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夕飲冰

    春秋時期的“公”是一種尊稱,按爵位來說很多國家只是侯爵,例如:“晉國、齊國”,更差的還有伯爵、子爵、男爵。到了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紛紛自立為王,從各國的世系中都能發現“由公轉王”或“由候轉王”的節點,例如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魏襄王→魏昭王→魏安釐王”;又如虎狼之國秦國:“秦獻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

  • 2 # 歷史紅塵

    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威望尚存一息,特別是齊桓公稱霸諸侯後,“尊王攘夷”的口號喊的震天響,其他諸侯國紛紛臣服,但是唯獨一個大諸侯國很是自大,表示要和周天子並駕齊驅,第一個稱王,那就是楚國,楚國是諸侯國中第一個稱王的,楚武王表示第一個要和周天子分庭抗禮,此後楚國的國君前赴後繼,如抓了宋襄公的楚成王,特別是“問鼎中原”的楚莊王,直接把大軍開到周都示威,嚇的周定王趕緊派王孫滿慰問,楚莊王直接問傳國九鼎的大小輕重和下落,大有對周天子取而代之的意思,幸虧王孫滿口才極好,楚國陰謀沒得逞,這是春秋時期的唯一一份,但是自“三家分晉”事件之後,周天子的威望一落千丈,甚至成為傀儡,諸侯們蠢蠢欲動,諸侯們紛紛稱王,和周天子並駕齊驅,韓趙魏,秦,燕,齊六國紛紛效仿楚王,紛紛以王自居,中國進入戰國時代,這七個主要的大國並稱“戰國七雄”,而“三家分晉”事件也成為春秋進入戰國時代的分水嶺!從此以後周王室搖搖欲墜,諸侯們拿他們當空氣,以至於周赧王向諸侯借錢討伐坐大的秦國,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被打的“債臺高築”,後來,秦國直接滅了周朝,設封“東周公”和“西周公”,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了東方六國,持續800多年的周王朝結束!

  • 3 # 破乞

    第一:周代還沒有“皇帝”這個稱謂,到了秦始皇才有皇帝的稱呼,春秋時期最高統治者是周王,下屬的諸侯按公侯伯子男的爵位排列,領地稱為“國”.到了春秋時期周王統治力下降,有實力的諸侯都自稱或是被稱作“公”,周王也無可奈何.

    第二:到了戰國時代,群雄並起,地方諸侯國的實力遠超中央,而周王基本已名存實亡,各個諸侯也先後稱王,儼然與周王平起平坐了。

  • 4 # 金府奇聞

    首先,你得明白,爵位等級分哪幾種。

    《孟子·萬章》雲:“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王、公、侯、伯、子,此乃五等貴爵。

    周時,還無皇帝一說,天子即王。

    周初建,分封諸侯,各地侯伯林立。

    比如我們所耳熟能詳的姜子牙,便被封為——齊侯。

    到了東周末年,周朝國力弱小,各地諸侯四起趁火打劫,最為出名的便是五霸了。

    而我們較為普遍認知的五霸即:齊恆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莊王。

    連當年的姜子牙都只是侯爵,五霸何德何能?

    答案肯定是非也的。

    比如說最先起事的齊恆公(齊,看上面,姜子牙封齊侯,懂了吧。)

    齊,只是侯國,國君也只能是侯爵。

    可為什麼他能稱齊恆公?

    首先,這個恆公一稱並非他的爵位,而是諡號。

    其次,齊恆公雖有稱霸之意,但周天子依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也在,諸侯也在虎視眈眈,他需要一個“名正言順”的真正理由,或者說能力。

    而周天子勢弱,齊國在當時又是諸侯最強,天子與齊國一拍即合,互相借勢,周天子將自己女兒嫁給齊恆公,並特意提升齊一個爵位,所以齊恆公才從齊侯變成齊公。

    總結來說,齊是後來從侯爵升的公爵,所以齊恆公方可稱公。

    除了齊,還有一個更特殊的,那就是楚。

    楚,在它強盛的時候,就向天子請求晉升爵位,(別看楚怎樣怎樣的,楚只是子爵而已)。

    可天子不同意啊,人家雖然勢弱,可好歹也是天子,你以為你是齊呢……

    所以矛盾便爆發了。

    楚,直接自立。

    我都這麼強了,你還不給我晉升,還讓我當這個小小的子爵,我還要不要面子。

    既然你這個天子不給我們晉升,那我們自個兒給自個兒晉升!

