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準備高考,媽媽和我說叫我供妹妹讀書,講真的,不想供。小時候家裡重男輕女,偏心弟弟和妹妹。在原生家庭其實我過得並不開心。好不容易畢業了要熬出來了,疫情啥的都沒找好工作也沒錢。最讓我心寒的還是以前一個學期我的學費兩千一二的樣子,我媽和我說沒錢給我交學費。你養不起為什麼要生呢?好不容易幫你養大了一個女兒(我自己),現在又要我幫你養一個女兒。就想問問我應該要供妹妹上學嗎?
-
1 # Akjvenzlbmaking
-
2 # 一碗小小的鴆毒
人之所以在這個世界立足,就是有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父母養了你,你不能責怪他們養不起為啥要生你,我們來這個世界沒有選擇生的權利,但是人要有感恩的心,畢竟父母給了你生命,做人不能那麼自私不懂感恩,兄弟姐妹和你有血緣關係,不要以目前局面看待以後。
十年河東十年轉河西,莫笑窮人穿破衣。你現在覺得自己好像沒靠父母,自己養活了自己,不想幫。你覺得弟弟妹妹是你的累贅了嗎,你讀完大學,格局還這麼低。
給你說說我自己故事,我讀大學時候,家裡最小的,當時姐妹兄弟條件都不好,但是我也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個50,那個100,當時大學生活費400,這樣讀完大學。後來我工作時候大姐三個孩子上大學,沒錢了,以前條件不錯,後來我姐夫好賭,把家裡賭的叮噹響。她大女兒讀書沒錢交學費,我給了五千,兒女讀大學也給了五千,三女兒讀書時候前面倆姐妹大學畢業條件好了,不需要我了可能就給了兩千多。我感恩我大姐當時每個月給我50學費。解救她們於孤立無援。然後去年我買房子時候一下子湊不夠,三個女兒一人借我兩萬。所以沒有永遠困難,也沒有永遠的富有。人幫人是永遠主題,不要只看眼前,血濃於水,不要忽視親情。
-
3 # 逸飛貝月
央視三套2020-25期《越戰越勇》中,來自河北滄州33歲的大三學生李金銘奪得本週擂主。
因為家庭貧困,她的大學夢遲到了十三年,她靠自己的努力圓了自己的大學夢,也成就了她弟弟的大學夢。
李金銘十七歲考上中央音樂學院,家裡人雖然高興,但是依靠他爸爸每月300多塊錢的工資,承擔每年將近10000元的學費簡直是痴人說夢,雖然父母也到處借錢了,依舊無法湊夠學費。
她自己省吃儉用,省下錢全部交給家裡供弟弟上學,幾年下來,她不僅幫助弟弟考上大學,而且憑藉自身的努力又重新考上了中國音樂學院,圓了久違的大學夢!
每一個人家庭的起始都是無法跟別人比較的,人不能永遠跟別人比。父母有貧富之分,相信他們對兒女的愛是相同的,父母已經給了我們生命,把我們養大,這份恩情已經比山還高,比誰還深,其它還夫復何求?
你妹妹的情況也是一樣,父母能夠陪伴我們多少年?在這個世界上跟我們血緣關係最近的是我們的兄弟姐妹。
不要因為原生家庭的不和諧就影響兄弟姐妹的感情,只要我們稍微有些能力,應該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夢想,幫忙他們也是幫助我們自己!
