛的海防基地,更是從此煥然重生,浙江福建廣東的各個水寨,都有精良常備艦隊。一番良心操作讓本已奄奄一息的明朝海軍瞬間滿血復活,重現昔日雄風。
三、海軍復活
明朝海防體系的全面復活,翻開了明朝滅倭戰爭的新篇章。
憑藉著無人能及的海防優勢,明朝艦隊多次聚殲倭寇於海上。對倭寇戰爭的主動權,開始牢牢掌握在明軍手中。
這支強大的明朝海軍,還曾揚帆遠航,跨海征伐,最終在安南國萬橋山剿滅最後一支倭寇,讓汪直之流的威脅再不足慮。
而在萬曆北韓戰爭裡,也正是強大的明朝艦隊,把野心勃勃的日本艦隊,活活碾死在露梁海,打出了大明朝威震東亞的天威。
同樣靠著強大的海上實力,嘉靖皇帝死後,隆慶皇帝才有了開啟國門的底氣,從此海上絲綢之路紅紅火火,明朝外貿收益暴增,撐起了隆萬中興的盛世。
由此可見,對於明朝海疆來說,最重要的並非汪直死不死,而是自身實力硬不硬。強大的海軍,永遠是國家安全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