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是杜佩玉
-
2 # 優北育兒
這是一個碩大的問題。
在《沉默的大多數》的序言中,王小波這樣寫道:"年輕時候讀蕭伯納的劇本《巴巴拉少校》……工業巨頭安德謝夫老爺子見到了多年不見的兒子斯泰芬,問他對做什麼有興趣?這個年輕人在科學、文藝、法律等一切方面一無所長。但他說自己有一項長處,會明辨是非。老爺子把自己的兒子爆損了一通,說這件事難倒了一切科學家、政治家、哲學家,怎麼你什麼都不會,就會一個明辨是非?"
是非對錯的背後包含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即便是成年人,對同一個事件,進行所謂"對"與"錯"界定的時候,一千個人可能有一千零一種不同的認識,更何況是對於正在形成自己世界觀的孩子?
無論孩子還是成年人,認識是不斷髮展的。我們成年人也在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認識,而人認識趨向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不再用二元方式,即簡單的對錯來認識這個世界。
問孩子幾歲能夠分辨對錯的時候,還是將孩子置身於一個靜態的世界之中考量問題--孩子也好,成人也好,都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只是在兩個不太相同的世界裡。但成長的目的都在於認識世界和自己,使自己認識更加符合世界和自身成長的規律,使自己變得更好。
孩子整個成長過程,都是在分辨,分辨什麼是符合客觀的,什麼是不符合客觀的,什麼是有利於成長的,什麼是不利於成長的--當他困惑而裹足不前的時候,正是需要父母幫助他,支援他的時候,將父母的認知和經驗與他分享,但最終還是依靠他自己思考與智慧來形成對整個世界的認識。
-
3 # 問題解答分析狂
首先你要先要明白陪伴和陪著的關係
陪伴不等與陪著
具體沒有一個標準,和孩子的年齡家庭教育社會實踐都有密切的聯絡。更要看在為個年齡階段而犯的什麼樣的錯誤,比如幼兒園前,入園後,上小學後,上初中後,當然上高中後已是成人了對事物對錯應該有一個認知,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小學初中價段主要是培養孩子良好生活和學習習慣,樹立正確價值觀。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允許犯點錯誤的,關鍵是家長要及時糾正和正確的引導,不能打罵孩子更不能侮辱孩子,和孩子保持良好溝通更有幫助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作用。作為父母,我們曾一度認為,父母尤其是母親陪伴孩子的時間越長,孩子未來會越幸福。
然而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對於3-11歲的孩子,父母過度的陪伴,反而會給孩子造成負面的影響。
孩子的內心極其的敏感和脆弱,客體關係心理學講到,即便是嬰兒,已經能對養育者的心理活動以及情緒保持極其敏感的感知能力,他們能夠透過撫養者的表情、聲音、肢體動作,來感知養育者的內在狀態。
-
4 # 莫顯華
孩子有自助能力判斷是非的年齡一般在11到12誰之間。哪個時候在放手對孩子是有益的。同時家長也放心。此時,家長只有觀察就行了,只有孩子不是走的太偏,就不要管他。孩子要有自我糾偏糾錯的能力。如果有條件,根據孩子情況提前放手。
-
5 # 鄉村印象Y
1、首先每個孩子不能一概而論,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能按年齡劃分。
2、孩子的判斷能力從小慢慢培養起來的,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試著讓孩子做出自己的判斷,家長從中引導,一步步走向成熟。
3、一般孩子8歲左右就有自己的主觀判斷能力了。
-
6 # 弘道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但是家長從小的正確教育的確很重要和關鍵。事實上,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如小學高年級時,就具有了很好的判斷是非的能力。而也有一些孩子到了大學階段仍然不具備正確判斷是非的能力。
回覆列表
讓子彈飛上有一句話就是出現那個大個子的孩子,然後。問他多大了,大家還記得幾歲嗎?
八歲。但是我們在這兒要說的答案不是八歲是十歲。是不是很意外的感覺呢。
根據皮亞傑的一些理論,我們覺得兒童道德發展具體分為自我為中心的階段,也就是孩子2到5歲的階段,這一個階段他們不理解不重視成人對他們的要求,成年的一些規則和判斷的要求對他們沒有約束力,他們只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執行遊戲的方法和規則,所以這一個過程又被稱為單純的個人規則階段。
當孩子成長到六八歲的時候,孩子有了一種意識,就是他們認為應當尊重權威和尊重年齡比較大的人的命令,這一階段的孩子通常在小學1到3年級階段,這一時期他們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特別聽老師的話,聽爸爸媽媽的話,對於他們提出的一些要求和規則也是完完全全的遵守。
在這一階段的教學過程中,和家長的家庭教育過程中,一定要加強自我約束,避免家長和老師對孩子濫用自己的權威,影響了兒童道德的發展。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講,有的家長認為打架是一種好現象,那麼孩子在這一階段極易形成這種不道德的行為。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他已經發展了8到10歲左右,這個時期的學生,就不再認為老師的命令和家長命令應當絕對遵從了,他們有了和同伴之間的一些規則,這些規則保證了他們之間的一些遊戲規則,最常見的就是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通常會自己制定規則,他們認為公平的就是好的,認為不公平的就是壞的,這就是一個簡單的道德判斷標準,在這一個階段孩子的道德判斷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發展。
最後就是這道題的答案,10歲以後。
也就是11歲到12歲的時候,孩子們已經形成了自己判斷的標準,這些標準他們已經不再單純的認為,或者傾向於老師和家長的判斷,他們有著自己的判斷,有著出於自己心情或者同情的道德關係。
心理學曾經做過一個簡單的測試,一個小朋友偷了一毛錢。另一個小朋友拿著爸爸給他的一塊錢在路上都丟了,問一下這兩個小朋友哪個小朋友更壞一些。
這道題放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孩子的判斷是不一樣的,有興趣的家長可以測試一下。
對於十歲以後的孩子,他們已經明確了偷東西,即使錢再少也是一個壞的品德。
嗯,這些都是我在讀心理學之後記住的一些內容,這些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