-
4 # 曉茉莉
前兩天我在論壇上看到了一個很有趣的話題,她說“我找的老公的要求是未來能夠跟我一起供我弟弟讀書,我能找到這樣的老公嗎?”這其實是一個供養弟妹的話題,這個問題在以前說都不是事,因為中國的傳統就是“長兄為父、長嫂為母”,哥嫂成家立業供養弟妹,這個是中國傳統美德,但是現在這個觀念似乎行不通了,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談談這個話題。
過去20年這一型別的話題一直都是熱議的話題,在論壇上尋找這些幫助的人特別多,不少家庭在應不應該供養弟妹這個問題上鬧得四分五裂,用關鍵詞來搜尋會出來很多帖子,比如“有沒有供弟弟妹妹上學的,過來看看”,或者是“老公妹妹上大學,費用每年至少一萬五千,哥嫂該不該供,是我弟不懂事,還是我太自私”,這樣的帖子真是數不勝數,這其實是一個哥哥姐姐來替代父母供養弟妹的問題。
大家的立場基本上分成兩派,一派是正面的,表示當然要供養,一家人嘛,幫助弟弟妹妹是應該的,親情是不應該成為感情的考驗,而很多人堅決的表示憑什麼供養,我難道有什麼責任一定要供養弟弟妹妹嗎?供他讀書是父母的責任,不應該是姐姐的責任,而且現在很多人都是啃老族,啃完爸媽啃哥嫂,養了一條肥肥的寄生蟲,這種人更加不值得供養,雙方觀點的碰撞其實是傳統大家庭利益共同體的觀念和現代的小家庭利益共同體觀念的碰撞。
長兄為父、長嫂為母,這個剛才已經說過是中國的傳統,意思是我生一堆孩子,老大生在前面、長在前面,成家立業在前面,當然需要幫父母盡責,應該為家庭承擔一份責任,幫父母把這個家打理好,老大這麼做了,弟弟妹妹也會跟著學,大的盡本分,小的尊敬大的,大愛小,小敬老,這個家庭就好了,如果個人都顧個人,哥嫂也不願意出力,這個家庭就像是一盤散沙,這個家庭就癱瘓了,這個觀念在以前是非常普遍的,我身邊不少的朋友他們父親這一代或者爺爺這一代都是這樣的。
在50年代、60年代的時候,夫妻供養弟弟妹妹其實是非常常見的,我記得當時小時候我父親也是這樣的,他經常悄悄地拿出一些錢去供養他認識的一些人或者親戚,這種事情在當時真的是非常常見,那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理解,之所以在當時供養弟妹是一種義務,是因為當時整個家族就是一個利益共同體,以前是多子多福的,有五福、九租,大家族就會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每一個家裡的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去維護這個大的利益共同體,維護好了家族興旺,這個家族的基因就獲得了更大的空間,可以傳宗接代、可以傳遞基因。
我們以前也說過,在農業社會的時候,每一個家族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因為他要耕那麼多田,所以需要家族來協力,那麼整個家族把生老病死全都包掉了,富裕的家族有亦莊,就是買點田給家裡面窮的人,還有私塾,如果一個家族裡面,大家都有孩子,都到私塾裡面讀書,如果這個窮的家庭孩子很有出息的話就由家族裡面的這個私塾來供養,只要有一個孩子讀書能夠成功的話,整個家族都能夠受益,這個受益是非常明顯的,比如說像明代的時候,如果你科舉到舉人了,整個家族的稅收農業稅賦就減免了,所以整個家族都有好處的,大家也都願意供養。
那為什麼現在這個觀念就發生了轉變呢?為什麼供養家族會遭到質疑?在那篇帖子下面就是找個老公供養弟弟讀書的帖子,我發現一多半人都在質疑這個女的,有些人說你找個男人結婚,應該是兩口子過日子,結果是去供養弟弟,這個男人難道欠了你的嗎?還有人說根本上就是不對的,他質疑這個女孩子,她到底是結婚還是拿自己來賣錢呢?
