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丹尼小豬影視作品

    隨著經濟的發展,日本從50年代初開始,大量農村人口流入大城市,到現在東京及其周圍地區人口已達2000多萬,尤其東京灣、大限灣和伊勢灣所謂三大工業區,出現了人口過分集中的狀況。大城市人口過剩弊端很多:住房緊張,交通擁擠,水電不足,汙染嚴重、社會治安惡化等等。為改善這種狀況,日本政府採取了開發新型小城市的有力措施: 一、1994年成立了國土廳,它是專門從事國土整治、開發、利用,並進行規劃的機構。國土廳下設七個機構,其中之一是"人口過度稀疏對策室",專門研究全華人口合理分佈,並向國上廳提出建議。經多年研究論證,國土廳將開發小城市作為一個時期的重要戰略任務,目的在於吸引大城市的過剩人口。 二、具體實施辦法是,將全國土地按開發程度分為二類: --人口過密地區,原則上抑制開發; --整備地區,可佈置大、中、小三種規模的開發點,發展小城市。在該類地區指定了15個區域建立"新產業城市"; --開發地區,是重點開發地區,在該類地區指定了105個區域建立"新產業城市"。 對後兩類地區,政府優先分配公共投資,並採取財政、金融、稅制上的補助措施,開支計劃由國土廳制定,中央有關部門會同地方共同實施。 三、重視新興小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一旦國土廳決定在某地新建小城市,首先搞交通設施、水電供應、郵電通訊,以吸引國內外投資,開工廠、辦實業。同時,在新開發的小城市,政府也非常重視住宅、醫院、學校以及商店、文化設施等的建設,至於綠化、公園等更是優先考慮之列。這些小城市的設施與大城市差不多,但當地物價比大城市要低,因此,大城市的居民自願到這類小城市安居樂業。 四、開發建設小城市資金來源,主要是受益戶及預售住宅、商場、鋪店等的集資,其次是銀行長期低息貸款以及國家財政補貼。 日本經過40多年的努力,城市的數量大大增加,到90年代初,日本各類城市達到688個,其中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11個,2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80個;其它為2-10萬人口的小城市,共597個,佔全國城市總數的86.7%。這樣做的結果使日本平均每540平方公里就有一個城市,達到了人口分佈相對合理,大城市超負荷的人口壓力大大減輕。

  • 2 # 孟掌櫃vlog

    日本東京六本木櫸坂大街 在日本經濟高速發展階段,曾有大量人口湧向城市,出現交通擁堵、居住環境惡化、公共服務設施難以承受等各種問題。在應對“大城市病”方面,日本有成功的經驗,也有至今難以克服的問題。 日本不設戶籍門檻,人口可以自由遷移。比如,一位仙台居民要去東京工作和生活,他在東京租好房子,只需在規定時間內辦理遷出與遷入的登記手續,完成住民票地址變更,就變成了東京的住民,以後他就在東京納稅、投票,享受當地的公共服務。沒有哪些福利是專門留給東京人的,你來這裡工作居住,你就是東京人,並不需要戶籍證明。

    為了追逐更豐富的就業機會和更高的收入水平,人口紛紛湧向大城市。東京圈高峰時年淨流入人口每年近40萬人。上世紀50年代中期,由於人口持續大量湧入,東京等大城市迅速膨脹,生活環境、交通狀況急劇惡化,大城市弊端凸顯。 為防止大城市產業和人口過度集中,引發城市功能混亂,1956年日本出臺了《首都圈整備法》,擴充套件了東京的範圍,提出首都圈概念,並劃定區域,嚴控有可能造成人口上升的工廠和大學的新建和擴建。 此外,政府還出臺了一系列規劃,提出“多核多圈域”空間概念,將大學、研究機構和一些城市功能向建成區以外區域轉移。同時,出臺了一系列有關限制在建成區內發展工業等的法律,以引導工業企業向圈內其他區域轉移,逐漸形成日本城市圈的區域佈局。 為了疏解人口,在升學、就業、買房等環節,日本推出了一系列吸引人口流向地方和周邊地區的對策。 有資料顯示,在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期,16歲到25歲區間的年輕人是流入東京的主力。由於政府提前在東京中心城區之外的多摩地區以及千葉、埼玉、神奈川等縣規劃了大量被稱為“團地”、相對來說廉價的密集高層住宅區。那些在東京打拼了近十多年的年輕人,到了買房結婚的年齡,很多就逐漸從東京流向周邊地區。 日本把新建大學、新增學院特別是技術技能型學院和專業佈局在地方,將製造業等就業密集型產業疏散到地方,將住宅團地建在首都圈劃定的建成區之外,成功抑制了城市中心人口的過度聚集,疏導人口流向周邊和地方。 透過運用法律、城市規劃、產業結構調整等各種手段嚴控,70年代初以後,日本都市圈人口淨流入增速明顯趨緩。東京實現了工廠數量下降、製造業從業人員數量下降、首都圈大學外地學生佔比明顯下降。目前,東京圈淨流入人口從最高峰時的近40萬人降至目前的10萬人左右。 現在,日本面臨的主要問題已經不是城市病問題,而是地方人口過疏、並且嚴重老齡化的問題。日本政府正透過“故鄉稅”等各種手段助力各地均衡發展,增強地方的逆向吸引力;各地也在想方設法激發地方活力,吸引人們移居、迴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民買車,有的一年開不了幾次,是車便宜了,還是農民有錢了,有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