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遨遊
-
2 # 欲何之
我認為,三顧茅廬是諸葛亮與劉備互相選擇的一個過程。如果非要說有什麼用心,也可以認為這個諸葛亮為劉備獻上的第一計——“名揚天下”。諸葛亮得到了“賢才”的美名,劉備得到了“明君”的稱讚及荊襄的眾多人才。
為什麼這樣說呢?還請看我道來
1、劉備是真心實意的請諸葛亮出山早前的劉備集團,雖然有關羽、張飛、趙雲這等不世的名將,卻先投公孫瓚,再從陶謙,又附曹操,再歸袁紹,最後敗投劉表而去,一直東奔西走,漂泊不定。
仗是打了不少,可就是一直不能發展壯大起來,宛如一個僱傭兵團。此時的劉備集團空有強悍的武力,由於缺乏戰略指導思想,不能認清當時天下局勢的變化,沒有一套完整的治軍與治政理論來指導實踐,更談不上有爭奪天下的戰略規劃,完全就是靠“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經驗主義來指導整個軍事集團的執行。
直到遇見了徐庶。在徐庶的指導下,劉備軍大破曹仁率領的三萬曹軍,並奪取了樊城。這一仗,是劉備逐鹿天下以來,打得最精彩的一仗。這一仗,也使得劉備看清了自身的不足:僅有強大的武力是不夠的,還必須有謀略型的人才進行戰略戰術指導。
後來徐庶被曹操使計騙走,但臨走時,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
劉備決定請諸葛亮出山,於是,三顧茅廬的故事就發生了。
劉備是一個有雄心的人,他不想在徐庶走之後再回到從前。他吃齋沐浴,帶上關羽、張飛三次登門拜訪,不嫌路遠、不避風雪,足見劉備的誠意。
2、三顧茅廬是諸葛亮為劉備獻上的第一計良禽擇木而棲。
諸葛亮也是有著遠大的抱負。他“躬耕於南陽”“不求聞達於諸侯”,不是他看淡世事,而是他一直在等待能夠實現自己滿腔抱負的明主。離的最近的劉表不行,遠的孫權、曹操、袁紹、袁術更不行。他要等一位仁愛的明君。
此時,劉備出現了。劉備寬厚仁慈,又以“復興漢室”為己任,各項都符合諸葛亮對明君的要求。
只是,劉備此時實力尚弱,麾下人才稀少。逐鹿天下什麼最重要?當然是人才!怎樣才能招攬到人才呢?當然是要老闆好!
諸葛亮就決定幫劉備鍍上除了“劉皇叔”之外的另一層光環“求賢若渴”!
於是,諸葛亮拒見了劉備兩次。在劉備第三次登門拜訪時,自己在屋裡呼呼大睡,讓劉備等著自己睡醒。
從諸葛亮與劉備初次見面,就提出了《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可以看出,諸葛亮在一直準備著,準備在最佳的時機與劉備見面。
這三顧茅廬的美名可比曹操赤腳迎許攸高出了不少。
3、劉備三顧茅廬不僅僅得到了諸葛亮在請得諸葛亮出山之後,“三顧茅廬”的美名播極天下,引得許多人才紛紛投效。
比如與諸葛亮齊名的“鳳雛”龐統和另外五位謀臣:蔣琬,伊籍,向朗,陳震,馬良。
此外還得到了四位名將:黃忠,魏延,霍峻,傅彤。
在這些人才加入劉備集團後,劉備才得以徹底掌控荊州。荊州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口良多,為劉備日後攻略益州提供了充足的財政與兵源支援。
從此,劉備徹底的結束了漂泊的生涯,華麗麗的轉身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
三顧茅廬之中,劉備虔誠的表現,讓世人不再懷疑諸葛亮的能力,“臥龍”之稱也名揚天下。
更重要的是諸葛亮透過劉備三顧茅廬,得到了劉備足夠的尊重,使得自己在劉備軍中擁有極高的地位和極大的話語權。因此在以後的指揮中,那些驕橫的武將如關羽、張飛亦能如臂使指。
此後,諸葛亮輔佐劉備,與東吳結盟共拒曹操,為日後進據益州,奠定了堅實的大後方。
總結:三顧茅廬是諸葛亮與劉備互相選擇的一個過程。劉備需要一個謀略型的人才來輔佐自己。諸葛亮則需要一個英明的主君和一個適合自己的平臺。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裡三顧茅廬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
為什麼劉備在沒有見過諸葛亮的時候願意三顧茅廬?
三國演義是這麼描寫的,諸葛亮是徐庶推薦給劉備的。
徐庶跟劉備說:
「使君若得此人,可比周得呂望、漢得張良,有經綸濟世之才,補完天地之手。其人每自比管仲、樂毅,以庶觀之,管仲、樂毅不及此人也!」這是徐庶對諸葛亮的傾力推薦。
果然,諸葛亮沒讓劉備失望。
他們的相談,讓漂泊多年的劉備有了奮鬥的目標,有了可操作的具體路線,他為劉備策劃了宏圖大業。
給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提出曹操不可與爭鋒、孫權可為援而不可圖,也是諸葛亮一生奉行的“連吳抗曹”基本方針。
茅廬中一席話,使劉備豁然開朗,一語道破夢中人,使得劉備有資格從一個漂泊而毫無目的的軍閥進階為一個諸侯。
這就好比黑暗中的路燈,指引著光明。
劉備的改變,從《隆中對》開始,他第一次試圖掌握自己的命運。
從一個漂泊不定的失敗者,變成了一個創業之主,有了奮鬥一生的目標。
這是劉備的一次蛻變。
三顧茅廬前,他有著聲譽,被曹操稱為“天下英雄唯一君與操爾”,雖髀肉復生,但英雄之心不死。
然而,漂泊半生,仍然居無定所,沒有自己的根據地,無法站住腳跟。
他經歷豐富,做過公孫瓚的客將,當過陶謙的客將,跟過呂布、曹操、袁紹、劉表。
只有在徐州陶謙剛死那段,劉備算是一方諸侯,但之後,總是給別人當手下。
他有著興復漢室的抱負,卻長恨英雄無用武之地。
直到他遇到的了諸葛亮,這個給他指出今後發展方向的年輕男子,這個羽扇綸巾的男子,給人以力量,給人以信任。
茅廬一席話,一語道破夢中人,讓沒有規劃沒有藍圖只有信念的劉備集團得到了啟發和糾正,指明瞭怎麼實現一統天下的步伐。
可謂,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而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幸哉!樂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