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孚鑑

    孫權是孫堅之子,孫策之弟,孫策快去世的時候,認為孫權雖然衝鋒陷陣不如自己,但是在用人方面卻強於自己,所以在孫策死時把江東大權交給了孫權。

    而孫權能和劉備、曹操爭雄,獨霸一方,最終能三分天下,這就說孫權是很有能力的,不然也不會在那麼多諸侯割據的情況下,脫穎而出,三分天下得其一。

    那三分天下的孫權為什麼覺得讓人忽視呢?

    第一,劉備雖然是皇族之後,但他卻是布衣之身,以布衣之身而登帝位,曹操也是經過他多年的努力,征討四方,才統一北方,奠定了以後的曹魏政權。

    而孫權是繼承他父兄孫堅、孫策的基業。雖然孫權有能力,但還是讓人覺得忽視。

    第二,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孫權是左右逢源,同時在三國時期,發生在東吳的兩場著名的戰役,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

    雖然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最終的結果都是東吳取得了勝利,雖然孫權是東吳之主,但作為這兩場戰役大主將卻都不是孫權。而是他把戰事全權交給周瑜和陸遜。

    所以讓人覺得孫權的領兵能力不是很強,也讓人覺得忽視。

    雖然如此,孫權能在最後三分天下,和當時的曹操、劉備爭雄而沒有被他們所滅,就說明孫權的能力還是很強的。

  • 2 # BFYL銀

    這就是三國是古今一大奇書,作者是一大奇手也,奇幻,奇妙!!!以文章之奇而演義幻妙。三國開基之主:劉備,曹操,孫權。備與操皆自身創業,權則藉父兄之力……才謀各別,境界特殊……劉備以帝胄而纘統,操以強臣而專制,挾天子令諸候……權以方侯而分鼎……正統,閏運,僭國之別。有能如是繞乎其前,出乎其後,操,備濃墨重彩,權淡彩輕描,文筆之奇使讀三國,學士鴻儒,英雄豪傑,凡夫俗子,委巷之人……讀之而拍手稱奇,妙也!粗洩試之,謝謝邀請。

  • 3 # 一貳一橙

    相比於曹操和劉備的白手起家,孫權似乎是在父親和兄長的功勞簿上才能和前兩位比肩的。至於對孫權產生的忽視,主要是兩本關於三國曆史影響最深的著作都或多或少的忽略了孫吳集團,這兩本著作就是陳壽的《三國志》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了。

    大作家也會有小偏心

    陳壽最早是蜀漢的官吏,對蜀漢的利弊和興亡都可以掌握到第一手資料,由於蜀漢不置史官,所以陳壽的《蜀志》就成為了研究三國蜀漢歷史的唯一標榜,成為晉臣之後,對司馬晉“合法”繼承的曹魏自然也會大書特書,以便印證晉朝的正統性。三者相比之下,對孫吳的描寫就顯得平淡了一些。

    到了羅貫中《三國演義》裡,這種偏心就更加明顯了,除了赤壁之戰之外,基本就沒正眼看過孫權和他的孫吳政權了。

    孫權本人的軍事缺陷導致的

    比起曹操來,孫權似乎很喜歡御駕親征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可惜的是孫權本人的軍事才能實在是太不好意思了。數萬軍隊敗給數千軍隊不說,自己還差點被活捉了,反而成就了張遼的美名,孫權自己只得了一個“孫十萬”的“美稱”。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這句話並不適合我們百姓,我們只知道戰場上成王敗寇,為什麼趙雲備受歷代文學的恩寵,原因就是他在戰場上的活躍以及常勝不敗掩蓋了他在政治上的缺點。反而魏文帝曹丕在政治上取得的一切成就也被我們自動忽略掉,只記得他迫害兄弟還有不能統一全國而已。同理的還有劉禪,就直接被罵成“扶不起的阿斗”。

    孫權動了我們心中的那塊蛋糕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清朝以後的民眾都是帶有“尊劉抑曹”的情結去看三國題材的,而孫權所做的一切又偏偏和我們反著來,我們“尊劉”,孫權就“反劉”,我們“抑曹”,孫權就“擁曹”。

    孫權襲殺關羽,奪取荊州,稱臣曹魏,樣樣都和民眾作對,尤其是孫權晚年的“二宮之爭”和冤殺大臣更是想把為他說好話的學者給得罪光了。

    被我們刻意忽略的孫權

    孫權雖然在各種文學中的形象都不太好,可別忘了他的吳國是三國之中國祚最長的,甚至比後繼的西晉朝還要長。孫權是一位不合格的軍事家,但卻是一個十分優秀的政治家,這一點我相信歷史會做出正確的迴應的。

  • 4 # 天外村藥房

    孫權相比曹操、劉備被人忽略,主要原因兩方面:一方面是客觀上孫權本人和東吳政權氣質上的欠缺,二方面是文學作品的渲染。

    從歷史而言,孫權與曹操、劉備並列,成就三分天下,其領土人口超過蜀漢,自己壽命最長,而且東吳政權也是三國中延續最久的政權,但為何容易被人忽視呢?

    首先是法統上。

    三國中,曹魏是220年曹丕接受了漢獻帝的禪讓,自居為東漢的繼承者。而劉備則是在221年宣佈自己繼任漢朝皇帝,也自稱東漢繼承者。後世的史學家,對這兩個繼承者,有的採用魏繼漢(如陳壽三國志),有的採用蜀繼漢(如習鑿齒漢晉春秋),兩家都擁有部分法統。而東吳是唯一不具備正統名分的。孫權本是漢朝諸侯,曹魏建立後又向曹丕稱臣,被封為吳王。之後他才與曹魏鬧翻,並自稱皇帝。換言之,東吳名分不正,故而容易忽略。

    其次是發展歷程上。三國中三家的氣質,曹魏佔據了天下的大半,並在最後禪讓給晉朝,由晉朝一統天下。蜀漢雖然地域狹小,但劉備輾轉創業的艱辛非常出色。東吳雖然地盤不小,但感覺長期穩紮穩打,沒太多的露臉表現,最大的一次收穫卻是靠背刺關羽奪取荊州來的,這就未免讓人有點不爽了。

    再有從三國君主個人,曹操是以五千人馬起家打下的大半個天下,劉備更牛,賣草鞋的最後成就三分天下。唯有孫權是靠著父親和哥哥的遺產,一來就有江東之地,可以說基礎比曹操和劉備都要好得多,而最終表現這樣的氣質,難免讓人看低一頭。

    最後是文學作品。在《三國演義》,以及其前後的一些相關題材民間文學中,蜀漢劉備勢力是主角,曹操方面是反角,都是濃墨重彩塑造。而東吳則是配角,很多地方一筆帶過,基本只有與蜀漢衝突或者合作時才有比較多的戲份,而東吳戲份又集中表現在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些謀臣統帥頭上,孫權作為君主表現被這些屬下分去許多,就更容易讓人忽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暗戀一個人三年,還是沒見過面那種,也很少聊天,這是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