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石家莊人,現就職河北省新聞單位。在《百花園》《當代人》等報刊發表中短篇小說多篇,出版小說集《我們還剩下什麼》《致無盡歲月》,其中《蘇童的一天》被高等教育出版社收入高等院校教育專業教材。曾獲《小小說選刊》年度優秀作品獎。
▼
小小說鑑賞(37)
一尊獲獎塑像的誕生
馬 丁
一個經商的朋友打來電話,讓我去他家一趟。
朋友正在收拾出門的東西,他告訴我要到南方發展。朋友在我居住的城市有四五家規模不等的公司,平日聽他說公司的前景與效益還是不錯的。我問,這兒不一樣發展?朋友笑著說,你不懂,南方的空間相對廣闊些。我是搞雕塑的,對他說的事不在行,所以我不再發表意見。
我們坐下喝咖啡。Sunny透過落地窗照進室內,使外露的面板非常舒服。朋友點著一支菸,深吸一口,徐徐吐出,然後從上衣口袋摸出一沓照片說,幫個忙,給這個傢伙塑個像。照片上的人把我嚇了一跳。這是個在南方某地呼風喚雨的人物,一沓照片裡有他的正面照、側面照、背影照,看來塑像的事是早有準備了。
朋友說,認識這個人吧?
我點點頭說,在媒體上見過他。
朋友說,過幾個月是他60歲生日,我想送他一尊閃著金光的塑像。朋友站起來在屋裡走來走去,臉上洋溢著激動的表情說,我這回往南方跑是奔著他去的,這尊塑像準能讓老傢伙記住我!
我豎起大拇指,並用戲謔的口吻說,高,實在是高。像他這麼大的人物,肯定不缺錢。送塑像,實在是高!
朋友得意揚揚地喝了口咖啡說,我是誰!
出門喝酒時,朋友塞給我一個鼓鼓囊囊的信封。朋友從來沒有虧待過我。
為朋友,這個像我塑得認真又細緻。
大人物的塑像完成了,凡是到過我工作室見過這尊塑像的人都說,像,太像了,栩栩如生,彷彿面前站著一個大活人。一個搞美術評論的傢伙具體地指點著說,這尊塑像就在於性格表現得深刻細膩而顯示出極高的審美價值。你們看,他臉部非常瘦削,但給人的感覺彷彿臉部的肌肉在跳動,並且把他內在的精神世界傳遞出來了。於是包括我在內,我們開始重新欣賞這尊塑像。大人物微笑的神態也像是對我的肯定。
我撥打了朋友的電話,告訴他塑像完成了。
朋友對別人的工作滿意時喜歡說好,他連著說了三聲好後才放下電話。
朋友說過,他想在大人物生日那天把這尊金光閃閃又栩栩如生的塑像送過去。我猜測著這兩天朋友該來了,我推掉了一次免費旅遊的機會,在家等朋友。
離大人物的生日還有5天,朋友還是沒露面。我沉不住氣了,撥打了朋友的手機,佔線,再打還是佔線。這讓我為朋友感到高興,看來他在南方的勢頭不錯。到晚上終於撥通了電話,聽上去好像在一家酒店吃飯,亂哄哄的聲音讓人聽不清。
什麼時候取大人物的塑像呀?
朋友嘿嘿笑了一聲說,不取了。
出什麼事了嗎?
媽的,他這麼大的人物能出什麼事,受賄唄!
這尊塑像該怎麼辦?
