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照見知見無見

    溝通是多方意見進行交流進而達到趨向統一,重在相互理解。講道理是讓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重在講的清聽的懂。溝通的雙方一般處於平等地位,所以如果想要一個良好的溝通效果就要平等的看待對方。講道理的雙方地位存在差距,講道理的一方或者權威,或者地位較高,或者比較年長,所以講道理的人要認清自己是否權威或有資格。

  • 2 # 佛前淚溼透

    溝通是要求互動的,而講道理是單方的輸出。一般情況下,講道理都是希望對方無條件接受的,而溝通,是要在雙方妥協的基礎上達到共識。溝通的結果一般是求同存異顧全大局,而講道理的結果往往是單方獲利。

    所以現在的育兒教育都強調要和孩子做好溝通,而不是要去給孩子講道理。

  • 3 # 廖老思父母加油棧

    (一)溝通重在於“聽”,講道理重在於“講”

    溝通重在於“聽”,聽得越多,越知道對方的需求和喜好,才能言之有物,把話說進人心坎裡。

    講道理重在於“講”,講的道理不在於多,關鍵要能夠通俗易懂有邏輯,並且還要突出重點講依據。

    (二)溝通是雙向的,講道理是單向的

    溝通是雙向的——你一句,我一句,說什麼怎麼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願意說,而我願意聽。

    講道理是單向的——你先聽我把話說完,你同不同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講的有沒有道理,能不能解決問題。

    (三)溝通為了“雙贏”,講道理只為“說服”

    溝通是為了“雙贏”,充分考慮對方的立場和需要;同時也要結合我方的實際情況,大家都滿意,溝通才圓滿。

    講道理是為了“說服”,不必過於顧忌對方的態度(或想法),我只管擺事實,講道理,誰有理便聽誰的,講道理必須爭個勝負與輸贏。

    (四)溝通可維繫感情,講道理可辨明是非

    溝通可維繫感情,排解負面情緒;溝通得越多,內心的距離就越近,心情也越舒暢,彼此的關係也更加和諧。

    講道理可明辨是非,就像剝洋蔥,剝去表面,方能顯露本質;道理講得越深入,就越接近實事真相(越辯越明)。

    (五)溝通可以多多益善,講道理卻要適可而止

    溝通可以多多益善,朋友間經常溝通,情誼越加深厚;戀人間經常溝通,關係更加親密信賴;家人間經常溝通,關係方能和諧美滿;同事間經常溝通,工作效率才會更高,犯錯機率也會更小。

    講道理卻要適可而止,和朋友講道理,容易傷面子;和戀人講道理,越講越生氣;和家人講道理,既傷和氣又沒意義;和上司(或同事)講道理,還不如用結果去證明。

    結論:用溝通的方式講道理,道理才能柔中帶剛;用講道理的方式去溝通,才能以德服人,讓人信服;溝通是為了把道理說進人心理;講道理則是為了讓溝通更接地氣。

    我是廖老思,專注於家庭教育,擅長解決孩子玩手機、遊戲、叛逆、厭學等問題;感謝關注,有你的關注,家庭教育在科學化的路上會更進一步。

  • 4 # 憶葉知秋

    溝通,是和他在同一個平臺上面說話,地位沒有高下之分,是就事論事,形成的一種共鳴,即使有不同的觀點,可以尊重對方的意見。

    講道理就不一樣了,首先是認為這個事我是對的,我才給你講道理,讓你明白你錯在什麼地方。你如果狡辯,那就是你認錯態度的問題。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提倡多和孩子溝通,少講道理的原因。

    首先我們看看講道理的不利之處。

    道理,一般都是透過無數實踐證明後的一種理論上的提煉。對孩子而言,他可能聽得是空洞無物的感覺。比如對一個三歲大的小孩,碰到不高興的事,就動手打人。你如果只給他講道理:“不要打人啊,打人是不對的。”有不有道理,當然有道理,而且說得很正確,隨便動手打人肯定不對啊。但對於孩子來說,他沒搞清楚為什麼不對,在他看來,讓我不高興,我打他,我就高興了,有什麼不對呢?

    如果家長換一種方式,看到孩子打人,先把孩子勸開,安慰一下被打的小朋友,然後把他拉到一邊,不讓他參與一起遊戲玩耍了,告訴他因為你碰到不高興的事,就打別的小朋友,小朋友會疼痛,會傷心,被打小朋友的媽媽看到了也會很生氣。所以我不能讓你和他們一起玩了,如果你不改正這個壞習慣,你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少,你一個人就會很孤單,你認為這樣會好嗎?此時,孩子也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趁熱打鐵,讓他勇敢地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改正,就會成為大家都喜歡的好朋友,那你看要不要去跟剛才那小朋友道歉呢?

    讓孩子認識到自己不當行為所帶來的後果,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勇於道歉,從而改正錯誤,這就是一種很理想的方式。

    再舉一例。對於沉迷於手機遊戲的孩子,如果你只是講玩遊戲耽誤學習,玩物喪志等等讓他們耳朵都磨出繭子的”道理“,會起作用嗎?一般都會收效甚微。

    我曾經給一位家長做過這樣一個建議,她也按我說的做了,後來孩子變好了,非常感謝我。

    這個孩子12歲。的家境並不寬裕,爸爸在武漢打工,媽媽在安陸本地餐館打工,每月的收入也就六七千塊錢,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都優先於這個兒子,但他不思進取,缺少大人的陪伴與管教,迷上了遊戲。他媽媽甚至給他下跪求他,也無濟於事。

    我建議讓他們家長與他真誠地溝通,把家裡在的實際情況告訴他,因為他將來會成為家庭的主人,讓他來幫忙分配一下家庭的開銷。

    當他把爸爸媽媽的收入彙總到一起,按每個人的必要開支一除,餘下的錢已非常少了,落到自己頭上的錢,比以往爸媽給他的錢要少得多。

    一個月內,分配到他自己的錢,過得緊巴巴。

    他媽媽告訴他,這是平均分配的,在之前,我和你爸爸都用得比這還少,多出來的錢全給你買衣服,買牛奶、買零食了……我們本以為給你好的生活,好好讀書後,能有一份比較好的工作和收入後改變我們家的這個狀況,但你只喜歡遊戲,不喜歡學習,那我們以後的生活都會這樣。

    三個月後,他媽媽告訴我,情況好多了,基本上不玩遊戲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粗骨料石粉含量檢驗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