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澤儒天下
-
2 # 臨汾新秀達人
最近,華人類遺傳學家、中科院院士金力教授的科研團隊宣佈,綜合運用語言學和遺傳學等多學科交叉的分析方法,揭示了漢藏語系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起源於中國北方。這項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
漢藏語系是世界第二大的語系,母語使用人數大約15億,僅次於印歐語系。一直以來,學術界對漢藏語系內部各語支親緣關係、分化時間以及起源地點長期存在爭議。主要有兩大假說:一是“北方起源假說”,它認為漢藏語系起源於大約4000~6000年前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另一是“西南起源假說”,它認為漢藏語系起源於至少9000年前的東亞西南部某地。
金力教授的科研團隊透過對109種漢藏語系語言的近千個詞彙詞根-語義組合進行系統發生學建模分析,重構了漢藏語系諸語言間的親緣關係,並以此推算出漢藏語系的分化時間和起源地。他們藉助語言學的材料,用遺傳學方法系統分析漢藏語系各語言,共同回答了漢藏語人群的演化、漢藏語系起源等問題。
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東亞地區漢藏語系諸多語言有著同源關係;漢藏語系下的兩大語族——漢語語族和藏緬語族,它們的分流時間在5900年前,地點在中國北方,其起源和分化可能與仰韶文化及馬家窯文化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這是國際上首次大規模、多學科的漢藏語系語言演化研究,其意義重大。
語言的起源與演化是一個有高度爭議性的學術話題。它本來是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初期哲學家的主要研究課題,不過後來語言學演變成一項實證的科學,比較語言學家認為這是一個無從解答的問題而將之擱置下來。難怪巴黎語言學會在1866年明令禁止討論語言的起源與演化問題。這一禁令對學術界,尤其是語言學界產生的影響一直延續到20世紀末。
到了21世紀,學術界開始運用語言學和其他學科交叉的分析方法來揭示語言的起源與演化問題。例如:紐西蘭進化心理學家昆廷·阿特金森博士和其同事利用詞彙學理論以及進化生物學的貝葉斯種系發生學來探究印歐語系的起源;計算機模型分析的結果表明,印歐語系距今9500年至8000 年前起源於有歐亞大陸橋之稱的安納托利亞(又稱小亞細亞)。這項成果於2012年8月24日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
德國語言學家保羅·赫加蒂認為,阿特金森博士等人把語言發展類比病毒演化既聰明又有意義。但是,也有一些專業人員對印歐語系起源於安納托利亞表示懷疑;如美國考古學家大衛·安東尼就認為,他們的文章缺少實質性的證明,而且引發了更多的問題。他舉出了若干理由來證明印歐語系並非起源於安納托利亞,而是起源於黑海和裡海北部的大草原。
對此,阿特金森博士的迴應是,下一步他們還將把基於進化生物學的貝葉斯種系發生學計算機模型擴大到印歐語系的語法方面,以發現更多的證據來證明印歐語系起源於安納托利亞。他表示,語法作為語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它可以為這一假說提供有力佐證。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們進行溝通的主要表達方式,但由於其起源問題有著眾多的假說,因此要解決其演化問題絕非易事。正如中國知名學者周海中教授曾經所言:解決語言演化問題的難度不亞於破解物種演化之謎的難度;語言演化既是一種社會現象,又是一種自然現象,還是人類心智發展和歷史文化演變的結果;由於語言的起源與變化有其內在的原因和外界的影響,從而增加了語言演化問題的複雜性。
人類提出語言起源命題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至今還沒有一個能說清語言演化的假說。看來,語言的起源與演化問題還有待於進一步的探究。
回覆列表
現代生物學、當代語言學、考古學和古人類學等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從跨學科角度討論了人類語言的起源和演化。人類一直好奇:為何唯獨我們這個物種才有語言?為何語言有現在這樣的形式?語言是如何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歷史上,西方和中國的思想家與哲學家,如蘇格拉底、柏拉圖、荀子、陸九淵等,都曾經討論過這些問題。進入19世紀,達爾文在其1859年的《物種起源》和1871年的《人類的由來》兩本書中,從進化論的角度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全面闡述。但是,由於缺乏必要的科學研究手段,很多當時提出的語言演化理論都缺乏足夠的實證基礎。
有鑑於此,19世紀頗具影響力的巴黎語言學學會在1866年明文禁止了一切涉及語言起源和演化的研究及討論。這一禁令把語言演化研究推入了長達一個世紀的“冰河期”。直到20世紀中葉,對語言演化的探索才逐步復興,這主要歸因於更加豐富的自然語言語料和眾多學科上的技術突破,使得從不同學科與不同角度全面研究語言及其演化成為可能。目前,語言演化已成為現代科學中認識人類本質的重要一環。
語言和生物的演變還是有著根本的區別。很多語言學家認為,語言是一種社會因素,所以不能完全用生物學的方式來套。但一些統計學方面的研究認為語言可能的確存在選擇的能力,最近,美國心理學家發表了一項挑戰主流假設的新研究。他們發現,如同生物體可以在各自的生態位上發展出同樣的進化策略,語言也會適用學習和使用它們的社會環境。研究者透過統計分析認為,越是常見和流行的語言,越是有簡單的結構以維持生存。
計算機模擬可用於語言演化研究。計算機模擬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計算機之父”John von Neumann的自複製模型,用計算機模擬研究語言演化則始於20世紀80年代James R. Hurford的索緒爾詞彙演化模型。簡單來說,計算機模擬是建立包含所研究理論的計算機模型,比較模擬結果與真實結果以驗證和改進這些理論,並透過建立包含改進理論的模型進一步評價這些理論,直至得出能夠產生預期結果的理論。計算機模擬旨在探討語言處理機制與其他認知能力的關係,特定因素對語言演化的影響,以及語言複雜多樣性背後的決定因素。
對於語言演化的研究,應該同時從其生物性和社會文化性兩個角度入手,只有將分子生物學、遺傳學、腦科學與神經科學、考古學、動物行為學、人類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及語言學等諸多學科整合在一起才有望窺得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