朋友說,放著吧,沒準兒他有辦法把自己解脫出來。
過了些日子,我在媒體上看到了大人物的審判結果。我明白這尊我下了工夫的塑像送不出去了。
那尊塑像在工作室待到年底,我因為有別的活兒幹,就把它請到了室外。剛搬出去時我還給塑像苫了塊塑膠布,後來風把塑膠布吹跑了,我也就沒再給它苫。風吹雨淋,金光閃閃的塑像開始斑駁。
今年夏天,美術學院的張教授來我居住的城市開會,順便到我家坐坐。張教授不喜歡在空調屋子久坐,我們就到院裡喝茶閒聊。張教授說,有幾年了吧,你不參加美展了。我說,身不由己,我得掙錢餬口啊!張教授點頭表示理解。
我想起那尊塑像,一邊讓張教授看那尊扔在院裡的塑像一邊說起它的創作過程。張教授摸著下巴認真端詳這尊塑像並問我,真的用不著啦?我說,判了,死之前他甭想出來,除非他能活到80歲。張教授說,今年的美展你有作品參展了。張教授命令我,去,拿把錘子和一管紅顏料。
我不清楚張教授讓拿這些東西幹什麼。張教授在法國留過學,推崇現代藝術。張教授接過錘子,將一管紅顏料擠到錘子上,然後掄起錘子砸向塑像。只一錘,塑像的面部就變了形,紅顏料如同血水一樣往下流淌。面對驚詫不已的我,張教授說,給作品起個名。我想了半天說,血的教訓!張教授搖搖頭。罪人!張教授依然搖搖頭。我想不出更好的名。張教授微笑著說,無題。
年底,我把這尊名為“無題”的塑像送去參加美展。讓我沒想到的是反響竟然很強烈,許多人在它面前駐步沉思。頒獎時,組委會把金獎給了我。媒體採訪我時讓談談“無題”的創作過程。我實話實說,把塑這尊像的過程講了。我講完後,大家半天不說話。
楊曉敏鑑賞
《一尊獲獎塑像的誕生》是一篇耐琢磨耐品味的作品,傾向於社會生活的深度探究,選取獨特的角度解讀物質和精神在社會生活中的關聯,凸現其人性的多樣化。
一尊塑像的誕生,先是商人的雅賂工具,後又演變成為藝術家的創作行為,本身就非常具有諷刺和滑稽意味。商人的不擇手段,權貴的不思自律,藝術家的盲從,惟妙惟肖地構成一組特定環境下的人物關係譜。細品結尾,百味滋生,塑像獲得美展金獎,似乎將主題推向了高潮,貌似極具反腐的警世意義。而當雕塑家陳述塑像的創作過程後,大家一片默然,主題就不那麼單純了,亦嘲亦諷的物件顯得多義了,這種冷幽默式的表述方式,令主題變得荒誕起來。
作品關注社會生活,體味生活百態,善於從生活現象入手,將世俗的平淡無奇放大或演變組合,在讀者面前呈現出萬花筒般的社會生活景象,在絢爛變化的畫面中,傳遞和輻射出的圖案和畫面,令人炫目、迷惑和深思。
馬丁,石家莊人,現就職河北省新聞單位。在《百花園》《當代人》等報刊發表中短篇小說多篇,出版小說集《我們還剩下什麼》《致無盡歲月》,其中《蘇童的一天》被高等教育出版社收入高等院校教育專業教材。曾獲《小小說選刊》年度優秀作品獎。
▼
小小說鑑賞(37)
一尊獲獎塑像的誕生
馬 丁
一個經商的朋友打來電話,讓我去他家一趟。
朋友正在收拾出門的東西,他告訴我要到南方發展。朋友在我居住的城市有四五家規模不等的公司,平日聽他說公司的前景與效益還是不錯的。我問,這兒不一樣發展?朋友笑著說,你不懂,南方的空間相對廣闊些。我是搞雕塑的,對他說的事不在行,所以我不再發表意見。
我們坐下喝咖啡。Sunny透過落地窗照進室內,使外露的面板非常舒服。朋友點著一支菸,深吸一口,徐徐吐出,然後從上衣口袋摸出一沓照片說,幫個忙,給這個傢伙塑個像。照片上的人把我嚇了一跳。這是個在南方某地呼風喚雨的人物,一沓照片裡有他的正面照、側面照、背影照,看來塑像的事是早有準備了。
朋友說,認識這個人吧?
我點點頭說,在媒體上見過他。
朋友說,過幾個月是他60歲生日,我想送他一尊閃著金光的塑像。朋友站起來在屋裡走來走去,臉上洋溢著激動的表情說,我這回往南方跑是奔著他去的,這尊塑像準能讓老傢伙記住我!
我豎起大拇指,並用戲謔的口吻說,高,實在是高。像他這麼大的人物,肯定不缺錢。送塑像,實在是高!
朋友得意揚揚地喝了口咖啡說,我是誰!
