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坐古談今

    同樣是削藩,漢武帝成功,建文帝卻將江山拱手,便讓一些人認為建文帝如果採用“推恩令”式削藩,其似乎可能成功。但實際上,這樣說的人根本不瞭解歷史。西漢適用“推恩令”,明朝則不適用。

    (1)漢朝建立幾十年來一直在削藩,漢武帝前面幾位帝王共同努力的結果,朱允炆則是剛開始就遇到了勁敵

    從漢朝建立伊始,削藩就從未停止。先是消滅了韓信等異姓王。然後,建立了同姓諸侯制度。劉邦認為秦朝滅亡的原因是宗室力量的薄弱,故大封同姓王,“尊王子弟,大啟九國”。

    漢景帝時期晁錯獻策削藩,爆發了“七國之亂”。後被周亞夫平定,但侯國反叛中央的威脅還在。漢武帝繼位,採用主父偃的“推恩令”進一步削藩。

    (2)漢朝建立幾十年來諸侯王實力一直在被削弱

    諸侯王們擁有很大的自主權,除丞相和御史大夫外,其他官職可自己任免,擁有官吏任免權。在封國內,諸侯王有自己的領土、軍隊、官僚系統、財政自理、擁有治權和軍權。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高度自治”。

    最重要的一點,這些諸侯國名義上是和皇帝相等的——都是有土之爵。這樣的分封制度讓諸侯王有了反叛中央的實力。

    “推恩令”是“令諸侯的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其核心在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即透過不斷分封,將諸侯國不斷分封,使其轄地不斷縮小,徹底失去反叛中央的實力。

    “推恩令”是高明的削藩手段,因為藩國自主權過大,如果採用直接削奪的方式,容易激起諸侯王反叛。畢竟漢景帝時期晁錯(晁錯獻策漢景帝削藩,直接削奪諸侯王的領土,激起諸侯王以“清君側”名義反叛,也就是吳楚七國之亂,晁錯被殺)的教訓仍歷歷在目。

    (3)“推恩令”只是錦上添花,沒有諸侯王造反之心已無不可能實現

    推恩令在本質上還是削藩或者說弱藩,諸侯王心裡明明白白,為啥不反抗?主要還是漢高祖、文帝、景帝三朝不斷地武力削藩,到漢武帝時期已經徹底喪失了反叛中央的實力,只能乖乖就範,被迫接受漢武帝的“推恩令”,眼睜睜看著藩國被弱化。

    “七國之亂”後,即使中央直接撤藩我相信諸侯王也不敢反抗,即使反抗也能被中央輕易平定。簡而言之,“推恩令”是削藩的錦上添花之舉,但不是削藩的根本解決方法。

    (4)明朝的藩王制不適用推恩令

    朱元璋也考慮了藩王擁兵自重對抗中央的弊端,所以他規定“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

    明朝的藩王有封號沒有領土,有爵位卻不能管理百姓,可以食俸祿卻沒有管理權。只有軍權沒有治權,且軍權也受中央節制,沒有皇帝詔令不得擅自發兵。

    明朝獨特的分封制決定了,中央削藩不適用推恩令。它缺乏推恩令的前提條件——明朝藩王沒有土地,土地上的百姓歸明廷管理。“推恩令”則是將藩王的軍權和治權分離,治權不斷縮小、軍權就不斷縮小。但明朝藩王就沒有治權。

  • 2 # 白露為霜65799235

    明朝的封國和漢朝不太一樣,漢朝是正兒八經的半獨立狀態的國中國,明朝的有點像軍鎮,另有地方官,不好實施推恩。

    而且,就算是推恩也沒用,朱棣太強。

  • 3 # 歷史百家爭鳴

    漢朝與明朝兩個王朝看著不搭架,但這兩個王朝都發生過藩王造反的例子,像漢朝的七國之亂,明朝的靖難之役,都是由於削藩而造成的藩王叛亂。可漢朝時候因“推恩令”成功平定了藩王叛亂,那為什麼建文帝卻沒有采取前例來削藩?

    建文帝沒有采取推恩令,不是他沒有腦子,是因為諸多因素造成的。他的爺爺朱元璋為了自己的孫子能夠成功即位,想方設法地替他削除各種障礙,像除掉功臣。可朱元璋萬萬沒有料到自己的兒子會奪位,所以對藩王的提防不高,導致九邊塞王的權勢過大,建文帝不能隨意採取推恩令,因為這會引起藩王的警惕。況且這種措施耗時太久,得要經過幾代藩王才能生效,所以建文帝要採取一種見效快的措施。再者就是建文帝操之過急,不能循序漸進,他為了削弱藩王,就逮住一個藩王使勁削,這就給其他藩王造成了聯盟的條件,因為他們需要自保,而這也給朱棣機會,讓朱棣藉著清君側的名義發兵。要是建文帝循序漸進,可能朱棣也不會逼得著急造反了。

    作為一名年輕的皇帝,建文帝在政治還是過於年輕,沒有明白政治場的複雜,他不知道自己的叔叔們都是歷經沙場的人,對腥風血雨早已經是看待,在他們的眼裡沒有仁義二字,就算建文帝是自己的侄子,觸及到他們利益時,他們也會冒險造反。再者他的軍師也不能夠很好地運籌帷幄,導致了建文帝的決策失誤。

  • 4 # 庭州行者

    古語有云,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自然,朱允炆作為從小熟讀經典,受到良好教育的皇族,不會不懂這一點。如果推恩令真的能夠借鑑,那麼朱允炆肯定不會採取暴力削藩的手段,所以,朱允炆不實行推恩令的原因只有一點,那就是情況完全不同。

    推恩令,簡單來說,就是在諸侯王死後,其封地以及其他財產由自己的所有兒子平分,代代如此,諸侯王原有的封地便被無限切割,最後朝廷要對這些人動手,他們便沒有能力反抗。推恩令實施的基礎是,諸侯必須擁有封地,否則這種諸多子嗣平均繼承封地的方法便無法實施。然而,明朝的藩王是沒有封地的,藩王駐紮的區域,其行政官員都是由明朝中央直接派遣的,並且其駐地不僅有藩王自己的護衛部隊,還有朝廷的部隊。所以,明朝的藩王不存在封地的繼承,自然其勢力也無法分割,推恩令自然不適用。

    再者,西漢政府處理與諸侯王的關係,花費的可不僅僅是幾年,十幾年,而是幾十年時間。漢文帝時期漢朝中央就開始和諸侯王博弈,到了漢景帝時期更是爆發了七王之亂,所幸漢朝中央擊敗了這些諸侯王。所以,在西漢時期,中央的實力一直是能夠穩壓諸侯王的,且推恩令是在中央將諸侯王的實力消耗得差不多的情況下才實行的。而朱允炆並沒有實行推恩令的條件,因為他繼位時沒有讓任何一個強大的藩王感受到他的力量,所以即使他這樣做,藩王也不會屈服,反而會以此為藉口,提前發動叛亂。

    綜上,明朝和西漢完全不同的現實情況,決定了朱允炆難以實行推恩令來削弱藩王的力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個英雄能壓制老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