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電視臺的編播週期是固定的,通常情況下只能讓節目來配合電視臺,只有那種社會關心程度高的節目,會由電視臺來配合節目。比如發生了重大社會事件時的新聞節目,或者是奧運會之類觀眾關注程度高的體育節目,電視臺會調整節目表來適應。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調整,也是因為這些節目能帶來更高的收益——當然我們都知道「臨危不亂」的東京電視臺是從來不隨大流的,所以才有「如果連東電都播了,估計要世界末日了」之類的說法。
電視節目的編排是很有講究的,要充分考慮觀眾的情況。比如下午放學時間,學生們都放學回家,而家長還在上班或者做飯,這個時間段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更充分,那麼這個時間段就要安排動畫片。而晚上 8 點鐘左右,是一般家庭吃飯或者剛吃完飯的時間,會一家人坐在客廳看電視,那麼就安排適合大眾觀看的故事片。早上到下午的時間很多人都在上班上學,但家庭主婦會在家做家務,那麼就安排適合家庭主婦看的電視劇或者烹飪節目等等。這是一天的安排。
那麼擴大到一週,就還要考慮平日和節假日。比如週五晚上、週末的夜晚、雙休日的白天等等,觀眾的收視習慣都會不一樣。電視臺要充分了解觀眾的需求來編排節目,務求使得廣告效益最大化,而瞭解需求的主要渠道就是收視率。
當這個編排需要考慮的時間放大到一個季度,那麼除了要考慮更多的節日,還得把大型體育專案、學生寒暑假等等的情況考慮進去,安排什麼時間段播出什麼型別的節目。
日本的電視臺有兩個主要的編播季節,在 4 月和 10 月。4 月是每個年度財年的開始,這時會擬定接下來一個財年的節目安排,而對於電視劇集,為了更靈活的編排,兩個季度為單位編排,所以到了 10 月會有一次大的改編,根據收視率的情況決定是否撤換節目。
正因為電視節目的編排是要求節目連續播出的,上一個節目播完,就要播下一個節目,中間插播廣告。忽然中間有個時間段沒有節目可以播,那就是開天窗了。一旦開了天窗,那樣觀眾就會轉檯了,為電視臺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所以電視臺都會準備一些用來臨時接替的節目,其中最最萬不得已的一手,就是放風景片,放風景片基本上就屬於僅僅比滿屏雪花好一點的程度。
那麼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呢,其中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限制節目的規格,從時長到集數,都是有要求的。當大家都遵守這個要求,那麼電視臺在編排節目的時候就有更多的操作空間。比如一個節目是 4 月到 9 月播出的,同時段另一個節目很早就安排了明年 1 月播出,那麼 10 月到 12 月這段時間,就可以安排一個 1 季度的節目,這裡可能會一兩集的偏差,但找個一兩集的節目補上是比較容易的。
但如果沒有這個規矩,這種事前的安排就沒法進行。也正是有了這樣的規矩,所以電視臺可以做很多特殊處理的事情。比如現在一些動畫會在第一集搞 1 小時特別篇,為什麼能搞一小時呢?因為一個節目的通常時段是 30 分鐘(含廣告),要搞 1 小時特別篇,那麼只要把原來 30 分鐘後的節目撤下來就可以了,不會影響原來 60 分鐘後要播出的節目。但如果大家的播出時長都是七零八落的,30 分鐘擴大到 1 小時候,那要麼把原來後面所有的節目都往後推 30 分鐘,要麼撤下大約 30 分鐘的節目(比如撤掉的時間是 37 分鐘),然後再想辦法補上那幾分鐘的空白。這操作起來就相當麻煩了,甚至於後面的節目如果收視率要比前面的節目強的,那麼根本就不可能動得了後面的節目,這事就沒法辦了。
但是,當收視渠道不是電視臺的時候,這種限制自然就不存在了。比如各種 OVA 作品,集數都是很自由的一兩集的,5 到 7 集的,斷斷續續出了 10 多集的,各種情況都有。而到了網際網路點播時代,這種限制顯然已經消失了,不用再拘泥於電視臺的時間規格。比如《我的妹妹不可能這麼可愛》第二季的 14 到 16 集,就是在網際網路平臺上播出的。
那麼,網際網路平臺上沒有了這些限制,就意味著集數也能更靈活了嗎?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我們可以思考一個更根本的問題——為什麼要分集?對吧,分集這件事看起來就是電視臺體系下面才有意義的事情,網際網路平臺為什麼要分集呢?一口氣看完不就行了嗎?Netflix 之類的平臺也有很多能夠一次過看完看爽的節目嘛。
但從內容創作的角度來看,似乎確實是這樣。但從節目製作的角度,我們還要面對另一個問題,觀眾的接受程度。
即便我們不談電視節目造成的觀眾收視習慣,我們也要思考,觀眾能夠集中精神的時間有多長——怎麼還沒播完呀,還得播多久?過大的時長會不會讓觀眾有壓力——這片居然有 80 分鐘,我還是等有空再看吧?會不會造成焦慮——我等等有事要出去了,但劇情正在最精彩的部分,這段情節什麼時候會完?
