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可愛的丹

    單老師講的《三國演義》、《水滸傳》都拍成電視劇了,有這倆部史詩般的鉅作,剩下的如《白眉大俠》《童林傳》就是不拍,也影響不了單老的大師地位。

    說實話如果我是製片人,也不會投資拍《童林傳》,傳統的章回體評書,情節過於雷同,動不動就是男一號為了追回皇家寶貝追蹤綠林大盜,還總打擂臺,人物描寫的不豐滿,即沒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偉大情懷,也沒有俠之大者率性而為的瀟灑,當代人很不喜歡。這就是新武俠小說能被人接受的理由,新武俠小說的想像空間很大,有極強的帶入感,少年時讀射鵰,常幻想自己成為郭靖,可從來沒想過變成童林,我這水平的都看不起童林,若拍成電視劇會有人看嗎?

  • 2 # 鄉村視野

    作為一個評書愛好者,單田芳老師的評書我基本上都聽過,有的評書甚至聽了好幾回,比如《三俠劍》《白眉大俠》等等。可以這麼說,聽完單田芳老師的評書,再聽其他名家的評書,就感覺到沒什麼意思了。

    為什麼單田芳老師的評書拍成電視劇的這麼少,開始也不理解,後來慢慢理解了,首先,單田芳老師的聽眾構成,一般是以老年人居多,相對來說,受眾面還是有限的。

    當然,從我個人的願望來說,還是希望有人能把單田芳老師的評書拍成電視劇,讓我們這些單田芳老師的評書迷們能一解心頭之結。

  • 3 # 燭影斧聲

    我要先向單老致敬,在那個沒有什麼娛樂活動的年代,真是陪我度過了無數的美好時光。

    單老的聲音極有穿透力和感染力,評書也非常熱鬧。但是不得不承認存在著大量的問題。白眉中的伍萬峰死了又活了,同樣的還有明英烈裡的虎印;龍虎裡的白一子、鐵傘裡的馬騰飛、明英烈裡的朱永傑身世故事一模一樣;八步趕蟾歐陽春、徐良、唐雲全都自創過……類似這樣的問題比比皆是。

    所以,過於混亂是無法拍成電視劇的原因之一;再有就是越講越高興,情節、人物太多,根本沒法演。想要拍成電視劇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像白眉大俠一樣,劇情全部推翻重寫,除了名字之外其他全都進行改動。

    但是我們想一想,如果有那工夫為啥不拍別的?今時不同往日了,現在的年輕人有幾個聽評書的?白眉當時太火了,拍成電視能賺錢,現在誰還會這麼做,人家拍電視不都是為了賺錢,難道真的為了給老百姓歡樂?

    所以,我們帶著對評書的美好回憶緬懷過去,其實也不錯。

  • 4 # 映雪生

    評書是說的藝術,是體現講故事者口才藝術與掌控力的藝術。很多時候,把評書寫成小說,沒了語氣,沒了聲調,也就沒了美感。單田芳老師的大多數都聽過,尤其喜歡白眉大俠,其中徐良的山西味兒,房書安沒鼻子的語調,真的只有評書藝術家才能表現出來。

    任何一種藝術,尤其是語言藝術,離開了最適合的表達方式,往往索然寡味。話劇拍成了電影,往往沒有劇場的有感覺,嬉笑怒罵的相聲上了高大上的春晚,往往表達不出相聲的尖酸諷刺。

    單田芳老師的評書白眉大俠曾在九十年代改編成電視劇,也是很多人童年的回憶。但是,選擇了影視藝術的聲光影畫,卻弱化了聲音的渲染力。當然,這更加印證了單田芳老師幾十年錘鍊的藝術功底。

  • 5 # 電影幕後

    評書與影視劇之間,有很大的不同。評書改編成影視劇難度也比較大。

    首先從題材上來說:評書講述的並非歷史。實際上評書也不會按照歷史來講。有一種說法:評書上,是“窮西漢,富東漢。”意思是西漢不好講,因為秦末後,楚漢爭霸,項羽劉邦等人的故事人們耳熟能詳,故事不好編。而東漢劉秀的事蹟人們瞭解得不多。說書人可以盡情發揮。

    所以評書改編成影視劇,基本上都是戲說,演義。如果觀眾較真,漏洞不會少。畢竟不是哪個演義都是《三國演義》。

    其次在從表現手法上來說:評書講就“留扣”。就是說到關鍵時刻停下,來吸引大家繼續聽。比如說主角一行人突遭險境,總有世外高人或親朋好友學成下山相助。原本擂臺打得正熱鬧,突然插了四五回書來交代這個人的來歷。在評書中跟正常。但影視劇這樣非線性地表現手法會完全讓人失去觀看的趣味。(想想《火影忍者》中插入的回憶殺)

    再有就是評書中有一種人物叫做書膽。書膽是串聯整個故事的重要人物。但書膽不一定最強。比如《白眉大俠》徐良。影視劇中尤其是武俠劇,最後主角要是武功排名前十之外,根本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前一段時間看到單田芳老師的採訪,單田芳老師得了血栓類的疾病。希望單老能夠早日康復,身體健康。

  • 6 # 富春江翁

    我從小聽著單老的評書長大的,大明英烈,白眉大俠,童林傳,欒蒲包與豐澤園,薛仁貴徵西,燕王掃北等,都是從頭聽到尾。以前聽收音機,每天只聽一集,感覺特別不過癮,每天都盼著第二天的內容。有了電腦以後,可以過癮的聽到底。每次開車出遠門的時候,我都會在車裡放點兒評書的CD,聽著評書開車不瞌睡。

    至於評書為什麼沒有拍成電視劇?我想有幾下原因吧。

    1.評書已經過時了。以前每天中午收音機各個頻率都在播放評書聯播。你看現在收音機,我評書連播的特別少,因為聽眾發生了變化。評書火爆的時候,那個時候有線電視和電腦還沒有普及,收音機先普及。在那個資源匱乏的年代,評書聯播,迅速的佔據了我們的精神世界。就好比90年代,港臺歌曲和港臺劇迅速的佔領了內地一樣,因為匱乏所以流行。在那個時候,光靠評書,他們都已經掙夠了錢。而且那個時候還不流行電視劇,所以說沒有拍成電視劇。現在電視劇流行了,再去炒剩飯就不值得了。

    2.評書的情節比較老套,我聽單老的評書聽多了,我發現的套路基本一樣,每部評書有一個書膽:童林,徐良,朱元璋等,還有一個福將:房書安,胡大海,程咬金,賈名等,還有一些反派,還有一些英雄人物。每集評書的包袱抖的太快,無法形成電視劇的戲劇衝突。

    3.評書是藝術家對歷史材料的個人解讀。不代表真正的歷史。拍成電視劇,有誤導青少年的嫌疑。

    4.拍電視劇需要有人寫劇本,有人投資。在那個年代,這兩樣都是比較缺乏的。

  • 7 # 青衫文士

    單老的評書我聽過90%,只有個別不喜歡的題材沒有聽。個人感覺,單老的評書以短打類為佳,比如白眉大俠,三俠劍,童林傳等。但這些評書內容雷同,人物眾多,當書聽是可以的,拍電視劇很難寫劇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空氣清新劑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