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據多家港臺媒體10月30日訊息,一代武俠小說泰斗查良鏞(筆名金庸)病逝,享年94歲。
6
回覆列表
  • 1 # 安靜亦是孤獨

    有,不是誰的武俠都可以改編有上百部電視劇的,金庸先生的小說我敢說80後,90後就算沒看過小說,也看過電視劇。多少人的童年窩在被窩裡看金庸的小說,多少人長大後又重新看了,所以這是青春,是童年,是懷念,更是一個時代。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老先生走好。

  • 2 # 橘也君

    可以這麼說吧。

    有武俠三大家的說法,金庸,古龍,梁羽生。

    還有武俠五大家的說法,金庸,古龍,梁羽生,黃易,溫瑞安。

    古龍85年仙逝,小李飛刀,陸小鳳,蕭十一郎,楚留香……

    梁羽生09年仙逝,代表作《白髮魔女傳》《七劍下天山》……

    黃易17年仙逝,代表作《大唐雙龍傳》,《尋秦記》,《覆雨翻雲》……

    金庸也於昨日去世。

    以上幾位,我們在電視裡還能見到他們的作品閃現,雖然質量一部不如一部。

    他的作品不太受現代影視公司青睞,之前也沒有質量過硬的影視劇讓導演們翻拍……

    IP受眾肯定有,但是估測困難,換言之,風險也就大。希望這種情況能有所改善……

    老一代武俠大師都已作古,他現在也是一面很有象徵意義的旗幟。

    其實,金庸去世不是一個時代的逝去,那個時代早就逝去了,也許,可以從武俠劇的落寞算起哈(武俠載體的落寞),10年前後?

    也許,一切都有輪迴,說不定在未來某個時間段,他們作品的影視劇能重回巔峰。

    而新一代的武俠大家也能攢夠神格,比如鳳歌,小椴,時未寒,王晴川等,真是非常期待。

    不過,講些喪氣話,怕是很難,畢竟武俠也是帶著很深的時代烙記的,想重現輝煌,希望渺茫。

    還是那句,金庸老爺子一路走好!

  • 3 # 鍛彰趣義

    從1984年開始,理論界對武俠小說是這個態度,到金庸、梁羽生、古龍等人的作品逐漸成為市場的寵兒,理論界還在羅織批判材料,文化精英讀武俠是件唯恐別人知道的事,王朔等人的動機且不去論,至少在嚴家炎、陳墨、羅立群堅持對金庸和新武俠小說浪潮進行客觀評價,到金庸的擁躉們藉助網路自發組織,探討金庸小說的內涵和意義,再到孔慶東等藉助電視平臺鼓吹金學之前,金庸小說的形象一直不是絕對正面。

    這就意味著,看金庸小說是有“原罪的”。學生看會被扎著辮子的女班長打小報告,工人看可能會被班組長批評為不務正業,一個正常的文藝青年看,可能會被同伴們譏諷為格調不高。

    六神磊磊就寫過這類經歷,他的同學還有被沒收了書的,如今也做了老師。還有多少人是在租書店完成對金庸的閱讀的,一次租幾回,一天看完,再去租新的,還有多少人是借來躲在被窩裡打手電看完的。這些經歷都說明一個共同的問題,曾經,讀金庸、讀武俠,並不是一件正大光明的事情,多少有點藏著掖著,因為在理論界、報刊上、家長老師的腦子裡,對金庸和他小說的看法不是完全正面,甚至可以說是大部分負面的。

    這種情況是網路時代才得到扭轉的,若沒有大臉撐在小胸上、王憐花、六神磊磊等一眾傳播者,金庸在大陸的聲譽不會像現在這樣高,若沒有遊戲、影視等衍生品的加持,大眾對金庸的認識不會像今天這樣正面。從小眾閱讀到大眾流行,從紙面到影視,從理論界的正名到擁躉們的自發使用者,需要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也不過是最多十來年前才宣告完成。

    而現在的情況,是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文化生產的不斷細分,我們很難再期望出現一個在兩岸三地乃至東南亞的幾乎所有華人中都有影響力的武俠大師的出現,我們甚至不能再期望有人能承其衣缽,因為現在的孩子們沒有那段文化貧乏的記憶,他們不知道打著手電躲在被窩裡偷偷看租書店裡幾乎成了廢紙的武俠小說是什麼感覺,他們的愛好更加多元,閱讀更加細分,眼下的都讀不完,很少有人會想到讀哪怕十年前的小說,更何況是封筆半個世紀的金庸的武俠。

    這不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又是什麼呢?

  • 4 # kmhfyk

    從金庸昨天駕鶴西去就想寫一點東西紀念,無奈大俠的作品太過龐大,從春秋直至清初,歷史人物雜燴其中,場面波瀾壯闊,寫淨人生種種悲歡離合,每一個讀者都能從中的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每一個讀者都有自己的江湖夢。我只是想把我閱讀的歷程寫出來與諸君共享,已惦念大俠在天英靈。

    最早接觸金庸作品是初二,時間是1987年。那年在家中舊閣樓上無意找到一套《碧血劍》,是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全繁體字,豎排從右之左,從上到下。在此之前從未接觸過金庸作品,一讀之下不忍離手,從沒有想到江湖的世界是如此神奇,主人公袁承志的命運這樣跌宕起伏,期間因為有許多繁體字不認識未不影響閱讀就對照新華字典進行查詢,通本讀完自己的繁體字也就基本無障礙了。好的小說一旦上癮沒有閱讀就心神不寧,還好翻箱倒櫃又找到一套《笑傲江湖》也是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繁體字版本,印象最深的是書的封面是一副墨竹圖,墨竹畫的森然挺立,竹葉彷彿要噴薄欲出紙張,在配上大俠手書的笑傲江湖四字,更是讓人愛不釋手。兩套作品讀完對於大俠的寫作行文有了清晰的認識,以至於後面讀到一些打著大俠名號寫的作品就真偽立辯。我想每一個讀過大俠作品的讀者都有這種感覺,這種文化積澱和宏大的敘事手法不是仿寫所能模仿的。

    知道了大俠的作品後就不斷進行蒐集,哪個年代大俠的作品在中國大陸還遠未廣泛出版,所以能找到的都是精品,例如後來寶文堂出版的《鹿鼎記》、《天龍八部》但已是簡體字版本,如果還是繁體字版本那就更佳。不管是海峽文藝出版社或是寶文堂出版社的作品裡面的插圖都非常精美,後來自己在工作後收藏了一套三聯出版社的金庸全集裡面的插圖還是原來版本的插圖,使人倍感親切。

    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大俠的作品,因為華人的文化底蘊和血脈是相通的,作品反映中華民族的精神都能得到廣泛的認同,從閱讀大俠的作品到研究,雖然自己只是一個門外漢,但還是找到了相關著作進行研究,包括多個版本金庸傳記和北大嚴教授和孔教授的相關著作,還有學者陳墨的金庸作品研究相關著作加以研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冰櫃家用哪個牌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