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晝錦還鄉

    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說過一句關於創作的經典語錄――歡愉之詞難工,愁苦之言易巧!為什麼會是這樣?

    人在逆境的時候,往往會增加思考,對生活的體悟就會越深,那麼寫出的文章就越有感染力!而人在得意的時候,心情舒適,即便寫出的文字也會顯得空洞!南唐後主李煜,在沒有被俘之前,生活樂無邊,寫出的詞毫無價值!一旦歸為臣虜,寫出千古流傳的詞句,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寂寞梧桐鎖清秋。可以說佳句跌出,妙詞不斷!

    宋代大文豪歐陽修提出“窮而後工”的創作理念與韓愈的理念一脈相承!的確,人在困境時,所迸發出的創作激情以及靈感都是驚人的。宋代的蘇軾,在流放之時,寫出《赤壁賦》、《赤壁懷古》等著名的文賦詞句!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 2 # 吃書青年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提到“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不管是詩歌還是小說,都是透過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所以當人們處於順境的時候,寫出來的詞往往都是志得意滿,而不得志的文人墨客往往對於人情冷暖的感悟更加深刻。所以他們在寫文的時候,更容易透過文字給讀者傳遞強烈的情緒,進而使文章有更強的代入感。

  • 3 # 自由史話

    為什麼越是不得志的文人墨客越能寫出千古絕唱?問得好,孟子有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為什麼鬱郁不得志的人想要洞悉世界的真相,思考平常人不會思考的事情,寫出一般人寫不出來的文章。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正常情況下一個家境優渥的人會耽於享樂,他們一般會深受消費主義的毒害,會被享樂主義四個大字給貫穿一生。大家都瞭解的王思聰,你們真的瞭解他嗎?他大學有人知道是念的英國倫敦大學,專業是哲學專業嘛,看似這樣的一個聰明智慧的人,為什麼不會像尼采、康德一樣寫出來傳世之作呢?

    因為他們家庭富有,家裡面就從小給的家教是希望他們以後升官發財,幸福快樂的度過一生,他們不瞭解這個世界是怎麼樣的,但是按照父輩給的定義他們可以很好的過完這一生。人類的本能有四樣,第一就是生存,他們一輩子生活的很好,自然會將這種狀態給延續下去。

    但是那些不得志的人,他們生存的不好,這種不好或許是沒有吃喝,或許是受到來自世界的責難,他們就會進行思考了,思考為什麼世界會是這個樣子的?為什麼有的人一生下來就要延續上一代人的悲劇,一輩子受苦受難於生老病死當中,為什麼自己不能像那些達官貴人一樣受到重用,難道僅僅是因為自己是平民百姓出身嗎?或許這一切是有答案的,他們就會想就把這些思想給傳承下來警告世人。

    (曹雪芹先生的家族在被雍正抄家之後家道中落,之後寫出來千古文學之大成,四大名著之首的紅樓夢)

    很多文人自己雖然生活過得很不好,但是在思想上是另外一個維度。越是痛苦的人越能寫出來傳承千古的萬古絕唱。因為他們永遠站在大多數人的身邊,他們的文章即使華麗感不如學院派但是其思想性永遠屬於全體痛苦的,飽受折磨的人類所共有的。他們的一支筆桿子就像利劍一樣刺穿敵人的心臟。

    (魯迅先生在少年時家境落魄,最後終於瞭解到封建社會的黑暗,平民百姓受到壓迫,之後終於寫出來一系列直指黑暗社會吃人的文學利劍。)

    周國平說的好---因為痛苦,所以思考。

    一個人最終的痛苦也是全人類都可能會受到的痛苦,只有將這一份痛苦的思想用文筆記錄下來留給後人,才是一個文人最終的宿命!

  • 4 # 中遠兩灣

    能寫出千古絕唱的文人墨客,大多不是當官的料,比如李白、杜甫、蘇東坡等。這些大文人滿腹經綸,才華橫溢,心比天高,一般的小官職還看不上眼,小事又不願做。在官場外看這不習慣,看那不稱心,整天說些不著調的牢騷怪話,總之現實離他的理想十萬八千里。世界就這麼有趣,越是不得志的文人墨客,越是牢騷怪話多。時間久了,下筆往往佳句迭出,妙語驚人,李白、杜甫、蘇東坡就是這樣的人。

  • 5 # 紅塵彌勒

    這個很好理解,並沒有那麼難解釋。

    其實這是一種久遠存在的文化現象,並不是題主的新發現,只不過是藉助題主的嘴說出來而已。

    縱觀史上浩如煙海的經史子集傲岸墳典,大抵都是古聖先賢們的發奮憂患之作。除了個人的千古才氣,生活的坎坷與挫折、苦難與折磨才是文學的恩師和饋贈。

    毋庸置疑,史上具有相當才氣的文化人士數不勝數,多如牛毛。問題是,不是每一個文學人才都寫出了千古名篇流芳百世,大多都歸於了平庸沉寂,只有少數的那麼幾個人遇到了苦難與現實的磨礪與滋補,藉助感悟的力量創作出了經天緯地的警世諍言、處事格言和永世尊嚴。

    這個問題總結得最到位的,應該是自謙為太史公牛馬走的史聖司馬遷。司馬公說: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這就說明,史上那些浩瀚典籍,都是在聖賢們鬱郁不得志的狀態下寫就的,有的甚至被殘忍的割去雄殖,蝸居蠶室,就像司馬遷本人。

    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謂文化大家們,其實並不是不想寫,而是多被事務纏身,不是被徵召議事就是在被徵召議事的路上,家國諸事尚且忙得不可開交,哪裡還有時間再去進行一心一意的文字創作?

    再者說,那些身被榮華的大人先生們,也沒經歷過那些痛心疾首萬劫不復的事體,哪裡來的椎心泣血般徹底感悟?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苦難造就了文華,也讓千古大家恢宏駕臨。我們今天有幸看到那些往聖的濟世絕學,其實本身就是一種莫大的幸運與造化。生於斯地,能感受到來自先賢們的煌煌鉅著,我們何其有幸,又何其厚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吒票房大賣,是否會出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