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雨果(法)案例引入:案例之一:家長敘述女兒阿嬌6歲了,總感覺女兒很不聽話。說任何一件事都要大人重複說好幾次才改,從不把大人的話放心上,從不用心聽。很多時候家長會生氣罵孩子,不過很少打,只是嚇嚇她。可阿嬌經常捱罵後就在低嘀說,“我長大後買房子不給你住,我吃什麼不給你吃,我去哪玩不帶你去”,諸如此類的話。家長感覺女兒就是因為捱罵然後產生報復心理,想問專家怎樣改變女兒的心態,讓她理解媽媽的話。案例之二:小志是個高中寄宿生,一向比較懦弱,不敢和別人發生正面衝突,同宿舍一同學因為一句玩笑話,不經意間說話刺傷了他。小志就想報復這個同學,常常做些小動作,如趁同學不在的時候,踩人家的被子,往同學的杯子裡倒髒水。看見同學喝下去的時候,自己躲在一邊笑。專家分析案例中的阿嬌和小志的語言和行為折射出他們都有報復心理。所謂的報復心理是在社會交往中以一種攻擊方式對那些曾給自己帶來挫折、不愉快的人發洩怨恨、不滿的一種情緒體驗。在中學生中,公開報復行為不多見,但是報復心理不少,案例二中的小志採用的是一種隱形報復的方式,就是指不透過正面的衝突,而用一種別人不知道的手段來洩憤。一個人被傷害以後,被傷害者對傷害者懷有不滿情緒,這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這種心理繼續發展就會形成一種不健康的心理,從而演變成不健康的人格,嚴重的還會採取一些極端的行為。對中、小學生來說,它不僅會對報復物件造成這樣或那樣的威脅,更重要的是有害自己的心理健康,潛藏著極大的危險性。有報復心理的孩子,容易誤解別人的意思,對別人經常有戒備防範心理。任其發展的話,心胸會越來越狹窄,與人相處較難。報復心理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家庭教養方式有的父母對子女過於嚴厲和粗暴,教育孩子缺乏耐心,想快點教育好,導致孩子沒理解打罵的原因,不知道錯在哪裡,在心裡積壓下報復情緒,有的人成年後,只要稍稍受到不公正待遇,就會產生不可遏制的憤恨並實施報復。案例一中的母親教育孩子採用經常責罵的方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認為:“媽媽如果可以責罰我,那麼我也可以學你來懲罰你”。此外,家長教育子女的注意力過於集中在某些細小的事情上,導致培養出來的孩子容易斤斤計較。2、遭遇生活事件多,心理壓力大有的孩子承受了比較大的精神壓力,比如總是遭到他人的嘲笑、諷刺、欺負,孩子無力反抗,但消極情緒又無法緩解,便會在心裡積壓下報復情緒。如果找到一個好機會,他就會把之前累積的報復情緒全部發洩出來。比如前幾年校園出現的馬加爵事件。3、不良性格有的學生意志軟弱,承受挫折的容忍力比較低,別人一不隨他的心意就受不了,從而產生報復行為;也有些學生過於敏感多疑,當有人與自己的行為相沖突時,他首先想到的便是對方有意跟自己過不去,於是立即想出報復的方法。在報復的同時,他照樣認為自己這樣做非常正確,對方是“罪有應得”。4、不良環境影響孩子的許多報復行為是從社會環境中習得的,其中電影、電視對孩子的影響之大常出乎人們的估計,與之相似的報刊也很氾濫,使學生深受其害,誰要是做了對自己不利的事情,必然記仇,並想方設法地報復。比如前幾年日本流行動漫《死亡筆記》,曾經導致了各大中小學生追捧的熱潮,有的孩子甚至去買所謂“死亡筆記”或者“巫蠱娃娃”來詛咒自己討厭的同學和朋友。專家支招由於社會的影響,報復現象在孩子中比較普遍,他們一般是在被別人傷害後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以發洩心中的不滿。這種心理的存在是很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的,家長要注意加以正確疏導,消除孩子的報復心理,使他們健康成長。1、營造寬鬆教育環境我們應當在平時儘量多抽時間陪伴孩子一起遊戲,一起讀書,營造一種比較寬鬆的環境, 讓孩子即便遇到不開心的事, 也有人可以傾訴。這樣孩子就不會把報復情緒積在心裡。家長在教育的過程中應當注意方式、方法。例如平時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或是所犯的錯誤,我們不妨採用講故事、扮演角色等方式來與孩子溝通,既要避免直截了當的批評,更要杜絕嚴厲和粗暴的態度。