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輕飄飄的

    首先,古人是很少在炎夏活動的,農耕經濟下,人們的大部分勞作時間,也是春秋居多。“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可見在古代需要大量室外工作的農民,也是春秋季節的時常更多。

    其次,古代也有空調房。先秦叫“窟室”,漢代有“清涼殿”,唐代有“含涼殿”,它位於太液池南部,內外設定了機械傳動的製冷裝置,明清有“冰窯”。

    再次,“冷飲”其實在古代就早已有之。最早冰製冷飲起源於中國,那時帝王們為了消暑,讓奴隸們在冬天把冰取來,貯存在地窖裡,到了夏天再拿出來享用。大約到了唐朝末期,人們在生產火藥時開採出大量硝石,發現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可使水降溫到結冰,從此人們可以在夏天製冰了。

    最後,在衣著上,古人也是比現代人穿得少而且薄的。

    綜上所述,古人的三伏天根本不需要現代人操心。。。。。

  • 2 # 太史員外郎

    夏天到了,氣溫高了。現代人有空調、冰箱,過去沒有這些製冷裝置,古代華人是怎麼過夏天的?夏天與冬天一樣,頗不適宜的氣候條件降低了人類生活的質量。為此,古代華人想出來了不少過夏天的辦法,甚至還有發明創造。請看下圖:宋 佚名《槐蔭消夏圖》。

    圖片描繪了當時文人閒適的日常生活,在盛夏的綠槐濃陰下,一高士坦胸赤足而臥,閉目養神,怡然自得。古人過三伏天更親近自然,更有情調,他們能把夏天過得有滋有味。

    除此之外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還是靠扇子納涼,扇子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買用絹帛製成的扇子,搖起來也輕鬆,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寫詩作畫,還真有些情趣。如果是達官貴人,在酷暑則可以享受“人工風扇”帶來的愜意。“人工風扇”即在一個軸上裝上扇葉,軸心上拴有繩索,僕人手搖軸心上的繩索,扇葉被帶動旋轉則可生成涼風。

  • 3 # 史海快遞哥

    1.衣 真絲面料

    古人夏天的衣服都是絲、麻葛之類的透氣材質做成的,比現在的衣服涼快多了。

    2.食據文獻資料的記載,周朝就開始夏天用冰來消暑了,當時冰的價錢比黃金還要貴,到了宋朝夏天的冷飲和冷食就隨處可見了。還有一些我們不常見的冷飲 漉梨漿、姜蜜水、椰子酒等。

    3. 住古代基本人手一把扇子,熱了就搖一搖。另外還有冰枕的先祖瓷枕,聰明的古人在瓷枕外另鍍了一層釉,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大大加深了瓷枕本身的冰涼程度。所以在炎炎夏日也不失是一種降溫的好方法。

    4.行

    據文獻資料記載,至少在秦朝時,“三伏”已遭特別對待。古人認為酷暑是厲鬼作怪,人們需在邑中殺狗祭祀並將其分食,方能過關。“三伏”亦因此得名,所謂“厲鬼行,故晝日閉,不干他事”,靜而不動,故曰“伏”。

    這位同仁,我解答完了,如果有不同的意見可以和我探討。

  • 4 # 臆說古史

    全網最熱就是它了,這就是當下網友哭天喊地、天天吐槽“最受不了的天氣”無疑了。“日輪當午凝不去,萬國如在洪爐中。”這是王轂在其《苦熱行》當中對三伏天的貼切描述,僅有此看來,古代三伏天的確是炎熱難當啊!三伏天不是顧名思義的“一天”,而是夏季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階段,分佈於“夏滿芒夏暑相連”當中,是全年當中氣溫最高、氣候最為炎熱之階段。

    以古代紀年方法來算,“三伏”當中的初伏,也就是頭伏一般為10天;中伏一般為10~20天;末伏為10天,原來如此算下來,三伏天可以算是三分之一的夏天了,一般居於“陽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每一年的三伏天所處時段還都不盡相同,比如2019年的三伏天就是自7月12日~8月20日,而2018年便為7月17日~8月25日。

    如今地球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下,原本就熱的“三伏天”更才是讓人們“苦不堪言”,好在如今科技發達,我們還有電風扇和空調能夠很好避暑、避熱,那麼古代人的三伏天究竟又是以如何方式來避暑呢?古代可以沒有通電啊,在沒有風扇和空調等避暑工具的輔助之下,恐怕今人的確太難想象古人如何避暑的了吧?

    其一:揮扇取風,搖扇納涼

    恐怕“手執蒲扇”是古人取風納涼最為普遍、廣泛的方式了吧!中國在使用扇子的記錄上,可以說是世界最早和使用最廣的國家了,但是使用扇子的具體最早時間已無從考證,我們姑且可以認為早在原始時代,人類便開始了“搖葉取涼以避暑”。但是在孔夫子整理編著後的《春秋》當中便有了“以龍致雨,以扇逐暑”的記載。

    扇子自魏晉南北朝是最為盛行,到了唐宋兩代便達高潮,當時民間人士多用竹扇、蒲扇、葵扇、藤扇、木扇等扇子,用途也較為單一,那便只是為了取風納涼;貴族士紳人士多用紙扇、羽扇、絹扇、骨扇、檀香扇等扇子,用途也由原始的取風納涼轉變為了文人雅士和大家閨秀較為文藝的配飾。

    其二:“風屋專用”“冰屋製冷”

    這種方法那便顯得較為狹隘了,而且適用物件大幅縮小,只有皇親國戚和官府中人才可以奢侈適用,一般老百姓則無福享受。避暑山莊想必是大家最為了解的避暑聖地了,但是此聖地恐怕連王公大臣都無福享受,那是人家帝王的專用聖地,號稱“別駕皇宮”。

    在三伏天的需求之下,“涼屋”這種乘涼避暑的工具便順勢而生了,“涼屋”之中涼的原理也是經過特殊加工而製造的,比如將房屋建於近水之地後前後或者左右採取通風原理、亦或是透過“冷水迴圈”原理,利用木製機器將冷風傳送至房屋之中,但是“涼屋”只能是適用於少數人群,在人數較為多的情況下,功能便會大打折扣。

    其三:節衣束帶,袒胸露臂

    唐代與時俱進的“袒胸裝”和“露臂裝”想必大家也略知一二吧,大唐可是代表了中國封建時期最為開放的朝代啊。雖然說這種透過“暴露面板”而獲得涼爽的方式是最為簡單且直接的,但是這種方式極其不順應儒家思想。在古代“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和“存天理,滅人慾”的儒家理念的束縛下,這種“袒胸露臂”的穿衣方式顯然不免受到排擠,但是唐朝的確是個“優秀”的朝代,從始至終,這種方式都要沿用,不過只是針對女性,男性排除在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打LOL瘋狂單殺你的對線並亮牌子,最終卻因為隊友的不給力而輸了,請問有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