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庚子似水流年

    看了前面的14個回答,覺得沒說清楚。

    首先,問題背景沒說清楚。三峽大壩裡的水都是金子,防洪、發電、通航、抗旱哪一個不是價值連城?輕易把水放光,肯定是有背景的。這個背景,肯定是非常時期,特殊原因不得不放,比如核戰爭威脅。

    其次,是從什麼水位開始放?三峽水庫投運後,有這麼5個典型水位:145米、155米、171米、175米和180.4米,分別對應汛限水位、城陵磯防洪補償限制水位、應對川江百年一遇洪水位、應對川江千年一遇洪水位和川江萬年一遇+10%最高洪水位或校核洪水位。三峽水庫水位控制:汛期水位在145-155米,枯期水位在175米-171米。

    其三,放水時間是汛期還是枯期?這涉及川江來水,即三峽入庫流量大小。汛期川江涇流量可達1.8萬-10萬立方米/秒,枯期涇流量只有0.4-0.6萬立方米/秒。

    有了上述前提,才好計算:消庫天數=(原始庫容-消後庫容)/(平均出庫流量-平均入庫流量)。

    假定不考慮下游損失,按大壩最大洩排量7.9萬立方米/秒放水,配合荊江分蓄洪區,其水災影響最多漫至江漢平原區域性地區。

    汛期放水,頂多從155米放到145米,約56.5億立方米庫容,再低就會影響入川航運了。假定川江正好有洪水到來,入庫流量為6萬立方米/秒,則:

    放空時間=565000/(7.9-6)/3600/24=3.4(天)

    枯期放水,從175米放到145米,約221.5億立方米庫容。假定川江入庫流量為0.4萬立方米/秒,則:

    放空時間=2215000/(7.9-0.4)/3600/24=3.4(天)

    所以,按最大洩排,則3.4天左右可放空多餘庫容。

    由於三峽大壩是經軍方和工程部門數十年論證模擬實驗,最終選出的最抗炸重力壩,“即使發生最壞情況——核彈直接命中大壩,其後果也只是把大壩炸出一個百米寬的缺口,而不會發生垮壩、潰壩的毀滅性災難”。

    而要空投核彈成功,如何突破中國周密佈設的軍事防禦體系、深入中國華中腹地,並準確命中三峽大壩更是個天大難題。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轟炸價值遠超三峽的目標比比皆是,炸堤就比炸大壩價效比高。所以,放空三峽水庫是不現實的,也就是數學題上做做罷了。

  • 2 # 風一209076611

    偽命題,誰都不敢幾天放完!半個中國變成沼澤,上游大規模塌方,然後形成堰塞湖,然後垮塌然後二次三次無數次洪水下來,基本中下游全完蛋!

  • 3 # 使用者創維

    如果洩水閘,船閘,發電水道閘全開啟,三峽庫區的水兩天左右就放完了!

    但三峽庫區之水永遠都不會放得見底的,估計三百年後,有幾百斤重的大青魚,大鯉魚,大草魚!黃鱔也有十多斤重的,泥鰍半斤,鯽魚八斤,烏龜一百斤,蟒蛇幾百斤等等,還有水猴,是動物長壽之鄉。

  • 4 # 工程師徐小刀

    作為一名專注水庫大壩設計的水利水電工程師,看了其它人的回答,覺得還是給題主一個專業的答案吧。

    哈哈,剛開了個玩笑,這樣計算的話絕對是外行。下面說說以上計算中不對的地方:

    因為長江是一直有水流動的,所以水庫在放水時還有水進入水庫,水庫實際的水量損失速度為:Q出-Q入,這個流量是小於水庫最大洩流能力Q出的。

    三峽大壩的洩洪能力並不是一個常數,學過水力學的就會知道,洩流流量是隨著水位的降低而降低的,同樣一個洩洪洞,水位越高,洩流能力越大。三峽上下兩排洩洪孔,上面一排22個孔、下面一排23個孔,舉個容易理解的例子:當水位降到上面一排以下的時候,上面一排就不出水了,這個道理大家就很容易理解。

