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林間野史
-
2 # 異天新視界
天時地利人和,蜀國都不比別人強,所以失敗是必然的。三國之爭,唯魏國最強。曹操挾天子以令諸候,此為天時。曹操佔據北方大遍土地,此為地利。曹操手下猛將如雲,謀士眾多,此為人和。反觀蜀國,劉備平庸之輩,欠缺軍事才能,以致日後被陸遜一把火燒敗,從此江河日下。諸葛亮才華橫溢自是不假,但親力親為,不善管理,以致累死,真是可惜。另諸葛亮不善提拔人才,以致"軍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再說阿斗太子,更是爛泥扶不上牆。寵信太監,疏遠賢臣,逼得姜維遠離京城。這樣不亡國都不行,諸葛亮也無力迴天!
-
3 # Lin談古論今
三國時期世人皆說:“臥龍鳳雛得一人便可得天下!”劉備二者皆得,為何最後劉備和諸葛亮也沒能完成統一大業?諸葛亮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至於為什麼沒能幫劉備完成統一大業?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時水鏡先生曾惜嘆:“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諸葛亮統一大業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
1.孫劉聯盟破裂。
2.失荊州。
3.劉備死後君主劉禪無能,也就是後人所說的:“扶不起的阿斗。”。
4.諸葛亮遇到一生最強勁的對手司馬懿,二者都是幾百年不遇的曠世奇才!水鏡先生說諸葛亮不得其時所指的就是諸葛亮會遇到司馬懿這個對手。
諸葛亮能幫劉備從區區幾千人馬發展成雄霸一方與曹魏,東吳成三足鼎立之勢,鼎盛時期實力甚至超過了另外二者。諸葛亮草船借箭,借東風等都體現出了諸葛亮超凡智慧。由此可見諸葛亮的才能謀略確實很高的。下面就來詳細說說諸葛亮統一大業失敗的四大主要原因。
孫劉聯盟破裂:劉備三顧茅廬,隆中對裡諸葛亮為劉備分析天下大勢。諸葛亮對劉備說:當下曹操帶甲百萬,實力強大,不可與之爭鋒。江東已立三世,根基穩固,不可與之為敵,只可與之結盟共拒曹操。後來的赤壁大戰孫劉聯手大敗曹操,諸葛亮用計使劉備獨佔了荊州,東吳出兵最多,傷亡最大卻什麼也沒撈著,兩家怨仇從此結下,孫劉聯盟名存實亡,為後來東吳攻取荊州埋下了伏筆。
失荊州:荊州被稱為天下之腹,戰略位置重要,人口密集,物產豐富,兵源糧草取之不竭為兵家必爭之地,諸葛亮的隆中三策第一步就是取荊州。諸葛亮助劉備攻取川蜀後留在蜀地,荊州只留下關羽等人鎮守,劉備率軍在漢中大捷後蜀國實力達到了巔峰幾乎超過了曹魏。關羽看到蜀國漢中大捷後不聽下屬勸告執意帶領鎮守荊州將士攻打曹魏的樊城並斷言東吳不敢趁機攻打荊州。在攻打樊城焦灼不下之時,東吳趁機偷偷攻佔了荊州。在佔領荊州之後,呂蒙帶兵北上與曹軍兩面夾擊關羽,關羽全軍覆沒。
劉備死後君主劉禪無能:關羽在呂蒙圍攻下自刎,張飛被手下殺害並投靠東吳。劉備失去兩個結義兄弟而對東吳恨之入骨,親率70萬大軍攻伐東吳,大敗後逃回蜀地途中病死於白帝城,其子劉禪繼位。劉禪無主見,聽信讒言使蜀國逐漸衰弱,特別是諸葛亮死後更是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諸葛亮遇到一生最強勁的對手司馬懿:司馬懿是諸葛亮一生中遇到最難對付的對手,諸葛亮率軍北伐六出祁山攻打曹魏,每次都因糧草不濟和麵對勢均力敵的司馬懿而無功而返。直至在最後一次北伐中病死也沒能將司馬懿完全打敗。最後司馬懿拖死了曹操,又拖死了曹丕發動政變讓司馬家族掌握了朝政大權,司馬懿之子先後滅了蜀國和吳國完成統一,最後司馬懿之孫司馬炎廢了魏帝自立,建立了西晉王朝,三國結束。
-
4 # 軍緣鑫播客
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蜀漢不能一統江山光復漢室,這個背鍋俠不能安在諸葛亮身上。時也勢也,諸葛亮六出祁山只是做了他應該做的事,最終事與願違,實屬天命所致。
第一,蜀漢黃金一代已經流星殞去。諸葛亮能在蜀漢政權維持那麼久,那是因為他出道的時候才二十六七歲。而那時,劉備集團的黃金一代,要麼年齡大了,比如趙雲;要麼病死戰死,比如劉備、關羽、馬超和黃忠。荊州起家的原始股東,沒幾個還能騎馬馳疆,富二代能夠獨擋一面的人實在又找不出幾個。
第二,蜀漢地少人稀人口不足。三足鼎立的時候,曹魏雄據北方,孫權依長江劃治南方,兩家的地盤和人口都比較大,唯獨丟了荊州的蜀漢,只有西部一小塊地盤。而這塊地盤因為少數民族眾多,顯然人口不足。再加上夷陵之戰讓蜀漢元氣大傷,人口難以短期增長起來,導致兵源和生產後繼無力。
長期征戰,就是打消耗戰,誰能消耗到最後,誰就能笑到最後。而這方面,恰恰是蜀漢的瓶頸問題。想當年劉邦與項羽爭霸,就有打消耗的成份在,前方劉邦屢戰屢敗,而後方蕭何能夠源源不斷送來士兵和糧餉。對於曹魏而言,他們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而蜀漢消耗一次就被重創一次。
第三,運氣永遠偏向有準備的人。諸葛亮首出祁山,是在五年平叛剛剛結束的時候。如果蜀漢能夠休養幾年生息,等到兵精糧足再尋找機會北伐,可能結果會好一些。但諸葛亮等不及了,想趁著曹丕剛去世,魏明帝執政不久的時機北伐,沒想到被馬謖給攪和了。
說是馬謖攪的,其實核心因素還是沒做好充分準備。而這個準備工作,包括兵源、糧草、思想、人才等。
兵源和糧草就不用說了,前面說過,這是蜀漢的瓶頸問題。
而思想準備方面,除了諸葛亮、趙雲等少數黃金一代的還有匡復漢室的願望,其他人根本就沒有這個打算。反對的聲音,更是不絕於耳。
最後是人才準備,這個方面就更加顯得倉促了,但凡諸葛亮手上有一兩個成熟後的姜維,也不至於事必躬親而操勞病死。
回覆列表
一諸葛亮為何最終沒造成統一大業,這裡面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競爭對手太多,北邊有曹操,東邊有孫權,這兩個誰都不是善茬。真正研究三國,諸葛亮在北伐時犯了比較多的錯誤。
二還有在北伐中,諸葛亮的身體難以支撐,還是沒有司馬懿年輕。要是諸葛亮多年輕幾歲,說不定還能跟司馬懿多玩幾年。
在《三國演義》中,對於諸葛亮各方面的能力有一些誇大,真實的得去看陳壽的《三國志》。
三最後諸葛亮沒能統一大業,就是內部不夠團結,很多人都打著小算盤,內耗太過於嚴重,導致最後北伐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