所以,30多年的時間,中國的觀念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其實這個跟經濟發展是有密切關係的,我們以前是小農社會,大家基本上都是種田為生,現在過渡到了工、商業社會,從農村到城市,工業社會是以個體為概念,在城市裡面大家更加尊重個人的權益,而不是尊重家族的權益,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家族變成了一個一個的小家庭,中國現在家庭是很小的,尤其是計劃生育,國家統計局有資料的,在1949年的時候中國的城鎮化率只有10.64%,到了2015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到了56.1%,以後也會越來越多。
人口普查顯示中國的家庭在越來越小,越來越核心化,1982年的時候每戶家庭是4.41人,也就是說除了爸媽之外還有2到3個孩子,這是1982年的時候,當時已經計劃生育了,到了2000年的時候,當時的一個家庭是3.44人,也就是是有1到2個孩子,到了2010年的時候差不多就是3個人,一個家庭最多最多兩個孩子,以前基本上是珍格格家族在農村生活在一起,一個村子裡都沾親帶故,生老病死都在這個村子裡,有亦莊還有家族的墓地,家族就是一個大單位的概念,每一個人都是從屬於這個單位。
現在城鎮化了,越來越多的人打工,他們離開了原村,到城市裡面去上學、打工,建立自己的家庭,加上孩子他自己就組成了一個核心家庭,所以這些核心家庭離過去是很遠的,因為像過去這些要回到老家去,要尊崇那些禮儀,對於這些小家庭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他們就必須想著自己的工作、孩子的讀書這些事情,所以這些小家庭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樣,再回到農村去生活,再去遵守農村的傳統和禮儀,很多小孩就各奔東西。
所以,家庭裡面每個人的觀念就發生了改變,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質的變化,原來我們要生活要生存,必須要依附於大家族的,然後為家族裡面的每一個人負責,我不是我,我代表我背後的家族,其實我們現在很多人說,你就是你,你不代表任何人,但是以前我們都是帶代表的。
現在我們誰也不代表,我們只要把自己的生活過好,然後做好自己的事情,盡好自己的責任,所以,大家平時兄弟姐妹很難生活在一起,很難有交集的,能在電話裡面寒暄幾句已經很難得了,像以前那麼強烈的紐帶,大家生活在一起形成的這種感情紐帶就淡化了,所以兄弟姊妹也都是自己的小家庭為單位,開展自己的生活,彼此之間很少有利益關係,因為現在我們一個家庭也能活的下去,一個人也能活得下去。
像以前一樣,我們大的家族才是一個利益共同體,現在是小的家庭才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按照以前的說法就是分家了,你如果說現在小家庭裡面形成了一個非常緊密的共同體,父母、太太和孩子,你如果強迫你太太或者強迫你丈夫來供養自己的親戚,這個就是不尊重小家庭的利益。
其實現在城市化以後,大家的觀念全都變了,我們再回到供養弟妹的問題,有很多夫妻都是為這個問題吵架的,其實小編認為不是該不該供養的問題,而是怎麼供養,如果說弟弟妹妹或者家裡的什麼親戚在讀書的時候或者生活遭遇到困難,你可以來進行經濟援助,但是必須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當然,一點錢都不給,這是不近人情的,而且這樣的人通常比較自私,但是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剋扣自己的丈夫、孩子,對原生家庭全盤的付出,這樣的人對自己的小家庭肯定是不盡責任的,這樣的人一定比較愚昧。
如果說,弟弟成績很好,是塊唸書的料,而且供養了他之後,他很感激,這大當然可以幫他一把,但是很多我看到的帖子,這樣的弟弟都是不願意工作,只想伸手要錢,其實就是一條寄生蟲,這樣不斷的供養就相當於對寄生蟲的放縱。
我想,如果說你的另一半願意供養,真的應該好好的感激他,因為他沒有責任這樣做,他只是出於對你的感情才這樣做,所以,遇到這樣的人是很不容易的,珍惜吧!
-
5 # TT社會問答達人
媽媽讓你幫著養妹妹,供妹妹讀書,在法律上你應該沒有養妹妹的義務。在情分上,幫養也是應該的。