    水庫洩洪最最關鍵的一點來了,大家都知道水庫中兩岸都是山坡,常年被水浸泡,如果水庫水位急速下降,山體裡面浸潤的水分沒有來得及排出,就很容易導致山體滑坡,就跟下特大暴雨山體滑坡一個概念。根據工程中的經驗,水庫水位的下降速度一般宜控制在6米/天以下,這樣可以減少庫區滑坡產生。三峽雍水高度110米,所以三峽水庫的放水時間按這個原則計算=110÷6=18.3天。

    再說一個常識,常規的水庫都會有個死庫容,這個庫容是無論如何都放不空的,也就是說根本沒有放水措施放掉這部分水,這部分是留著讓泥沙淤積用的,所以,三峽可能並不能如我們所願放的一乾二淨,至少還得剩幾十米的水無法放出。

    好了,說了這幾點,大家應該比較清楚了,三峽水庫在6天內是放不完的,也不敢這麼快的去放水,這種大型水庫放空時間在20天以上是比較正常的。當然有人會說,打起仗來了,人家要炸我們大壩怎麼辦,那這個就是另外的領域了,我就不多說了。

  • 5 # 三峽旅遊吳敏

    三峽大壩的防洪庫容,一直是很多人好奇的點。那就是,究竟放水要放幾天?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了解下三峽大壩的防洪庫容是什麼概念吧!

    三峽大壩的水庫蓄水,是經過多次,長時間逐漸蓄水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次蓄水——2003年開始蓄水至海拔高度135米;當時央視有個欄目叫《見證135》,請了陳鐸老師做現場主持。從2003年開始,根據施工需要,分次的從135、139、140、145、150、155、156、160、165、170、175,逐漸完成蓄水高度。而第一次嘗試蓄水達到175高度是大約是2009年的秋冬時光,差不多也是這樣的季節。因為每年10月中下旬開始,長江開始漸漸地進入枯水季節。所以,秋冬季節水位高、夏季暑期水位低。

    從135米到175米,有40米的落差。每年秋冬和夏季,就是靠這40米的落差對從三峽大壩壩址到重慶這一段長江河段的水位進行“人工調控”。原因麼,就是因為夏季洪水多、雨量充沛。所以要提前從175米水位下降,以保證上游來水能夠控制在175的位置;所以從6月開始,三峽大壩就開始不定期進行洩洪。就是為夏季提前做準備。所以很多暑假出門旅遊的朋友,能看到三峽洩洪,但是看不到175的“高峽平湖”。而秋冬季節來旅遊的朋友,能看到“高峽平湖”但又看不到洩洪,就是這樣的。

    而長江自然河段的正常水位,差不多在60-65米左右。這個資料,如何判斷呢?從三峽大壩的最高蓄水位175,到下游河段,中間的落差,官方數字是110米。175-110=60。

    所以,即時是夏季洩洪後,仍舊保持最低135米的水位給予電廠發電機組的工作。因此,135-60=75米的水位正常情況下,是不會被排洩到下游河段的。

    現在,我們知道的庫容的高度。接下來,我們要計算下它的長度。從宜昌到重慶,一般情況下,資料是660公里;而三峽大壩所在地,距離宜昌的資料 是40公里。也就是說,從三峽大壩到重慶是660-40=620公里。這個,是長度。嗯,620公里=620000米。

    而長約620000米、海拔175米的庫容(這裡沿用官方資料,保持一致),整體的庫容量能達到393億立方米的水容量。而三峽大壩的洩洪閘孔,洩洪速度最大是11萬立方米/秒。

    洩洪孔有多大呢?上下兩排,上面一排22個孔、下面一排23個孔。孔口尺寸為7×9米;表孔孔口寬8米。如果一旦需要快速進行上游洩洪。那麼,就是最大庫容量除以最大洩洪速度。等於最終時間了。

    那麼,問題來了,我是數學不好。有人能幫我計算一下麼?

  • 6 # 手機使用者52905043519

    這個提問有問題,“把三峽大壩的水放完”?為什麼不問“把三峽水庫的水放完”呢?三峽大壩的水在哪兒?怎麼放?我們都知道三峽水庫裡有水,可以通過三峽大壩上的洩洪孔向下遊放。

  • 7 # zhengxueqi

    那要看開多大的口子了,要是像吸管那樣的口子,估計得放一輩子,要是開一個幾千米長的口子估計用不了半天就放光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岳母宮頸癌,每次讓女兒拿錢看病,省下錢讓兒子揮霍。兒子啃老,女兒該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