最後, 我們要在孩子面前樹好榜樣, 做到心胸開闊, 氣度大些,用實際行動教育和引導孩子,讓孩子感到報復不是君子所為。2、換位心理,學會寬容在人際交往中,無法避免衝突。我們要鼓勵孩子懂得人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具有寬容的精神。我們應該讓孩子在發生矛盾的後果中體會到,只有團結友愛、寬容謙讓,才能享受到快樂。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地用語言和行動和他人交往,明白“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的道理。當受到挫折或不愉快時,不妨進行一下心理換位,將自己置身於對方境遇中,想想自己會怎麼辦。透過這樣的換位,也許能理解對方的許多苦衷,只有設身處地,以心換心,才能真正理解人,從而摒棄報復心理。3、讓孩子學會用正確的方式對待所遭遇的傷害如果做遭遇到的事情只是令人不愉快的,那麼可以建議孩子以講述的方式講給傷害你的那個人聽,可能只是一個是無意誤會,透過溝通彼此的想法就能化解這些矛盾。如果對方是故意的,那麼就把情緒講給某一個人值得信任的人聽,讓他幫著分析一下客觀情況,再或者找其他方法,例如,上沒人地方喊兩聲,跑兩圈之類的,發洩一下心中不滿的情緒。寫寫日記,將難過不高興之類的情緒都寫進去。這都是正確疏導方式,關鍵就是不要一聲不吭的把事情都憋在心理,讓負性情緒累積。如果確實是一些人身攻擊必須解決的事情,那麼家長就要鼓勵孩子利用合理的手段來維護自身利益,比如正大光明的和同學對峙說明對方做的不適的地方,自己解決不了的事情可以求得家人和老師的幫助,利用他人的力量來解決。4、多考慮報復的危害性對報復者自己而言,報復是一種精神煎熬,會讓自己的心理更加陰暗,家長和老師應該跟孩子加強溝通,提醒孩子想一想:報復體會到一時的“解恨”,但自己會不會得到對方更大的反報復?會不會受到眾人的譴責?會不會觸犯法律?須知,欲加害於他人的人,最終多半是害了自己。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雨果(法)案例引入:案例之一:家長敘述女兒阿嬌6歲了,總感覺女兒很不聽話。說任何一件事都要大人重複說好幾次才改,從不把大人的話放心上,從不用心聽。很多時候家長會生氣罵孩子,不過很少打,只是嚇嚇她。可阿嬌經常捱罵後就在低嘀說,“我長大後買房子不給你住,我吃什麼不給你吃,我去哪玩不帶你去”,諸如此類的話。家長感覺女兒就是因為捱罵然後產生報復心理,想問專家怎樣改變女兒的心態,讓她理解媽媽的話。案例之二:小志是個高中寄宿生,一向比較懦弱,不敢和別人發生正面衝突,同宿舍一同學因為一句玩笑話,不經意間說話刺傷了他。小志就想報復這個同學,常常做些小動作,如趁同學不在的時候,踩人家的被子,往同學的杯子裡倒髒水。看見同學喝下去的時候,自己躲在一邊笑。專家分析案例中的阿嬌和小志的語言和行為折射出他們都有報復心理。所謂的報復心理是在社會交往中以一種攻擊方式對那些曾給自己帶來挫折、不愉快的人發洩怨恨、不滿的一種情緒體驗。在中學生中,公開報復行為不多見,但是報復心理不少,案例二中的小志採用的是一種隱形報復的方式,就是指不透過正面的衝突,而用一種別人不知道的手段來洩憤。一個人被傷害以後,被傷害者對傷害者懷有不滿情緒,這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這種心理繼續發展就會形成一種不健康的心理,從而演變成不健康的人格,嚴重的還會採取一些極端的行為。對中、小學生來說,它不僅會對報復物件造成這樣或那樣的威脅,更重要的是有害自己的心理健康,潛藏著極大的危險性。有報復心理的孩子,容易誤解別人的意思,對別人經常有戒備防範心理。任其發展的話,心胸會越來越狹窄,與人相處較難。報復心理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家庭教養方式有的父母對子女過於嚴厲和粗暴,教育孩子缺乏耐心,想快點教育好,導致孩子沒理解打罵的原因,不知道錯在哪裡,在心裡積壓下報復情緒,有的人成年後,只要稍稍受到不公正待遇,就會產生不可遏制的憤恨並實施報復。