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老村長6312

    據說是晉文公重耳的一個臣子,叫介子推,幫文公成霸後辭官回鄉侍奉母親,居於深山。文公遍尋不得,即令放火燒山,以為這樣介子推非出來不可,孰料其堅持不出,結果被燒死在山林中。文公痛心疾首,把介子推亡時坐的樹墩子運回雕像,將這一日定為寒食節(清明節),介子推身死之地,名“介休”,延續至今,即山西省介休市。

  • 2 # 中孚鑑

    清明節,又稱為踏青節、祭祖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和中秋節、端午節、春節都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不僅是掃墓祭祀、緬懷祖先的節日,同時也是踏青郊遊的節日,所以清明節是不僅是發揚孝道,而且還是親近自然。故而清明節是融合自然和人文孝道的。

    那清明節日怎麼產生的呢?

    清明節日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有關清明節的傳說有很多,比如著名的介子推和晉文公的故事。

    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他雖然有如此高的地位,但他曾經卻被迫流亡在外。重耳流亡在外的時侯,路過一個非常荒僻的地方,當時並非重耳一個人流亡,他身邊還有一些追隨他的人,其中就是有介子推。

    當他們一行人路過著荒僻的地方時,他們的食物已經吃飯了,那時重耳餓的非常無力,這時介子推看到他的主公重耳受餓心中不忍,於是就把他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塊,然後煮給重耳吃,重耳吃過後,精神得以好轉,當他知道是介子推身上的肉食,重耳非常的感動,也因此流下了眼淚。

    重耳在外流亡了很多年,雖然他歷經磨難,但好在最後還是做了晉國國君的位置,做了晉國國君後的晉文公重耳想到曾經追隨他一起流亡的功臣,於是就對他們進行封賞,然而晉文公封賞了很多人,卻忘記了介子推。

    介子推心裡雖然難過,可他又不願直接和晉文公重耳說,於是他就是帶著他的母親去綿山隱居。當晉文公知道後,非常的後悔,想到介子推曾經割肉,所以晉文公決定重賞介子推。

    介子推去綿山隱居,晉文公就帶著人去尋找介子推。但是因為介子推在綿山之中,想找到他實非易事,於是就有人獻計三面燒山,這樣介子推就會從沒火的地方出來,晉文公於是採納了這個建議。

    但是介子推面對燒山,他還說沒有出來,直到火滅後,才發現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已經在一棵老柳樹下去世了。晉文公見到這樣的結局,非常難過,為了紀念介子推,於是將那一天定為寒食節,後來晉文公又去了那個地方,發現那棵老柳樹又活了過來,於是就將這棵老柳樹為“清明樹”,同時又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當然在傳統的節日中,有些都會在歷史發展演變的過程中,會附會一些作為起源的傳說,而有的傳說、說法則是晚於節日出現的。其實清明節的起源和介子推沒有過多的關係,清明節在周朝之前已經有了。

    而寒食節雖然和介子推有關,卻也非為介之推的,寒食節是上古時期的改火舊習流傳下來的,寒食節主要有寒食禁火、祭奠先人的習俗,是一個較早的節日。

    而清明節則是在發展的過程中融合了寒食節的一些習俗,而到了後來寒食節的地位開始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清明節的地位得以提高。慢慢的寒食節的一些習俗也被清明節所吸收。

    當然清明節除了吸收寒食節,還融合了另外一個節日,就是上巳節。上巳節俗稱三月三,主要風俗有春浴、祓禊、踏青郊遊等,但是到了後來,上巳節則開始式微。同時清明節的地位也超過了寒食節,而寒食節、清明節、上巳節離的近,所以清明節則吸收了寒食節、上巳節的一些習俗。

    清明節是禮敬祖先、發揚孝道、慎終追遠、親近自然的節日,清明節也是氣節和人文民俗相融合的。所以清明節是具有很強的文化內涵。

    清明節不僅有些很強的文化內涵,而且還有很多風俗活動,比如蹴鞠、插柳、盪鞦韆、植樹等。同時作為一個傳統的節日,又有些很強的文化內涵,所以古代很多文人也寫出很多有關清明的詩詞。

    比如唐朝的杜牧,就曾寫過《清明》這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由寫出情景、氣氛,到寫出人物的紛亂心情。再到擺脫這種心情的方法,和所作出的行動回話。

    當然除了詩詞外,還有很多有關的清明的諺語,比如“清明難得晴,穀雨難得陰”、“雨打清明前,窪地好種田”、“清明冷,好年景”、“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等等。

  • 3 # 心齋網易經明師

    “清明”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大多在每年公曆的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在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氣候已經逐漸十回暖,空氣清新,楊柳返青,大地顯得格外明潔清淨,所以就此時的這個節氣稱之為“清明”。

    而“清明”由節氣發展成為中國民間的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最早則是跟“寒食節”有關。相傳春秋時,晉國大臣介子推追隨晉公子重耳在國外逃亡了十九年。有一天重耳被困魏國時飢餓難熬,忠心耿耿的介子推偷偷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給重耳吃了。

    後來重耳回國並當上了晉文公,重賞隨他逃亡的眾位大臣,惟獨把介子推給忘了。介子推不但不居功爭功,反而揹著老母親隱居到山西介休縣東南的綿山裡去了。可老百姓知道了這件事後對此極為不滿,就編了一首歌謠替介子推鳴不平。當晉文公聽到歌謠後深感內疚,立即派人去介子推家去找他,但沒找著。後來聽說他去綿山,又派人到綿山去找,又沒找著。

    晉文公了解介子推是個孝子,本想放把火把綿山一燒,他一定會揹著母親出山來。誰知介子推和他母親寧死也不出山,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當晉文公派人進山去查詢時,見到介子推母子二人抱著一棵枯柳活活被燒死了。晉文公得知真相後,追悔莫及,為了表示對介子推的愧疚、欽佩和紀念,派人在綿山上修了座廟宇,並把綿山改名為介山。到了第二年這一天,晉文公通令全國禁火,並吃冷食,以悼念介子推。從此寒食節便流傳下來。

    由於寒食節在清明的前一天,本為紀念晉國忠臣介子推,故此清明這一天最重要的一項活動就是上墳掃墓祭祖,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除了掃墓之外,清明踏青也是“清明節”的一項活動。人們成群結隊地來到郊外,放風箏、盪鞦韆、效遊,盡情地領略大自然明媚的春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楠為何不用可蘭和阿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