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或二年(1175年)。當時,強敵壓境,國勢日衰,而南宋統治階級卻不思恢復,偏安江左,沉湎於歌舞享樂,以粉飾太平。 洞察形勢的辛棄疾,欲補天穹,卻恨無路請纓。他滿腹的激情、哀傷、怨恨,交織成了這幅元夕求索圖。 意思: 像東風吹散千樹繁花一樣,又吹得煙火紛紛,亂落如雨。豪華的馬車滿路芳香。悠揚的鳳簫聲四處迴盪,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一夜魚龍燈飛舞笑語喧譁。 美人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笑語盈盈地隨人群走過,身上香氣飄灑。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出自:《青玉案·元夕》為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作品。此詞從極力渲染元宵節絢麗多彩的熱鬧場面入手,反襯出一個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於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託著作者政治失意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孤高品格。 原文: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擴充套件資料: 賞析: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禮花飛向天空,然後像星雨一樣散落下來。一開始就把人帶進“火樹銀花”的節日狂歡之中。 “東風夜”化用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寶馬雕車香滿路”:達官顯貴也攜帶家眷出門觀燈。跟下句的“魚龍舞”構成萬民同歡的景象。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鳳簫”是排簫一類的吹奏樂器,這裡泛指音樂;“玉壺”指明月;“魚龍”是燈籠的形狀。 這句是說,在月華下,燈火輝煌,沉浸在節日裡的人通宵達旦載歌載舞。下闋仍然在寫“元夕”的歡樂,且一對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場景。 只不過上闋寫的是整個場面,下闋寫一個具體的人,透過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個人的歡樂自然地融進了節日的歡樂之中。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這一句寫的是元宵觀燈的女人,她們穿著美麗的衣服,戴著漂亮的手飾,歡天喜地朝前奔去,所過之處,陣陣暗香隨風飄來。“雪柳”是玉簪之類的頭飾。 這首詞先用大量筆墨渲染了元夕的熱鬧景象,最後突然把筆鋒一轉,以冷清作結,形成了鮮明強烈的對比。 這種對比,不僅造成了境界上的強烈反差,深化了全詞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強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燈火寫得愈熱鬧,則愈顯“那人”的孤高,人寫得愈忘情,愈見“那人”的不同流俗。 全詞就是透過這種強烈的對比手法,反襯出了一個自甘寂寞、獨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形象。 作者寫這樣—個不肯隨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是有所寄託的。辛棄疾力主抗戰,屢受排擠,但他矢志不移,寧可過寂寞的閒居生活。 也不肯與投降派同流合汙,這首詞是他這種思想的藝術反映。“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歷來也為人傳誦。 作者介紹: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 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 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 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號“忠敏”。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 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 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寫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或二年(1175年)。當時,強敵壓境,國勢日衰,而南宋統治階級卻不思恢復,偏安江左,沉湎於歌舞享樂,以粉飾太平。 洞察形勢的辛棄疾,欲補天穹,卻恨無路請纓。他滿腹的激情、哀傷、怨恨,交織成了這幅元夕求索圖。 意思: 像東風吹散千樹繁花一樣,又吹得煙火紛紛,亂落如雨。豪華的馬車滿路芳香。悠揚的鳳簫聲四處迴盪,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一夜魚龍燈飛舞笑語喧譁。 美人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笑語盈盈地隨人群走過,身上香氣飄灑。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出自:《青玉案·元夕》為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作品。此詞從極力渲染元宵節絢麗多彩的熱鬧場面入手,反襯出一個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於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託著作者政治失意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孤高品格。 原文: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擴充套件資料: 賞析: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禮花飛向天空,然後像星雨一樣散落下來。一開始就把人帶進“火樹銀花”的節日狂歡之中。 “東風夜”化用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寶馬雕車香滿路”:達官顯貴也攜帶家眷出門觀燈。跟下句的“魚龍舞”構成萬民同歡的景象。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鳳簫”是排簫一類的吹奏樂器,這裡泛指音樂;“玉壺”指明月;“魚龍”是燈籠的形狀。 這句是說,在月華下,燈火輝煌,沉浸在節日裡的人通宵達旦載歌載舞。下闋仍然在寫“元夕”的歡樂,且一對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場景。 只不過上闋寫的是整個場面,下闋寫一個具體的人,透過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個人的歡樂自然地融進了節日的歡樂之中。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這一句寫的是元宵觀燈的女人,她們穿著美麗的衣服,戴著漂亮的手飾,歡天喜地朝前奔去,所過之處,陣陣暗香隨風飄來。“雪柳”是玉簪之類的頭飾。 這首詞先用大量筆墨渲染了元夕的熱鬧景象,最後突然把筆鋒一轉,以冷清作結,形成了鮮明強烈的對比。 這種對比,不僅造成了境界上的強烈反差,深化了全詞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強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燈火寫得愈熱鬧,則愈顯“那人”的孤高,人寫得愈忘情,愈見“那人”的不同流俗。 全詞就是透過這種強烈的對比手法,反襯出了一個自甘寂寞、獨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形象。 作者寫這樣—個不肯隨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是有所寄託的。辛棄疾力主抗戰,屢受排擠,但他矢志不移,寧可過寂寞的閒居生活。 也不肯與投降派同流合汙,這首詞是他這種思想的藝術反映。“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歷來也為人傳誦。 作者介紹: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 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 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 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號“忠敏”。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 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 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