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做書

    你看電影雜誌嗎?

    我感覺這個問題就像是人們爭論不休的電子書是否會取代紙質書一樣,就算你不想承認,可是話題裡還是帶著一種英雄遲暮的悲涼。

    為什麼要看呢?現代媒體這麼發達,獲取資訊的途徑多到數不過來,恨不得自己能夠像《超體》裡面的斯嘉麗一樣,能夠迅速將這花花世界的萬千訊息全部收入囊中。而且比起電影雜誌來,去正兒八經的看一場電影豈不是更實在?

    最開始的時候是初中,接觸電影的途徑有限,看電影還很少,基本上僅限於每週CCTV6的佳片有約和各地方臺的午夜拉片節目。佳片有約選片就是正統的奧斯卡學院風,《肖申克的救贖》,《完美的世界》,《中央車站》,各種美式主旋律,配音的翻譯腔還很濃;拉片節目則是各種小眾邪典佳片,《變蠅人》,《怪形》,《電鋸驚魂》,雖然把電影刪的七零八碎,即使這樣還是週週不落地,零散地看了不少片子。

    不像《電鋸驚魂》被刪減的亂七八糟,基本上所有血腥鏡頭一刀切,高畫質無碼一刀未剪的《變蠅人》在電視上看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之後就寄希望於電影雜誌。每個月比大姨媽都準時地往報刊亭跑,報刊亭的阿姨都記得我了。後來耗在電影雜誌上的時間比看電影的還多,從《看電影》到《環球首映》,從《電影世界》到《環球銀幕》,陪我度過無數個百無聊賴的課堂和午後。

    所有電影雜誌之中,我最喜歡的要數《環球首映》。它是《看電影》雜誌的副刊,然而我從來沒有在報刊亭見過它的面目,書架上難得的一二十本都是從處理過期雜誌的小鋪子裡面淘來的。它不像一般的大眾電影雜誌,著重於當下的電影時訊,而是一期一個專題,就像拉片單一樣,每一期圍繞著專題介紹一系列影片。而現在的《看電影·午夜場》,就好像是《環球首映》還魂一樣,換了副皮囊,延續著專題策劃的精髓。

    這是我在網上能夠搜到的最後一期《環球首映》,2014年12月刊

    如果你是一名DVD/藍光收藏愛好者,就一定不能錯過《DVD導刊》,雖然雜誌薄薄的,欄目也很單一,除了專題之外只有新片的影碟介紹和舊片洗版藍光的資訊,但是關於影片花絮物料,藍光選單,影音質量和周邊產品的深度分析絕對是你出手收碟之前的最佳指南。雖然如果你是現在才知道的這本雜誌你就已經註定錯過它了。

    還有《環球銀幕》,喜歡它的原因也在於專題。然而雖然近年來雜誌本身越來越厚,有直逼時尚雜誌大部頭的潛質,但是專題的質量並沒有相對應的提高,而是將比重加到了時下電影資訊上,除了圖還是圖,為我提供了不少糊牆的素材。

    至於《看電影》主刊本身,除了一掃而過的審片室說不定可以淘到一兩部對個人口味,或者惡趣味的冷門片子之外,飽受喜愛的情愛參考突然的消失和手辦周邊評測專欄的加入可以說是喜憂參半吶。沒有了可以持續追看的動力,就只是有一搭沒一搭的買著。

    什麼?《大眾電影》?停刊之後又被萬達爸爸投資復活的《大眾電影》不是已經變成了萬達公司的內刊了嗎?

    而現如今,媒體發展的如此迅速,電影雜誌這種傳統媒體,不是隨著時代潮流調整自己的步伐,就是接著逆流而上而最終被潮水淹沒。這種現象,從07年美國《首映》雜誌宣佈停刊就已經拉開了帷幕,到15年日本《映畫藝術》雜誌停刊,而正式走向一個高潮。

    日本老牌電影雜誌《映畫藝術》

    沒有實體紙書的線上電影雜誌《虹膜》開始走上市場,學術和市場兼顧,混的有模有樣;《看電影》從月刊變為半月刊,然後變成了現在的週刊,但是內容卻越來越水;《環球銀幕》有了年度電影完全特刊,感覺有了這本年度盤點可以省下一整年的雜誌錢;《環球首映》在我不知道什麼時候的時候就停刊了,我還是從小鋪子老闆那裡得知的這個訊息;而我像挖到寶一樣發現的《DVD導刊》,16年從月刊變為雙月刊,最終也在17年一月發行了最後一期年度特刊之後正式宣告停刊,這年頭網路盜版資源滿天飛,誰還支援正版啊?

    每年一月份出刊的,這本永遠剪紙風格封面的年度特刊

    今年也打上了“告別號”的字樣

    我不記得電影是哪一年誕生的,不搜尋的話連格里菲斯是誰都不知道(梅里愛還是知道的,多虧了斯科塞斯的《雨果》),更沒看過特呂弗和戈達爾的作品;沒有惡補過影史佳片,更沒打算搞些嚴肅的文藝批評什麼的,對什麼感興趣就找來看,不感興趣再多人推薦也視若無睹。

    我不懷念那些所謂的good old days,因為在那種物質都極度匱乏的年代,我們的精神也充沛不到哪裡去。

    梅里愛的《月球旅行記》:有人說不管怎麼標新立異,改革創新,從格里菲斯和梅里愛用蒙太奇奠定下電影語言基礎起,電影就再也沒有產生過重大的變革

    我喜歡的只是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觸手可及的“東西”,而他們又恰好帶著一種老舊的,復古的,不入流的氣息。

    比如打字機。嗒嗒嗒嗒的聲音或許聽上去聒噪,可是電腦鍵盤也沒有好到那裡去。你在螢幕前手舞足蹈個把小時,最後電源一關,眼前空無一物。而當你面對著紙張上接連顯現的,混合著機油和墨香的字跡,手裡捧著一摞摞印滿文字的紙稿,那種感覺不是一個隨身碟可以給你的。

    比如紙筆。浸滿墨水的筆尖在紙面上筆走龍蛇,洋洋灑灑的情感從筆尖上噴湧而出。然後套上一個信封,貼上一張郵票,帶著你的心緒漂洋過海抵達某個人的手中。或許看到心上人的只言半語需要等個十天半月,但是著什麼急呢,一輩子那麼長我們又不急著去死。

    比如電影雜誌。纖薄的紙張沒有什麼分量,花裡胡哨的封面也不似書籍那麼端莊,魚龍混雜的內容更是讓人不知從何開始讀起。但是像萬花筒,你痴痴的望著變化多端的色彩看的出神,等反應過來已經過去了好久好久。它不會像轉瞬即逝的微信推送,也不像扭頭就忘的音像資訊,它沉甸甸地就躺在那裡,而我經常像會晤許久不見的老友一樣會一遍遍的翻看,好像每次都是第一次一樣。

    我不是懷舊,我只是戀物癖。我也不是影迷,我只是一個看電影的人。順帶也愛看電影雜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狸鼠肉怎麼做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