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某工科大學,參加工作後從事研究會不會比學習好難,目前學習各種飛行器結構力學,飛行器動力學,疲勞強度,振動分析……一門門的學的我心態爆炸,雖然考試老師很仁慈,但是上課真的是完全聽不懂,想繼續堅持下去科研,但害怕自己跟不上
9
回覆列表
  • 1 # 如歌如樂

    那是肯定的了。

    科研,是對還沒有確定的課題,要經過反覆試驗認證,有的課題要經過成百上千次的實驗和測試才能確定,存在著好多的不確定性。而學習相比較來說就簡單了,學習的內容絕大多數都是經過了好多專家學者經歷了多少次試驗證實後確定下來的,只要用心記住就可以了。

    隨著計算機的問世,現在的科研單位與上世紀相比,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科研裝置、計算裝置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而且計算和儲存設施都實現了跨越式升級,查閱的速度、計算的速度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當然,學習是有時間限制的了,表面上看是很困難的,而實際上只要用心記和理解,還是能取得好成績的。而科研在時間上就不是人為能控制的了,一個科研專案要一年、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在枯燥無味的實驗室裡待幾年,那要多麼大的毅力。

    這是我不成熟的看法,不好意思。

  • 2 # 李連明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來看,科研的歷史相對是短暫的。人從直立行走,到會使用簡單的工具,再到自己創造工具,到不斷髮明創造出衣食住行所需要的物件和工具等,人類很了不起,過程也很艱辛。人類在搞科研的道路上到底有多難?一代一代都有為科學獻身的勇敢者,如神農嘗百草、諾貝爾一生獻給了炸藥、愛因斯坦一生獻給了科研、中國核物理學家鄧稼先等。學習再怎麼艱苦,也沒有什麼風險吧!

    學習是搞科研的基礎。不學習沒有文化,怎麼搞科研?學習是伴隨著人一生的事,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有些事情的學習,既不難,也不辛苦,輕鬆愉快就完成了。搞科研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 3 # 文徽教育

    科研意味著引領,站在科技的最前沿,當然比學習更累!因為你要整合資源,加工原來的知識體系。贏了你將位極人臣,輸了你將庸庸碌碌。

  • 4 # 骨科姚先生

    會!

    一定會!

    學習是你被動地去接受老師給與你的知識點,而搞科研,就是你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原因、尋找解決思路、學習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的迴圈程式啊!這裡不止包含了幾個學習的過程。

    我讀了5年本科,3年研究生,3年博士(沒辦法,醫學的就是這麼苦逼),現在回想起來,這三個階段,本科生活是最美好的(雖然也是經常沒有周末,泡自習室),那時候敢12點準時上床睡覺,現在想都不敢想,搞科研12點前能回到家就很爽了。

    我碩士的導師很年輕,一個留美的博士後,他也是一板一眼全程全日制讀下來的,可想而知他對學術的要求那是不低的。我很慶幸的是我的碩士導師雖然要求高,但是他作出的判斷都是很準確的,思路也非常清楚,也不會過多地在技術上干預我,但也每週一會,盯的非常緊。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我每天在白天除了幹一些報賬、開會、做PPT等一些雜活外,經常會在晚上看文獻,查資料,諮詢交叉學科的同學,探討問題,在人少的時候做實驗。有時候我都會特意把我自己的時間安排在11點後,這樣夜深人靜最適合寫論文看文獻了。很多搞科研的人都習慣熬夜,我覺得這樣對身體不好,但是我已經習慣這樣的生活,不到12點我很難靜下心,或者有緊迫感。就這樣,我碩士還算畢業得一般,兩篇3區的SCI,若干篇中文,導師也挺滿意。

    到了博士,日子遠比碩士艱難。一方面博士的科研要求高,另一方面是你身邊的人都非常優秀,都是歷經3年大浪淘沙過來的,你面臨的壓力會增加。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你快30歲了,開始有了愛人,要組建家庭(就算是單身狗,被家人催的也是夠鬱悶的),你身邊的朋友都開始在自己領域風生水起,壓力是全方面的。如果這時候你碰到了一個適應不了的導師……所以為什麼高學歷的人更容易跳樓就是這個原因。他們越走路越窄,想得越多,越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我們畢業的時候輔導員經常會問我們:同學們最近有什麼不順心的事要說的嗎,我的手機都開著的……

    總的來說,科研路漫漫,它與我們坐在教室裡學習最大的不同就是你要學會主動,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並且面對無數次失敗,再無數次嘗試。當然我並不是一個陰謀論者,假如做科研比本科學習還簡單,那我們研究生的培養有什麼意義呢?既然選擇了更高學歷的探索,那就要調整自己,知難而上,挑戰自己,這養才有提高,才配得起碩士、博士的稱號,是吧?

  • 5 # 羅思揚

    坦白地說,搞科研與在學校裡的學習,幾乎是兩種不同的認知體系。

    學霸未必適合搞科研。會搞科研的人,也許曾是“學渣”。

    在學校裡學習,是學習人類已知的知識。

    學習已有的知識,需要記憶力、理解力、認知力……總之,是把已知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學得再好,也沒有跨出人類認知的界限。

    而搞科研,是探索人類知識的新疆域。單憑學習已知知識的能力,還遠遠不夠。

    創造力、洞察力、想象力……甚至,耐心、恆心、平常心,這些能力,都是探索未知世界中,必不可少的能力。

    搞科研需要對科學的熱情。沒有熱情,就是打溼的柴堆,點不著火燃不起來。

    所以,搞科研會比學習難嗎?不一定,二者對能力的要求不盡相同。

    養豬和野外獵豬,需要的能力完全不同。

    還有一點,是學校教育中存在一個很大的bug。把應該透過實踐來學習的內容,僅透過書本來代替。

    沒吃過豬肉、沒見過豬跑,讓學生們怎麼去逮豬?

    搞科研,是需要實操的,需要由感性認識,再上升為理性認知。而我們的學校教育恰恰反其道,首先扔給學生的都是冰冷的書本、公式。

    因為教育偷懶省錢,把學生們的學習,簡單地變成“紙上談兵”,學生因為缺少感性認識,學的頭昏腦脹要爆炸。

    沒有為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究竟是學生的問題,還是教育者的問題?

    我有一個朋友,在課上學傅利葉變換時,學得要崩潰,死活學不會,只好死記硬背混考試。但當他進入科研,在實際應用中使用傅利葉變換時,很快就開悟了。不僅運用自如,而且還能觸類旁通。

    所以,很多時候,不是學生沒有科研的能力,而是我們錯誤的教育方式,把學生科研的熱情撲滅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集體榮譽感是怎麼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