出門喝酒時,朋友塞給我一個鼓鼓囊囊的信封。朋友從來沒有虧待過我。
為朋友,這個像我塑得認真又細緻。
大人物的塑像完成了,凡是到過我工作室見過這尊塑像的人都說,像,太像了,栩栩如生,彷彿面前站著一個大活人。一個搞美術評論的傢伙具體地指點著說,這尊塑像就在於性格表現得深刻細膩而顯示出極高的審美價值。你們看,他臉部非常瘦削,但給人的感覺彷彿臉部的肌肉在跳動,並且把他內在的精神世界傳遞出來了。於是包括我在內,我們開始重新欣賞這尊塑像。大人物微笑的神態也像是對我的肯定。
我撥打了朋友的電話,告訴他塑像完成了。
朋友對別人的工作滿意時喜歡說好,他連著說了三聲好後才放下電話。
朋友說過,他想在大人物生日那天把這尊金光閃閃又栩栩如生的塑像送過去。我猜測著這兩天朋友該來了,我推掉了一次免費旅遊的機會,在家等朋友。
離大人物的生日還有5天,朋友還是沒露面。我沉不住氣了,撥打了朋友的手機,佔線,再打還是佔線。這讓我為朋友感到高興,看來他在南方的勢頭不錯。到晚上終於撥通了電話,聽上去好像在一家酒店吃飯,亂哄哄的聲音讓人聽不清。
什麼時候取大人物的塑像呀?
朋友嘿嘿笑了一聲說,不取了。
出什麼事了嗎?
媽的,他這麼大的人物能出什麼事,受賄唄!
這尊塑像該怎麼辦?
朋友說,放著吧,沒準兒他有辦法把自己解脫出來。
過了些日子,我在媒體上看到了大人物的審判結果。我明白這尊我下了工夫的塑像送不出去了。
那尊塑像在工作室待到年底,我因為有別的活兒幹,就把它請到了室外。剛搬出去時我還給塑像苫了塊塑膠布,後來風把塑膠布吹跑了,我也就沒再給它苫。風吹雨淋,金光閃閃的塑像開始斑駁。
今年夏天,美術學院的張教授來我居住的城市開會,順便到我家坐坐。張教授不喜歡在空調屋子久坐,我們就到院裡喝茶閒聊。張教授說,有幾年了吧,你不參加美展了。我說,身不由己,我得掙錢餬口啊!張教授點頭表示理解。
我想起那尊塑像,一邊讓張教授看那尊扔在院裡的塑像一邊說起它的創作過程。張教授摸著下巴認真端詳這尊塑像並問我,真的用不著啦?我說,判了,死之前他甭想出來,除非他能活到80歲。張教授說,今年的美展你有作品參展了。張教授命令我,去,拿把錘子和一管紅顏料。
我不清楚張教授讓拿這些東西幹什麼。張教授在法國留過學,推崇現代藝術。張教授接過錘子,將一管紅顏料擠到錘子上,然後掄起錘子砸向塑像。只一錘,塑像的面部就變了形,紅顏料如同血水一樣往下流淌。面對驚詫不已的我,張教授說,給作品起個名。我想了半天說,血的教訓!張教授搖搖頭。罪人!張教授依然搖搖頭。我想不出更好的名。張教授微笑著說,無題。
年底,我把這尊名為“無題”的塑像送去參加美展。讓我沒想到的是反響竟然很強烈,許多人在它面前駐步沉思。頒獎時,組委會把金獎給了我。媒體採訪我時讓談談“無題”的創作過程。我實話實說,把塑這尊像的過程講了。我講完後,大家半天不說話。
楊曉敏鑑賞
《一尊獲獎塑像的誕生》是一篇耐琢磨耐品味的作品,傾向於社會生活的深度探究,選取獨特的角度解讀物質和精神在社會生活中的關聯,凸現其人性的多樣化。
一尊塑像的誕生,先是商人的雅賂工具,後又演變成為藝術家的創作行為,本身就非常具有諷刺和滑稽意味。商人的不擇手段,權貴的不思自律,藝術家的盲從,惟妙惟肖地構成一組特定環境下的人物關係譜。細品結尾,百味滋生,塑像獲得美展金獎,似乎將主題推向了高潮,貌似極具反腐的警世意義。而當雕塑家陳述塑像的創作過程後,大家一片默然,主題就不那麼單純了,亦嘲亦諷的物件顯得多義了,這種冷幽默式的表述方式,令主題變得荒誕起來。
作品關注社會生活,體味生活百態,善於從生活現象入手,將世俗的平淡無奇放大或演變組合,在讀者面前呈現出萬花筒般的社會生活景象,在絢爛變化的畫面中,傳遞和輻射出的圖案和畫面,令人炫目、迷惑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