媽媽讓你養,說明家庭條件不好,媽媽遇到困難,這才求助於大女兒,如果媽媽有錢,我想,可能媽媽自己就養了。至於你的心結,說媽媽偏心弟妹,以前在你讀書時,一兩千的學費,媽媽都說沒錢,應該媽媽是真的為難,和妹妹讀書沒錢一樣。
我想,做為媽媽,誰也不會在孩子讀書需要花錢時,把錢藏起來說沒錢,媽媽在你們上學時拿不出錢,內心一定是焦急、痛苦的,家庭條件是那樣,媽媽並沒有放棄你們讀書,媽媽是有心無力呀!可能在平時生活中,媽媽的語言行為,讓你聽起來不舒服,心裡對媽媽有意見,但是媽媽的心絕對是好的。只是處理問題和說話方式粗暴,這在農村很常見。
媽媽現在讓你幫妹妹,可能你的經濟比媽媽好一點,回頭替家裡幫扶一下,也是應該的。你現在可能對媽媽不理解。隨著年齡的推移,你以後會體會媽媽沒錢讓你們讀書,那種痛苦的。
妹妹和你姐妹情深,你幫她,她也會銘記於心,以後相信妹妹有經濟能力之後,你遇到困難,妹妹也不會袖手旁觀。
所以,在不影響自己生活下,能幫一點是一點,以後你會明白的。
-
6 # 秋逸162458451
不供,因為供完妹妹還有弟弟,而且一家人都認為你是應該的。
跟你弟弟妹妹說:
你的妹妹既然已經考上大學了,那麼拿著錄取通知書去當地銀行申請助學貸款。畢業後自己償還。這樣學費就解決了。
生活費:妹妹每年寒暑假去打工,在學校可申請貧困生補貼。你當姐姐的也可以適當給點錢作為生活費。
讓你弟弟看著,以後他也就是這個路子,這個模式。要怪就怪他父母不努力,還使勁生生生。
跟你父母說:
誰的孩子誰承擔義務。你未來還有你自己的孩子需要你承擔,顯然他們幫不了你什麼,所以你要一切靠自己,一切為自己打算。幫不了他們不是你狠心,而是他們狠心,他們能狠心到看著大女兒累死苦死,還一副理所應當的樣子。如果他們身體沒大毛病,就去打工。最不濟,男的當保安女的當保姆,兩口子一個月存五千,孩子一年的學費都夠了。如果倆人上歲數了,打工沒人要,你贊助個早攤車,讓賣早餐去,每月也有收入。
如果父母冥頑不寧,如果妹妹弟弟不能理解,那麼一分錢也不出,愛咋咋的。不行就去法院起訴,法院判多少那就是多少。
-
7 # ccsoftspace
其實這都是親情問題,發果你個人有經濟實力,並不太依靠老公,姐妹感情又好,能供就供唄,錢永遠都是代替不了親情的,親情難得,錢易得。其實你問這話的意思其實讓人感覺到了父母的偏向,其實能者多勞,但是多勞也會多得的,作人要大度,這樣的人總會有貴人相助。
-
8 # 青珊寶媽
如果有能力,幫一下又怎麼了,正規大學一年學費也沒多少。如果吃喝玩樂就不需要供養。我覺得大學這幾年是人生最關鍵的時期。都提倡生二胎,說好的有個伴,有個幫手,如果都這麼無情,生一個就夠了。
-
9 # 南琪
這個要看你自己和你老公的想法,如果條件允許,你和你老公都願意,那沒什麼,她是你妹妹,供她讀書也是可以的。
當然就像你說的,父母偏心,而你又已婚,不想供也完全可以拒絕,畢竟你已經結婚了,也要經營自己的小家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孩子,沒孩子還好,有了孩子花銷更大。
再者,現在是讓你供你妹妹讀書,以後是不是還要供弟弟讀書,這事兒早考慮清楚,適當的幫助是可以的,就怕一不小心被迫成了伏弟魔或者伏妹魔。
-
10 # 小麥愛大米
你若結婚了,是可以拒絕的,這不是你的責任,平時回家可以買點東西,但是長期供弟妹讀書,再有錢,你丈夫也會有意見。
妹妹讀書,做姐姐的已經成家立業了按理來說,是沒有義務供妹妹讀書的道理,因為你也有家庭負擔的人了!
但她是你的親妹妹,主要的這還得看你現在的家庭條件吧!如果你比孃家生活條件好,有錢的話支援支援一下也是應該的!
畢竟妹妹讀書也就是這麼幾年的時間,你幫了她日後也都不會忘記你的功勞,同時也是幫原生家庭減輕父母的負擔。
有很多作為大的女孩子,都認為父母是重男輕女,或偏袒弟妹總覺得不公平心裡不開心懷狠父母,其實父母這樣做多數是由於家裡條件比較差導致的,並不是偏心。
如果家裡有錢的話相信很多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讀多些書做個有文化有出息的後代,都是因為家裡不富裕環境所迫逼的。
作為父母又想希望前面的為大的子女,能幫家裡減輕負擔,因為小的弟妹年齡小不讓讀書也幫不上忙。
所以作為父母的兒女,自己也要多體諒父母的苦衷,雖然你結婚了但是能幫到的還是儘量吧!人生短短几十年別讓自己心裡留下遺憾,慎重考慮一下,父母請求需要你幫忙如果坐事不管,等到事情過去了就再也沒有回頭的機會,之前不開心的事就讓它過去,別記在心裡這樣下去太累了。
同時如果妹妹也同樣招到沒錢讀書,而修學也許你的心裡都不好受,覺得自己有點自私而自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