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純熙

    百善孝為先,是古人傳下來的。按道理說,“孝”與“善”是有區別的,“孝”具有明顯針對性,物件多指父母、直系長輩。而“善”的物件則廣泛而無固定性。而且,“孝”具有特定的社會倫理性,在很大程度上被視為天經地義、理所應當;而“善”則不具備這些特性,視人而定,也不太受社會倫理監督。所以,能從“善”者,是要付出超於常人的發自內心的善意,給別人帶來幫助。只所以說“百善孝為先”,把兩個不相干的串一起,是用對比性來強調: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親生父母都不孝順,還能相信他能對別人很好嗎?

  • 2 # 智囊劉伯溫

    百善孝為先,孝乃百行源。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基因,從古至今,孝是永不落幕的主題。

    《說文解字》釋“孝”曰:“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即是:“孝”先寫“”字頭,指老人;“從子”是指老人膝下有“子”才為“孝”;“子承老也”表示子女要承奉父老。

    《論語·學而》篇中說“弟子入則孝”,《孝經》亦有言“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

    對於我們來說,從理論上了解孝道並不難,難的是親身踐行。古時候將“父母在,不遠遊”視之為孝,常在父母身側,就是最大的盡孝。如今,我們總是在外奔波忙碌,受時間地域所限,不能陪在父母身邊,盡孝也顯得那麼匆忙。

    如今,對於許多人來說,物質上的孝越來越容易,精神上的孝卻任重道遠。子夏問孝,孔子說“色難”,在父母面前,始終保持和顏悅色很難,尤其是已經成熟的我們面對日益衰老的父母時。春節是我們與父母難得的團聚之日,我們可能會聽到父母的抱怨嘮叨和殷殷囑咐……其實,有父母抱怨的日子,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父母傾盡一切陪我們長大,我們也要守護父母變老。“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盡孝需趁早,且行且珍惜。這個春節,為父母泡一杯“盡孝茶”,給父母一個溫暖的擁抱,與父母說幾句貼心話,這都是對父母最大的孝,最大的回報!

  • 3 # 時間都去哪兒了哎喲喂

    “百善孝為先”出自清代著作《圍爐夜話》。從古至今,也出現過許許多多令人稱頌的孝子,如遠古的舜帝、春秋的仲由、郯子、宋代的朱壽昌、黃庭堅、現代的王一民、戴永勝等,他們的孝,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為人們所讚揚!

    百善孝為先,即所有的善事好事裡面,盡孝是頭等大事。為什麼這麼說?一方面,養育之恩,高於一切。不管父母生養我們出於什麼目的,養兒防老也好,傳宗接代也好,意外懷孕也罷,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不論你現在有多大權有多大勢,要是沒有父母的生養,地球上沒有你這個人,你現在的一切從何談起?所以說,養育之恩,高於一切。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得到別人特別大的幫助後,感念起人家大恩大德的時候,常常會用到一個詞:恩同再造。這個人對我的大恩大德,就如同又生了我一回,這麼的重要。這裡也可以看出,養育之恩,高於一切。

    《朱子家訓》裡面講: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那麼這重於泰山,高於一切的養育之恩,我們該不該去報,該如何去報?我想只有盡孝,好好去孝敬父母。換句話講,如果你對生你養你的父母都不孝,那麼你這個人是什麼樣的品質,大家一目瞭然,你對別人更不會好到哪裡去。就算好,那也是表面功夫,表裡不一,虛偽至極!

    說百善孝為先,還有一個原因,盡孝不能等。父母假如一去世,說什麼都晚了。別的事情你推後幾年還可以做,盡孝,父母一走,哪裡還有機會?人能活多大歲數,不是自己說了算的,說離開就離開了,真可謂生死無常,生命有太多的偶然性。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在父母不在了,才後悔沒能早點盡孝而愧疚一生的例子。

    生命來來往往,來日並不方長。不要再把身外的人和事往前排,把身邊的親人往後放。不要擁有時不懂得珍惜,失去後才懊悔自己枉負了愛與時光。

    珍惜眼前人,把握好每一天,給爹孃、給親人一份幸福與溫暖,給自己一份坦然與心安。百善孝為先!只有時光匆匆,沒有來日方長。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要讓沒能盡孝成為我們人生最大的遺憾,時刻謹記:百善孝為先!

  • 4 # 堯小蹲

    西方也強調親情強調報答養育之恩,類似主題的好萊塢大片就一籮筐;即便是把“禮數”放在一切之先、過於強調錶面維繫而導致“核家庭”會變成“孤獨死”的日本社會(此處尤其強調是在東京),親情或養育仍然是最為溫暖的一種概念。

    回到老祖宗說的這句話。所謂百善孝為先,中國社會是一個強調和與孝的社會,忙活了一輩子,不就是希望上有老下有小吃得飽穿得好嘛,給忙碌得背都彎了的父母敲敲肩捶捶背,給老人洗洗腳,都是多麼溫馨的場面。現代社會確實讓人壓力山大,勞累奔波只想睡個囫圇覺;但大家仍然會在過年那會提著大包小包回家,回到暖烘烘的、和氣洋洋的家裡去。雖然沒人強調這是盡孝,但早就融入到實際行為裡去了。

    一個孝的人,必然是一個懂得感恩、懂得回報、懂得予人溫暖的人。從這點說,孝是德的根本之一。

    只是有一點,類似二十四孝這種純粹是統治階級希望拿來“用訓童蒙”而起到洗腦民眾來進行“愚孝”的玩意,還是別聽了。那裡面什麼埋兒救母的……太過極端了。凡事不能走極端,走了極端失了本意沒啥意思。
  • 5 # 真話有水份

    在過去,甚至是幾百年前,這句話有可能是對的,在當下,這句話已經,不與時俱進了,起碼是對絕大部分是不適合的,過去可能只是孝順父母親,這好理解,現在,只是孝順父母親,嗎,老師,醫生,村幹部,街道辦,部分有關部門,你覺得這些不孝順,你能在社會上,有路可走嗎,試試看。

  • 6 # 閻福剛

    這話相當對,但是絕大數的人都做不到。一個人往外付出時?無論是主動和被動時。幾乎都是沒父母什麼事,投入最多的排名如下,子女或情人,交好的同事或朋友,附近來往密切的人,兄弟姐妹,父母還得說是在年節。其實真的悲哀,人?只有到了晚年才知道,既沒掙著大錢,也沒交下情人,還沒孝敬爹媽更沒得到愛情,兒女和你也不親〔和當年自己做的一樣〕,〔老婆和你也有隔閡〕,等想起爸媽對待自己的恩情時,二老早已駕鶴多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見過最愚昧的父母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