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窮則思變8271

    夫妻管小孩不要一個罵,一個寵。這是最糟糕的,做錯了不認錯要說到嚴重後果,編些故事來教育,總打,總罵會導致逆反。

  • 2 # 張老師教你怎樣去學習

    與叛逆期的孩子 建立有效溝通 家長需注意以下事項即可:

    第一,承認叛逆期是孩子處於青春期的一個正常表現。孩子進入青少年階段以後,自我意識逐漸覺醒,思維邏輯能力大幅提升,在生活和學習上難免會與家長的要求發生矛盾和衝突,尤其是一些平時放任自流的家庭,稍有管控,孩子極力擺脫監護和控制的慾望可能會更強烈。作為重要的成長階段,叛逆期不僅是對家長家庭的叛逆,同樣可能是對道德,法律和各種規章制度的叛逆,以便於表現出他們的非凡與個性。

    第二,瞭解孩子出現叛逆個性的原因。只有洞悉孩子叛逆性格的原因,才能實施針對性的家庭教育,把孩子的思想匯入正途。這就需要家長儘量不要想當然,要細心暗中觀察孩子的言行舉止,走進孩子內心世界瞭解其真正所需,究竟是內心需要無法得到滿足還是虛榮心作祟,為了面子才抗拒家長,究竟是孩子長期受到溺愛而個性鮮明,還是家教甚嚴之後的成長突變,這都有必要展開具體分析。

    第三,出現分歧,及時肯定孩子正確的觀點,家長敢於做自我批評。批評和自我批評是人際溝通的精髓。家長應當成為孩子學習的最好榜樣,善於運用這種方法,以身作則,引導孩子和自己一起做批評和自我批評,消除隔閡建立互信,與孩子共同成長,在保證不觸犯法律、道德、安全制度等規則的前提下,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間去發揮,建立朋友式、夥伴式的家庭關係氛圍。

    第四,因勢利導,想方設法將孩子身上某些叛逆個性轉化成其養成獨立思考、形成批判性創新思維的學習習慣。可以考慮為孩子的個性和特長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和環境,如果表達慾望強烈,可以尋找各種平臺和機會鍛鍊其辯論、演講口才和寫作水平,如果喜歡動手操作,可以整理一些科技產品鍛鍊其發明創造能力。

  • 3 # 農家胖冰冰

    小孩總是犟嘴,不聽話,大人也要分析原因,是不是自己的說話方式不對,小孩兒接受不了,或者是大人說的本身就不對,現在的小孩兒都有自己的思想,不像原來了。他們現在很小都有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如果大人說的不對,他們肯定是會反駁的,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小孩兒處在叛逆期,這種情況的話大人要幫助引導小孩兒順利度過叛逆期。

  • 4 # 快樂庭院

    小孩子總是犟嘴,不聽話,不承認錯誤,打也不行,就是嘴硬,怎麼辦?

    辦法就在題主自己那裡,只是題主自己還有意識到而已。

    小孩子犟嘴,家長知道他愛犟嘴,那就不和爭著說最後一句話好了。

    小孩子不聽話,是不聽某個人的話?還是誰的話都不聽?或者是什麼樣的話都不聽呢?

    據我所知,孩子不聽話,是不聽不中聽的話,不聽指責、命令、強制、誤會、重複囉嗦這類的話。這類的話,不僅孩子不愛聽,估計家長自己也不愛聽的。

    不承認錯誤,是人都習慣於把自己摘出去,都不喜歡承擔責任和被批評,如果沒有人給孩子樹立一個勇於承擔錯誤的榜樣,孩子更不會主動承認錯誤了。

    打,是一個最愚蠢的方法,也是一個有非常強的破壞力的方法。

    嘴硬,是表示了一個孩子的個性比較執拗或者說比較硬或者是堅強。

    面對有上述特點的孩子,家長怎辦呢?

    我們要越過一道牆,為什麼不繞著牆找到門呢?牆再長,也有盡頭。

    家長不要抱怨牆長,牆本身就在那裡,是一體的。家長不要抱怨孩子,不要努力改變孩子,你改變不了的,只有改變自己去適應孩子,去引導孩子。

    我自己孩子五六歲時的一個小玩伴,平時有爺爺帶著一起玩,每次孩子想多玩一會而,爺爺就會大聲呵斥她:“你就不聽話,還不回家,等你媽回來讓你媽揍你!”小姑娘大聲地反駁爺爺“我就不回家,就不聽話!”爺爺氣急,“你回不回家?不回看我不揍你!”邊斥責邊要動手,多次都是要打幾下的,小姑娘越來越不聽爺爺的話,越來越不喜歡爺爺,沒辦法,後來媽媽辭職在家專門帶她一陣子,媽媽說話完全不同於爺爺的方式,孩子自然就變化了,這個孩子後來和我自己的孩子上幼兒園也在同一個班,很活波個性、也很喜歡人的一個女孩子。

    在我們抱怨孩子有問題的時候,也恰恰說明我們自己有很大的問題需要去改正。可是人都習慣認為自己對、他人不對,不過如果有哪一個家長學會了自我反思,那麼他就一定不會被孩子的問題搞到崩潰!

  • 5 # 卓紅家庭教育

    透過具體問題的描述,我看到,孩子對自己要求非常高,不容許自己有一點點的不好。不管是畫畫、做手工,還是別的事情,都要求自己盡善盡美,這是一個非常值得警惕的訊號,她追求的是一個永遠達不到的目標。如果不調整,孩子將離快樂越來越遠,父母也很難開心。

    根據問題描述,我做個大膽的猜測:父母平時對孩子的要求很高(超過了孩子的實際能力),對孩子挑剔多於肯定,批評多於接納。父母對孩子的愛不容置疑,但孩子從父母那裡,得不到積極的肯定,感受不到愛,只能透過把事情做得更好,讓自己變得更優秀來獲得父母的愛。

    當孩子做得不夠好時,看到的不是事情本身的好或差,看到是一個沒有價值的”我“,一個糟糕的“我”,一個不被愛的”我“,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深深的恐懼,只能透過發火、發脾氣,來釋放這份恐懼,讓情緒流動起來。

    現在怎麼辦呢?孩子需要被傾聽、接納和陪伴。首先,父母對孩子少要求,多關心,多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而不是找她的不足。讓孩子更多地感受到,我是有價值的,我是被父母愛的,這點非常重要。其次,接納孩子的情緒。孩子把情緒發洩出來是好事,如果壓抑在心裡,將來大爆發更糟糕。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只要沒有傷害的行為,允許孩子發洩。不說教,陪在孩子身邊。最後,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要改變自己的觀念,不要認為自己是父母,是權威,孩子就一定得聽自己的。要放下權威,停止打罵,用溫和的方式,和孩子平等的交流。

    父母改變了,孩子自然會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米note5和360N6 pro,選哪款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