電視節目和劇場電影終究是兩種不同的觀影形式,電視節目是更自由、更隨意的,而電影則是需要特意安排一個固定的時間。這兩種形式的存在都是有價值的。有相對固定的時間長度、有明確的章節劃分,讓觀眾有可控的預期是件相當重要的事情。
就現階段來看,靈活的時長還是過於激進。而在時長相對固定的前提下,集數實際上也不會有太大的空間,內容始終是要為篇幅讓步的——剩下來的內容只有 1/3 集的篇幅,那要麼是再灌 2/3 的水湊一集,要麼將前面的刪一刪,把內容塞前面去。
類似的事情其實不光是在電視節目中存在,在漫畫、輕小說這種固定規格出版的書籍中也是一樣的。雜誌連載的頁數是大致確定的,單行本的頁數是大致確定的。如果你內容多出來了一截,不長不短的,就只能砍掉,或者作者有本事的,能把一冊的故事擴充到兩冊;如果內容少了,那麼你畫個番外篇、寫個後記把篇幅充滿吧。
.
因為電視臺的編播週期是固定的,通常情況下只能讓節目來配合電視臺,只有那種社會關心程度高的節目,會由電視臺來配合節目。比如發生了重大社會事件時的新聞節目,或者是奧運會之類觀眾關注程度高的體育節目,電視臺會調整節目表來適應。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調整,也是因為這些節目能帶來更高的收益——當然我們都知道「臨危不亂」的東京電視臺是從來不隨大流的,所以才有「如果連東電都播了,估計要世界末日了」之類的說法。
電視節目的編排是很有講究的,要充分考慮觀眾的情況。比如下午放學時間,學生們都放學回家,而家長還在上班或者做飯,這個時間段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更充分,那麼這個時間段就要安排動畫片。而晚上 8 點鐘左右,是一般家庭吃飯或者剛吃完飯的時間,會一家人坐在客廳看電視,那麼就安排適合大眾觀看的故事片。早上到下午的時間很多人都在上班上學,但家庭主婦會在家做家務,那麼就安排適合家庭主婦看的電視劇或者烹飪節目等等。這是一天的安排。
那麼擴大到一週,就還要考慮平日和節假日。比如週五晚上、週末的夜晚、雙休日的白天等等,觀眾的收視習慣都會不一樣。電視臺要充分了解觀眾的需求來編排節目,務求使得廣告效益最大化,而瞭解需求的主要渠道就是收視率。
當這個編排需要考慮的時間放大到一個季度,那麼除了要考慮更多的節日,還得把大型體育專案、學生寒暑假等等的情況考慮進去,安排什麼時間段播出什麼型別的節目。
日本的電視臺有兩個主要的編播季節,在 4 月和 10 月。4 月是每個年度財年的開始,這時會擬定接下來一個財年的節目安排,而對於電視劇集,為了更靈活的編排,兩個季度為單位編排,所以到了 10 月會有一次大的改編,根據收視率的情況決定是否撤換節目。
正因為電視節目的編排是要求節目連續播出的,上一個節目播完,就要播下一個節目,中間插播廣告。忽然中間有個時間段沒有節目可以播,那就是開天窗了。一旦開了天窗,那樣觀眾就會轉檯了,為電視臺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所以電視臺都會準備一些用來臨時接替的節目,其中最最萬不得已的一手,就是放風景片,放風景片基本上就屬於僅僅比滿屏雪花好一點的程度。
