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萬卷古今情

    歷史有其固定性和不可改變性,許多發生的事我們都喜歡給他來一個假設,比如秦始皇早點立扶蘇為太子那麼大秦的國運是不是會更長久,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他也就不會遭遇分屍的慘劇,但歷史已經定論,我們所有的假設只是滿足趣味性罷了。

    如果烽火戲諸侯回到起點,西周會不會滅亡,其實即使回到起點,西周仍然擺脫不了滅亡的命運,有句話說的好:“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西周到周幽王時期,早就國力衰退、民不聊生,加之大權旁落和周邊少數民族的威脅,可以說是岌岌可危了,但屋漏偏逢連夜雨,在此國難當頭的時候,偏偏周幽王出現了,他完美地詮釋了敗家子是怎麼將偌大一個家產敗盡的。

    人品差,沒有德行

    他性格殘暴乖張而缺少恩德,在守喪期間就行為不檢點,飲酒吃肉,親近女色,完全沒有一點點悲傷的意思,等他老媽也去去世後,更是肆無忌憚,整日沉迷於聲色犬馬,連朝政都不理了,從他爺爺到他老爸,國家就開始衰落,這倒好,他不但不勵精圖治,反而大肆揮霍,著國家能不敗亡嗎?

    天災人禍不斷

    古時候的地震可不像現在,那時候只要有地震,天子就要檢討自己的過失,當時涇、河、洛三川同時地震,大臣彙報的時候周幽王不以為然,但這地震可不一樣,他是岐山的發源地,鳳鳴岐山作為周家發家的大本營都發生了地震,其實已經在警告周幽王了。

    褒姒

    其實西周的滅亡和褒姒沒半毛錢的關係,她向來不喜歡笑,是周幽王聽從了饞臣虢石父的餿主意點燃了烽火臺才導致了西周的滅亡。

  • 2 # 江蘇臨淵閣徐淵

    《史記》的歷史地位不可否認,我們同樣不能忽略司馬遷也是受到年代以及信仰的侷限,在記載上出現了一些偏差。《史記》裡對周幽王有如下記載:“王寵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舉烽,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為之數舉烽。及犬戎之,舉烽,諸侯救不至,遂殺幽王。”

      這就是大型“狼來了”故事的始作俑者周幽王,但歷史上的周幽王真的是這麼個缺心眼的人嗎?

      其實錢穆曾對太史公記載的這段歷史有過狠狠的評價:“此委巷小人之談。諸侯兵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驪山之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不需舉烽。史公對此番事變,大段不甚了了也。”錢穆先生在史學界是泰斗級人物,大家如果感興趣也可看一下錢穆的《中國曆代政治得失》這本書。

      《史記》中記載的冰山美人褒姒,在周幽王13歲時就當“太子妃”了,他們生的兒子伯服,若是小小側室的小兒子,也不可能用“伯”這個字。古代若起名都是“伯(孟)仲叔季”,伯本就是老大的意思,比如周王發的哥哥叫伯邑考。而仲是老二,比如孔仲尼,所以孔子又被稱為“孔老二”,用日本的說法也可以稱“次郎”。而叔呢,比如鮑叔牙,包括我們現在稱呼老爸的弟弟“叔叔”,都來源於此。季就更好說了,劉邦的名字也是發跡後才有的,他還是街頭地痞的時候其實叫劉季。一方面說人家是伯服,一方面又說人家是庶出的小兒子,這本身就有矛盾。

      2012年,隨著對“清華簡”的深入研究,我們終於發現,“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基本可以斷定是捏造的。根據其中的記載,我們可以延伸出如下的故事:

      其實周幽王繼位時就打算立褒姒為後,伯服就應該是太子,可我們知道,因為華人暴動,周王室的權威性已經很弱了,不得不和周圍的諸侯國保持緊密的關係,前面說的周宣王分封的申國的申侯,就不同意幽王立出身低微的褒姒為後。幽王也知道自己幾斤幾兩,無奈之下只能立自己並不喜歡的申侯的妹妹為後,然後他倆所生的兒子宜臼就成太子了。周幽王不甘心就這樣被諸侯操控,於是聯絡自己的叔叔,也就是周宣王的弟弟、鄭國國王友,他就是日後被稱為鄭桓公的那位。鄭桓公利用自己的力量幫助了他的大侄子,周邊諸侯被壓制,周幽王隨即揚眉吐氣地廢掉了王后和太子,把褒姒和伯服扶了上去。

      烽火戲諸侯傳說中的廢長立幼,本身也是很扯的。我們知道,不管諸侯國如何各自為政,最起碼周王室是有嚴格禮數的,廢后、改立太子一定要按嫡長子繼承製,或有特殊原因,如果“違禮”的話,各諸侯是肯定會來摻和的。但周幽王廢后,各地諸侯和一直標榜自己“根紅苗正”的周公旦後人的魯國什麼也沒說。還有那個後來看齊國強大還拿自己的“公爵”去壓人家的宋國也沒管,這說明周幽王沒做錯什麼。

      但這樣一來申侯就不樂意了,於是更加猖狂,最後導致周幽王打算對他用兵。周幽王的部隊大兵壓境,申侯一看大事不妙,心想你以為我不會請救兵嗎?結果申侯跑到黃土高原去求犬戎攻打自己的國家。就這樣,犬戎遇到了天上掉下來的大漢奸,就和申侯愉快地達成了協議。

      鄭桓公封地在陝西華縣,離現在的西安很近。他發現一旦犬戎攻進來,自己就是個肉盾,所以開始向周幽王申請遷移土地,最後硬是從河南的虢、鄶這兩個國家各分出幾個城池,把自己的土地遷到了那裡,地點是現在的洛陽以東,鄭桓公給國都起了個新的名字——新鄭,這地方就在現在河南省會鄭州一帶。

      而傳說中周幽王點烽火哄騙各路諸侯博褒姒一笑,實際上那個時代的烽火臺無非鎬京周邊的訊號彈,東邊的諸侯遠近不一,基本都是幾百公里,怎麼可能一夜同時趕到?這種漏洞恐怕也只有某些儒家的衛道士才會選擇性忽略。

      周幽王攻申侯,犬戎趁機從西邊殺入渭河谷地,幽王一看狡猾的鄭桓公在東邊逍遙自在,強硬地把他叫到了鎬京,結果他倆一起死於驪山之下,褒姒被犬戎擄走,西周滅亡,諸侯大為震動。

      或許褒姒確實笑了,笑的是自己的身世,笑的是這些在權力和慾望中沉浮的男人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校在使用指定輔導教材這件事上和圖書銷售商之間有什麼“潛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