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國古代是一天吃三頓飯還是兩頓飯?
6
回覆列表
  • 1 # 天外來客222790859

    早時的古人一天是兩頓飯的,古代習俗是一日兩餐,三餐的習慣大約從近代開始。

    古人飲食的習慣:

    古人一日兩餐,第一頓飯叫朝食,又叫饔。古人按太陽在頂空中的位置標誌時間,太陽行至東南角叫隅中,朝食就在隅中之前,那個時刻叫食時。依此推測,大約相當於上午九點左右。《左傳·成公二年》寫齊晉鞌之戰,齊侯說:“餘姑翦滅此而朝食!”意思是晉軍不禁一打,天亮後交戰,待消滅了晉軍也誤不了“朝食”,其傲視對方、輕敵浮躁的神態躍然紙上。《史記·項羽本紀》寫項羽聽說劉邦要獨霸關中,於是大怒,說:“旦日享士卒,為擊破沛公軍!”旦日是一大早,太陽剛剛露出地平線,這時本不該吃飯。項羽的意思是半夜做飯,天一矇矇亮就“享士卒”,早早進軍,早點把劉邦消滅。一句“旦日享士卒”集中表現了他急不可耐的心情。

    第二頓飯叫哺(bǔ,補)食,又叫飧(Sūn,孫)。一般是申時(下午四點左右)吃,所以《說文》說:“哺,申時食也。”(從段玉裁改)《淮南子·天文訓》:“日至於悲谷(傳說中的西南方的大深谷),是謂哺時。”《後漢書·王符傳》:“百姓廢農桑而趨府廷者,相續道路,非朝鋪不得通,非意氣不得見。”朝指朝食時,哺指哺食時。在這個意義上後來寫作晡(bū,補陰平)。宋玉《神女賦》:“晡夕之後,精神恍惚。”哺由表示晚餐引申為表示一般的吃,《楚辭·漁父》:“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lí,離。薄酒)?”

    飧,《說文·新附》作餕,“食之餘也”。前人把二字割裂開看,未得其解,其實若從古人飲食習慣上考察問題就清楚了。古代稼穡艱難產量不高,取火不易做飯費時,因此晚餐一般只是把朝食剩下的(或是有意多做的)熱一熱吃。《說文》:“饔,孰(熟)食也。”意思是現做現吃的飯,這就意味著與之相對的飧是食之餘,否則單說饔是熟食,難道飧則生食不成?《公羊傳·宣公六年》寫晉靈公派勇士刺殺趙盾,“人其大門,則無人門(守門)焉者;人其閨(小門,即二門),則無人閨焉者;上其堂,則無人焉;俯而闚(窺)其戶,方食魚飧。勇士曰:‘嘻!子誠仁人也……子為晉國重卿,而食魚之飧,是子之儉也。…根據《左傳》所載,知勇士是一大早去的,晨食魚飧,即頭天晚上吃剩的魚。這確乎不是一國之正卿所當食,所以勇士歎服其儉。《左傳·僖公二十五年》:“昔趙衰以壺飧徑從,餒而弗食。”既言飧,那麼趙衰帶的是剩飯,這正是一個逃亡者行路時的飲食。現在晉、冀、豫幾省交界的山區還保留著這種每日兩餐、晚餐吃剩飯而不另做的習慣,且多為稀飯。晉東南稱之為酸飯,其實剩飯並不酸,酸即餕的音變。

    饔飧既然是一天中的兩頓正餐,因而也就可以泛指飯食。《孟子·滕文公上》:“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饔飧在這裡即指自己燒飯吃。

    因為一日兩餐,又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因此古人沒有睡午覺的習慣。《論語·公冶長》:“宰予(孔子弟子)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Wū,烏。塗飾)也,於予與何誅(責備)?”為什麼學生白天睡個覺孔子就生這麼大的氣?因為“晝寢”必在兩餐之間,吃了睡,醒了又吃,不久日落又該就寢,這一天將什麼也幹不成了。

  • 2 # 混事魔王彥

    中國古人一天吃幾頓飯主要與每天的作息時間有關。古時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有朝食和哺食(拼音bǔ shí)一天兩頓正餐。朝食很好理解,這裡需要解釋下哺食:其原意為餵養,但在這裡是指傍晚時吃飯。 漢代時班固《白虎通-禮樂》中記載“哺食,少陰之始也”。指的就是傍晚時分吃飯。

    早飯時間在上午9點鐘左右(辰時與巳時相交之時), 晚飯時間在下午4點-5點鐘左右(申時),吃完晚飯就準備睡了,因為古代沒有現在這麼多眼花繚亂的夜生活,大部分時期都是實行霄禁的。不能隨便出門,小心被官府當作盜賊抓起來。

    現代我們一日三餐的習慣主要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到了近現代才逐步實行的。

  • 3 # 四川達州人

    這要分等級,也分時代。

    周禮規定,天子一日四餐,諸侯三餐。其餘二餐。到了東漢時期,因為鐵器時代到來,部分富裕庶民開始吃三餐。

    為何處於社會主體的農民官員,也包括軍人差役都是二餐制?

    因為農民早上需要下地勞動,官員軍人需要五點點卯,然後到九點吃第一餐,工作到下午三點左右回家吃飯,農民乘涼快,幹到天黑回家就得洗臉休息。官員則是四五點吃第二餐,休息到八九點左右就得睡覺,因為明天早上三點就又要起床參加早朝點卯。

    到了宋代,隨著經濟大發展,更多人開始享用一日三餐,尤其市民階層興起引領飲食文化潮流。可惜廣大農民的飲食主體依舊是兩餐,只是可能在睡覺前增加了一點夜宵。

    即便到了1980年代,中國大地上也有很多在堅持二餐制,甚至還有城市居民。主要原因就在於經濟與物質因素。畢竟兩餐制比一日三餐要節省不少。

  • 4 # 老張的貓

    古人到底一天吃幾頓呢?是否和現在一樣一天三頓呢?

    古代兩餐居多

    其實在古代一直都是兩餐制居多,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古代都是農耕為主,商業較少,所以大多數人都是農忙的人。而這些人一般都是早上吃了早飯就出去,而晚上回到家才能吃一口飯。那個時候又沒有什麼微波爐之類的,所以就算帶個乾糧,中間餓了,也只能硬啃了。

    當時在貴族中間,會有偶爾的加餐,這樣就是三餐了。當時僅僅是少數人才這樣。

    甲骨文有說法

    在商朝發現的甲骨文裡面,就有大食和小食的說法,而大食就是上午9點,小食就是下午4點。所以當時人們都是這個時間吃飯。

    而且由於古代一般實行宵禁,晚上大家都不能隨便走動,娛樂活動很少,所以都是早早就休息了。到了清朝後期,三餐才慢慢成為日常習慣。

    到底三餐還是兩餐好?

    其實兩餐還是三餐都是根據社會逐漸變化的,當現在人大多數都晚睡的時候,總不能餓著肚子睡覺吧,所以三餐還是比較好的。而古代睡得早,也起的早,所以一天的時間吃兩餐也是沒問題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的人生來就是眾星捧月,有的人就像我這樣走過很多彎路曲折也到達不了終點這就是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