那麼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呢,其中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限制節目的規格,從時長到集數,都是有要求的。當大家都遵守這個要求,那麼電視臺在編排節目的時候就有更多的操作空間。比如一個節目是 4 月到 9 月播出的,同時段另一個節目很早就安排了明年 1 月播出,那麼 10 月到 12 月這段時間,就可以安排一個 1 季度的節目,這裡可能會一兩集的偏差,但找個一兩集的節目補上是比較容易的。
但如果沒有這個規矩,這種事前的安排就沒法進行。也正是有了這樣的規矩,所以電視臺可以做很多特殊處理的事情。比如現在一些動畫會在第一集搞 1 小時特別篇,為什麼能搞一小時呢?因為一個節目的通常時段是 30 分鐘(含廣告),要搞 1 小時特別篇,那麼只要把原來 30 分鐘後的節目撤下來就可以了,不會影響原來 60 分鐘後要播出的節目。但如果大家的播出時長都是七零八落的,30 分鐘擴大到 1 小時候,那要麼把原來後面所有的節目都往後推 30 分鐘,要麼撤下大約 30 分鐘的節目(比如撤掉的時間是 37 分鐘),然後再想辦法補上那幾分鐘的空白。這操作起來就相當麻煩了,甚至於後面的節目如果收視率要比前面的節目強的,那麼根本就不可能動得了後面的節目,這事就沒法辦了。
但是,當收視渠道不是電視臺的時候,這種限制自然就不存在了。比如各種 OVA 作品,集數都是很自由的一兩集的,5 到 7 集的,斷斷續續出了 10 多集的,各種情況都有。而到了網際網路點播時代,這種限制顯然已經消失了,不用再拘泥於電視臺的時間規格。比如《我的妹妹不可能這麼可愛》第二季的 14 到 16 集,就是在網際網路平臺上播出的。
那麼,網際網路平臺上沒有了這些限制,就意味著集數也能更靈活了嗎?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我們可以思考一個更根本的問題——為什麼要分集?對吧,分集這件事看起來就是電視臺體系下面才有意義的事情,網際網路平臺為什麼要分集呢?一口氣看完不就行了嗎?Netflix 之類的平臺也有很多能夠一次過看完看爽的節目嘛。
但從內容創作的角度來看,似乎確實是這樣。但從節目製作的角度,我們還要面對另一個問題,觀眾的接受程度。
即便我們不談電視節目造成的觀眾收視習慣,我們也要思考,觀眾能夠集中精神的時間有多長——怎麼還沒播完呀,還得播多久?過大的時長會不會讓觀眾有壓力——這片居然有 80 分鐘,我還是等有空再看吧?會不會造成焦慮——我等等有事要出去了,但劇情正在最精彩的部分,這段情節什麼時候會完?
電視節目和劇場電影終究是兩種不同的觀影形式,電視節目是更自由、更隨意的,而電影則是需要特意安排一個固定的時間。這兩種形式的存在都是有價值的。有相對固定的時間長度、有明確的章節劃分,讓觀眾有可控的預期是件相當重要的事情。
就現階段來看,靈活的時長還是過於激進。而在時長相對固定的前提下,集數實際上也不會有太大的空間,內容始終是要為篇幅讓步的——剩下來的內容只有 1/3 集的篇幅,那要麼是再灌 2/3 的水湊一集,要麼將前面的刪一刪,把內容塞前面去。
類似的事情其實不光是在電視節目中存在,在漫畫、輕小說這種固定規格出版的書籍中也是一樣的。雜誌連載的頁數是大致確定的,單行本的頁數是大致確定的。如果你內容多出來了一截,不長不短的,就只能砍掉,或者作者有本事的,能把一冊的故事擴充到兩冊;如果內容少了,那麼你畫個番外篇、寫個後記把篇幅充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