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梅里一了

    謝邀,個人認為,文化,文化就是以文化之,這個化應是潛移默化,而不是教化,教化應屬政治的功能。現代把人的社會功能分為三大類:經濟,政治之外,其餘的都屬文化的範疇。可以說你在社會中生活,無時無刻不受著文化的薰陶,自身的文化因身在其中,常常不覺得這種影響,當你置身於有差異的文化時,這種差異的影響就特別明顯,十幾年前去俄羅斯,到伯力下飛機,機場中除了俄文標識外,沒有其他任何國家的文字標識,外人瞬間就成了文盲,這種自我為中心的沙文主義文化撲面而來。到莫斯科賓館的床很窄小,而紀念二戰烈士的廣場卻很宏偉,這是一種注重精神勝於享樂的文化。到彼得堡傳統建築陽臺下力士的浮雕,展示著祟尚力量的文化。特別是清晨的寒霧中,街邊一排排臃腫的大媽賣著鮮花,許多並不富裕,行色匆匆的人,住足購買,這也許是希望給生活添點亮色的文化。導遊告訴我一個秘密,街上的小車,滿身泥土的多是私家車,洗刷乾淨的多是計程車,這又折射出怎樣的文化特徵呢?因此,文化是靠感受,領悟的,一經說教,就有政治的色彩,政者,正也,教導你這才是正確,生活會不會因此變得乏味呢?

  • 2 # 山會長

    “文化”不可以理解為“以文教化”。

    首先,“文化”的漢語詞典解釋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從詞典的解釋看,文化是“人化”,是人類的一切勞動成果。

    譬如,一塊天然的岩石不具備文化意蘊,但經過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價值觀念和勞動技能,從而進入“文化”範疇。

    “以文教化”,是指以“文”(文人、知識等)教化天下,使天下人都能遵守文明禮儀,成為文明之人。“文化”與“武化”相對立。很明顯,該意思與文化的概念不同。

    其次,“以文教化”一詞最早出現在《易經》中。《易經》賁卦的象辭上講:“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中,人文是指社會人倫,說明治理國家必須把握現實社會中的人倫秩序,使人們的行為合乎文明禮儀,並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從這個意義上說,其含義與文化區別很大。

    第三,文化是名詞,是人類的實踐成果;以文教化,是一個動詞。顯然兩者是有差異的。

    總之,“文化”與 “以文教化”的含義是不同的,特別是在當代。不能一概而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恆大汽車2025年100萬輛,2035年500萬輛可以實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