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兵工科技
-
2 # 鄭太尉觀天下
1935年德國空軍向各個航空企業下達了需求書,委託設計一種輕型彈著點觀測/聯絡用飛機。德國航空部對飛機具體的要求是:可短距離起飛,乘員2-3人。儘管只是設計一種小型的勤務飛機,但是參與竟爭的企業卻一點都不弱,包括巴伐利亞飛機工廠(就是後來名震天下的梅塞施米特公司的前身)、傑貝爾公司、菲澤勒公司三家。三家公司提出的原型機編號分別是Bf163、Si201和Fi156。最後是菲澤勒公司Fi156獲勝。
Fi156採用大展弦比的機翼(展弦比為7.81),主翼採用固定前緣縫翼和後緣襟翼技術。這些保證了Fi156能在極短的距離裡起飛。為了能確保向下的視界,參考之前設計的Fi97飛機之後,機體被設計成細長型。其主起落架腳柱被延伸地很長,在降落時可以耐受較大的下降速度。由於腳柱的位置處於機體重心的前方,配合強力油壓剎車裝置,可以在較短的距離內使飛機制動。
1939年9月,德國突然人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是Fi156參加的第一次戰鬥。由於德國空軍壓倒性的優勢,所以戰場的制空權完全在德國軍隊的掌握之中。但是從開戰第一天起,Fi156C-1就經常出現燃料箱被擊中的情況。第三天,有2架Fi156C-1被防空火力擊落。1940年5月10日,德國對西歐發起進攻,Fi156損失的數量大大增加。
1943年7月25日,義大利法西斯頭子貝尼特·墨索里尼被罷黜,隨後被秘密押解到羅馬東北120公里處的大薩索山看押。為了解救他穩定南線戰局,德國派出一支突擊隊,由著名的黨衛軍軍官斯科爾茲內指揮。9月12日,他指揮10架DFS-230滑翔機在大薩索山頂降落,成功地將墨索里尼從義大利守衛的手中解救出來。
斯科爾茲內隨後呼喚附近空中盤旋偵察的一架Fi156降落。這架Fi156是由德國飛行員格洛克上尉駕駛的,根據考證這架Fi156是加大動力的C-3型。在稀薄的空氣中,格洛克上尉以高超的駕駛技術在傾斜的著陸場上降落成功。雖然安全降落,但是要讓墨索里尼乘這架飛機逃走卻遇到了問題。格洛克上尉認為這架小飛機除了自己以外只能再裝載一個人,根本不可能同時裝下墨索里尼和斯科爾茲內兩個“重量級”人物。
由於超載和場地太小,飛機不可能達到起飛所需的速度,必須想別的辦法。格洛克讓12名突擊隊士兵聚集在小小的機身周圍,用力抓緊機翼,叉開兩腿,向後拉住這架飛機。格洛克踩著剎車,把發動機油門加到最大。當他放開剎車,發出了讓12名士兵鬆手的訊號後,飛機猛地向前一衝,然後就向下坡滑去。飛機一側起落架碰在一個大鵝卵石上,但是格洛克努力使飛機保持了平穩。未等完全加速,飛機就已滑離崖邊,一頭向山谷跌去。墨索里尼驚恐地捂上雙眼。先俯衝是格洛克認為可行的唯一方法。飛機未充分加速而強行拉起,只能導致飛機失速墜毀,只有先讓飛機向山底俯衝以獲得飛行速度,才能有效地控制飛機。
慢慢地,機頭終於拉了起來,從來很少表揚人的斯科爾茲內也向格洛克伸出了大拇指。超載的Fi156飛機慢吞吞地繼續飛行,當它到達普拉特克·馬雷機場時,已快下午4點鐘了。但是墨索里尼終於被安全地解救了出來,Fi156飛機成就了斯科爾茲內的“魔鬼的傑作”。
-
3 # HE觀察
菲斯勒公司的Fi-156“鸛”是二戰中最優秀的勤務飛機之一,在設計之初,其是作為一種廉價教練機使用的,但很快其功能就得到擴充套件,包括高階軍官的專機、偵察機、聯絡機以及傷患後送飛機等,由於設計優秀,其正常起飛滑跑距離僅有40米,如果是迎風的話,其距離更短,十分適合在那些缺乏機場跑道的地區,諸如山地地區使用,二戰結束後,瑞士依然使用了這種飛機很長一段時間。
在戰爭中,Fi-156也得到了一定改進,包括換裝動力更強的發動機,加強防護以防禦地面輕武器火力,可以投擲50公斤炸彈,安裝了機槍進行自衛,但其很少用於對地攻擊使用。主要還是作為聯絡飛機使用,德軍很喜歡這種小巧靈活的飛機,諸如隆美爾元帥就選擇其作為自己的專機,可以在沒有正規機場的前線進行起降,很符合其深入一線瞭解戰況的特點。
按照設計,Fi-156除了駕駛艙可以乘坐兩人外,後方還有一個備用座位可以搭載第三名乘員,但要注意,這裡說的是正常體重,因此,在德軍特種部隊解救墨索里尼的行動中,因為斯科爾茲內和墨索里尼都是大胖子,飛機裡塞了三個人嚴重超重,起飛的時候幾乎墜毀。
Fi-156還是歐洲戰場最後一架被擊落的德軍飛機,1945年5月7日,德國投降前一天,被一架美軍P-38偵察機發現,美軍偵察機沒有武器,但飛行員仍逃出隨身攜帶的柯爾特M1911手槍在近距離開槍,將其擊落,兩名德國飛行員被俘。
回覆列表
它是費瑟勒公司研製的一種輕型多用途飛機,能夠承擔聯絡、通訊、搜救、炮擊觀測和敵情偵察等多項任務。
Fi 156長10.8米,高3米,翼展14.25米,自重1320千克,航程380千米,最高時速175千米/小時,實用升限4600米,自衛武器為1挺後置7.92毫米MG 15型機槍。這是一種單發三座高單翼飛機,配備1臺225馬力發動機,機身由帶有織物蒙皮的焊接鋼管制成,機翼和尾部的骨架則為木製。大量採用風擋玻璃的座艙給三名機組人員提供了極好的視野,而非常長的起落支架可以適應困難條件下的起降,使該機成為在野戰機場上執行多工的理想平臺。
在整個二戰期間,Fi 156式聯絡機就一直是所有戰線上最活躍的德國飛機之一,從冰冷的北極到酷熱的北非,從四面楚歌的東部前線到戰火紛飛的諾曼底戰場,這種飛機的身影無處不在。它們不僅廣泛執行聯絡、偵察、搜救任務,同時成為諸多高階將領的個人座機。德國空軍司令戈林、德國陸軍司令布勞希契、各集團軍群和集團軍的主官都是這種飛機的座上客,Fi 156式聯絡機還參與了一次重要的行動:解救被推翻的義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
一代名機Fi 156的總產量為2900架,它在戰後繼續活躍了一段時間,不僅服役於聯邦德國空軍,還出現在了南非、瑞士、美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西班牙、法國和泰國等軍隊的武庫中,繼續證明自己是一種“可以去到任何地方”的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