    而且,這一晉升,就把逼格提到最高,什麼公侯伯子,老子要當王!完全不給天子面子!

    所以才有了後來的楚莊王。

    而其餘三國,宋是最牛皮的,因為人家本身就是公爵。

    秦呢,是伯爵。

    晉呢,是侯爵。

    這兩國沒有得到齊那樣的提升,也沒有像楚那樣大逆不道直接稱王。

    但既然後面同為春秋五霸,那實力肯定差不了多少,人家心裡又怎麼會甘心為人後。

    而剛好,太子允許各級諸侯在國內稱公,允許諸侯臣子在安葬其君時稱公,這種公,是尊稱,並非爵位。

    所以說,秦晉,甚至齊,所謂的公,其實只是尊稱,諡號!

    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爵公!

    而到了戰國時代,那意義又都大不一樣了,那時稱王是徹底反了。

    無論五霸也好,七雄也罷,他們之間都有一個大概相似的成立過程(一些特殊的除外)。

    最先,諸侯都是自個兒喊自個兒的爵位、名號。比如什麼什麼侯,什麼什麼伯。

    到了春秋,諸侯雖有稱霸、爭霸之意,但到底天子依在,“尊王攘夷”等一紙壓力還在,大家都不敢太無法無天,卻也喊起了什麼公什麼公的。

    春秋已去,周王氏徹底退出歷史舞臺,諸侯之間也徹底角逐出了活下來的大佬。

    此時不稱王,更待何時!

    ——

    稱公,是尊稱,亦是心裡對天子的那最後一分敬意。

    稱王,是對自己領地國家實力強大的肯定,是徹底脫離周王氏的標誌!

    ——

    道德三皇五帝,

    功名夏侯商周。

    七雄五霸鬧春秋,

    頃刻興亡過手。

    青史幾行名姓,

    北邙無數荒丘。

    前人播種後人收,

    說甚龍爭虎鬥!

  • 5 # 史學筆記

    春秋稱公,戰國稱王,其核心是因為戰國時代各國撕破了 尊王 的偽裝,對稱霸天下的企圖都不加偽裝。

    春秋時期稱的公,其實是本華人對君主的尊稱,與爵位無關。

    比如秦穆公和晉文公。穆公,文公分別是秦,晉華人對他的尊稱。在國外,是稱呼他們的爵位的,中學教材裡的《燭之武退秦師》開篇第一句“晉侯,秦伯圍鄭…”。這裡就是用爵位 晉侯 秦伯 來稱呼。

    也有國家如楚國,是春秋時候就稱王的,但楚國在春秋時期被視為蠻夷,這個王是楚國的自嗨,中原國家不認同。

    戰國時期稱的王,是各個國家自立為王,再得到其它國家的承認。其開始的標誌是齊魏兩國“徐州相王”,再之後就是張儀主持的秦、魏、韓的“龍門相王”,最後是魏、趙、中山、燕、韓的“五國相王”。透過這幾次的“相王”事件,周天子的權威徹底喪失。

  • 6 # 十萬大山的歷史

    春秋和戰國都是周朝的,那時候還沒有皇帝的概念。秦始皇是第一個皇帝。周朝的老大叫周X王,例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王可以封的最高爵位就是公,因此春秋時期大家都是公。戰國時期的諸侯都不敬周王了,因此紛紛自封為王。

  • 7 # 隱龍說史

    春秋的國君並不都是叫“公”的,也有稱“侯”的,比如魯侯,以及聯合犬戎攻打周幽王的申侯。周代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不同邦國的國君根據自己所屬的不同爵位,稱呼也不相同,比如吳國就是“子”爵,宋國是“公”爵,鄭國是“伯”爵,許國是“男”爵,齊國是“侯”爵,只有周天子才能稱“王”,也是當時最高權威的稱號,從華夏諸國的角度,“楚王”是個僭稱,也就只有楚國自己在用,在華夏諸國範圍內,一旦敢用就立即遭到周天子的大軍討伐。

    戰國時期,周天子早已威嚴掃地,各個強國都想著透過稱王,以提高自己在國內與國際的權威號召力,這才有“五國相王”的事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繪畫不打草稿直接下筆,這種能力是可以透過練習擁有的,還是僅僅是天才才能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