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西方列強用強盜行徑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彼時正值日本經濟快速發展,勢力範圍迅速擴張。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戰敗,簽署了《馬關條約》,割讓出臺灣、遼東半島。
這次戰敗讓一向不可一世的清廷意識到了自己不再是天朝上國,各處大臣紛紛上表,為戰果痛心,同時總結失敗經驗,提出整改方案。其中大興教育成為重要的一條,而當時國內的傳統教育顯然已經不足以培養能夠適應新式戰爭和社會的人才,因此培養留學生就成為清政府大力推廣的方案。
同時,從國內學生的角度來說,科舉制度被廢除,出國留學也就成為他們最好的出路。因此,在1896年到1911年間,清末社會掀起了一股留學浪潮。但是,當時清政府對於出國留學相關的政策和管理還沒有足夠的經驗,因此輸送的學生質量參差不齊,歸來展現的結果也大不一樣。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留學生,是從1847年開始的。當時中國政府的第一選擇是美國,但是留美幼童被撤回後,這個國家的留學專案在清廷受到了抵制。同時當時正值美國排華的高峰,因此那一時期向美國輸送的留學生數量非常稀少。
一直到1904年,狀況有了轉折。《百年來中國留美學生調查錄》的資料顯示,1896年到1911年間,除了尚未入學的預備生,和出於特殊階段的比如實習生等,在美國正規大學留學的中國學生共計558人。
而《教育雜誌》的資料顯示,到1911年清朝行將滅亡之際,共有留美學生650人。短時間內,留學人數的急劇增加,其背後的原因主要是美國對中國的留學生政策進行了調整。當時美國政府從自身利益出發,決定用庚款資助中國留學生,從而吸引更多的人才。
恰逢當時中國科舉制度廢除,留學成為當時學生的最好出路,而且留美學生的地位要高於留日學生。儘管之前很多學生為學費擔憂,所以退而求其次選擇其他國家,但是在庚款助學的吸引下,一些學生打消了顧慮,加入到留美的行列,因此才會有了留美人數的迅速增加。
在1900年之前,清廷認可的留歐國家還比較單一,大多為英、法、德三國。1900年之後,留歐國家體現多樣化,新增的有比利時、俄國等。根據清末的一項報告統計,1908年到1910年,留歐的學生大概500人左右,其中選擇法國的有140人,英國124人,德國77人,俄國23人。
清朝末年,西方列強用強盜行徑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彼時正值日本經濟快速發展,勢力範圍迅速擴張。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戰敗,簽署了《馬關條約》,割讓出臺灣、遼東半島。
這次戰敗讓一向不可一世的清廷意識到了自己不再是天朝上國,各處大臣紛紛上表,為戰果痛心,同時總結失敗經驗,提出整改方案。其中大興教育成為重要的一條,而當時國內的傳統教育顯然已經不足以培養能夠適應新式戰爭和社會的人才,因此培養留學生就成為清政府大力推廣的方案。
同時,從國內學生的角度來說,科舉制度被廢除,出國留學也就成為他們最好的出路。因此,在1896年到1911年間,清末社會掀起了一股留學浪潮。但是,當時清政府對於出國留學相關的政策和管理還沒有足夠的經驗,因此輸送的學生質量參差不齊,歸來展現的結果也大不一樣。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留學生,是從1847年開始的。當時中國政府的第一選擇是美國,但是留美幼童被撤回後,這個國家的留學專案在清廷受到了抵制。同時當時正值美國排華的高峰,因此那一時期向美國輸送的留學生數量非常稀少。
一直到1904年,狀況有了轉折。《百年來中國留美學生調查錄》的資料顯示,1896年到1911年間,除了尚未入學的預備生,和出於特殊階段的比如實習生等,在美國正規大學留學的中國學生共計558人。
而《教育雜誌》的資料顯示,到1911年清朝行將滅亡之際,共有留美學生650人。短時間內,留學人數的急劇增加,其背後的原因主要是美國對中國的留學生政策進行了調整。當時美國政府從自身利益出發,決定用庚款資助中國留學生,從而吸引更多的人才。
恰逢當時中國科舉制度廢除,留學成為當時學生的最好出路,而且留美學生的地位要高於留日學生。儘管之前很多學生為學費擔憂,所以退而求其次選擇其他國家,但是在庚款助學的吸引下,一些學生打消了顧慮,加入到留美的行列,因此才會有了留美人數的迅速增加。
在1900年之前,清廷認可的留歐國家還比較單一,大多為英、法、德三國。1900年之後,留歐國家體現多樣化,新增的有比利時、俄國等。根據清末的一項報告統計,1908年到1910年,留歐的學生大概500人左右,其中選擇法國的有140人,英國124人,德國77人,俄國2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