案例一中的母親教育孩子採用經常責罵的方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認為:“媽媽如果可以責罰我,那麼我也可以學你來懲罰你”。此外,家長教育子女的注意力過於集中在某些細小的事情上,導致培養出來的孩子容易斤斤計較。2、遭遇生活事件多,心理壓力大有的孩子承受了比較大的精神壓力,比如總是遭到他人的嘲笑、諷刺、欺負,孩子無力反抗,但消極情緒又無法緩解,便會在心裡積壓下報復情緒。如果找到一個好機會,他就會把之前累積的報復情緒全部發洩出來。比如前幾年校園出現的馬加爵事件。3、不良性格有的學生意志軟弱,承受挫折的容忍力比較低,別人一不隨他的心意就受不了,從而產生報復行為;也有些學生過於敏感多疑,當有人與自己的行為相沖突時,他首先想到的便是對方有意跟自己過不去,於是立即想出報復的方法。在報復的同時,他照樣認為自己這樣做非常正確,對方是“罪有應得”。4、不良環境影響孩子的許多報復行為是從社會環境中習得的,其中電影、電視對孩子的影響之大常出乎人們的估計,與之相似的報刊也很氾濫,使學生深受其害,誰要是做了對自己不利的事情,必然記仇,並想方設法地報復。比如前幾年日本流行動漫《死亡筆記》,曾經導致了各大中小學生追捧的熱潮,有的孩子甚至去買所謂“死亡筆記”或者“巫蠱娃娃”來詛咒自己討厭的同學和朋友。專家支招由於社會的影響,報復現象在孩子中比較普遍,他們一般是在被別人傷害後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以發洩心中的不滿。這種心理的存在是很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的,家長要注意加以正確疏導,消除孩子的報復心理,使他們健康成長。1、營造寬鬆教育環境我們應當在平時儘量多抽時間陪伴孩子一起遊戲,一起讀書,營造一種比較寬鬆的環境, 讓孩子即便遇到不開心的事, 也有人可以傾訴。這樣孩子就不會把報復情緒積在心裡。家長在教育的過程中應當注意方式、方法。例如平時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或是所犯的錯誤,我們不妨採用講故事、扮演角色等方式來與孩子溝通,既要避免直截了當的批評,更要杜絕嚴厲和粗暴的態度。最後, 我們要在孩子面前樹好榜樣, 做到心胸開闊, 氣度大些,用實際行動教育和引導孩子,讓孩子感到報復不是君子所為。2、換位心理,學會寬容在人際交往中,無法避免衝突。我們要鼓勵孩子懂得人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具有寬容的精神。我們應該讓孩子在發生矛盾的後果中體會到,只有團結友愛、寬容謙讓,才能享受到快樂。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地用語言和行動和他人交往,明白“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的道理。當受到挫折或不愉快時,不妨進行一下心理換位,將自己置身於對方境遇中,想想自己會怎麼辦。透過這樣的換位,也許能理解對方的許多苦衷,只有設身處地,以心換心,才能真正理解人,從而摒棄報復心理。3、讓孩子學會用正確的方式對待所遭遇的傷害如果做遭遇到的事情只是令人不愉快的,那麼可以建議孩子以講述的方式講給傷害你的那個人聽,可能只是一個是無意誤會,透過溝通彼此的想法就能化解這些矛盾。如果對方是故意的,那麼就把情緒講給某一個人值得信任的人聽,讓他幫著分析一下客觀情況,再或者找其他方法,例如,上沒人地方喊兩聲,跑兩圈之類的,發洩一下心中不滿的情緒。寫寫日記,將難過不高興之類的情緒都寫進去。這都是正確疏導方式,關鍵就是不要一聲不吭的把事情都憋在心理,讓負性情緒累積。如果確實是一些人身攻擊必須解決的事情,那麼家長就要鼓勵孩子利用合理的手段來維護自身利益,比如正大光明的和同學對峙說明對方做的不適的地方,自己解決不了的事情可以求得家人和老師的幫助,利用他人的力量來解決。4、多考慮報復的危害性對報復者自己而言,報復是一種精神煎熬,會讓自己的心理更加陰暗,家長和老師應該跟孩子加強溝通,提醒孩子想一想:報復體會到一時的“解恨”,但自己會不會得到對方更大的反報復?會不會受到眾人的譴責?會不會觸犯法律?須知,欲加害於他人的人,最終多半是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