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滄海拾遺錄
-
2 # 書華36
崇禎後期,崇禎在軍事上犯了戰略性的錯誤,將精銳力量放在了山海關一線,主要防止後金這個外患。崇禎始終認為李自成、張獻忠等是流寇,成不了大事。剿來剿去,幾次讓李自成、張獻忠等死灰復燃。
到了崇禎末年,李自成乘北京、直隸一帶明軍空虛,直接殺向北京。李自成一路幾乎沒遇到抵抗,一路明軍或逃跑、或投降,勢如破竹。
得到李自成已兵臨城下的訊息,北京城頓時亂著一團。朝庭關於南迀南京南直隸的重大戰略性問題被緊急提上日程,但最終被否決。什麼原因導致崇禎判斷失誤,出此昏招呢?
一、歷史上北京數次被圍,都有驚無險。崇禎君臣認為,明朝的北京多次被蒙古人、關外的後金包圍過,都有驚無險,北京城防堅固。但他們忘了一點,蒙古人、後金打到北京,是異族搶掠,他們呆不長,同時京城內外老百姓同仇敵愾。李自成打北京,是漢人,北京守軍空虛,還有人主動投靠李自成,投降開城門,企圖一官半職。崇禎就這樣在北京被困住了。
二、東林黨人不僅坐而論道,而且反對南遷。到了崇禎帝時代,東林黨人徹底的成了呱呱叫的水鴨子,不僅亂叫喚,還滑溜。他們在北京呼風喚雨,關係盤根錯節,根深蒂固,有巨大的家產和利益。如南迀會怎樣呢,南京有整套的朝庭班子,朝庭到了南京,東林黨就成外人了。南京的官員很多是當年東林黨人看不順眼的人,被貶到南京坐冷板凳的。北京的東林黨人南遷到南京,這批人一定會讓東林黨人很難看。
三、崇禎固執,相信勤王的力量。當時山海關前線很緊張,後金與大明都大軍雲集對峙。雙方都不敢撤兵,害怕撤兵引發對方的進攻。這種重兵對峙完全是崇禎造成的。當時後金也很緊張,大明大軍雲集山海關,後金也害怕崇禎舉全國之力攻擊後金,不得不也集結重兵於前線。這樣山海關前線的兵不能調。而在內地勤王調兵,在時間上來不及,空間上距離遠。人家李自成都進居庸關了,勤王的詔書還在路上。李自成的隊伍爬城牆了,東林黨人還在打嘴仗。崇禎一看不是個事,到煤山歪脖子樹上上了吊。
四、崇禎順利南迀的成功率只有一半。當時大明地界到處是流民,到處是所謂的義軍。崇禎南迀,目標明顯,地動山搖,很可能要遭到義軍的攻擊。第二個問題來自內部,崇禎南迀,很有可能使當年唐朝安史之亂、唐玄宗逃跑時馬嵬坡的事件重演。不僅會要了貴妃的命,還有可能要崇禎的命。崇禎生性多疑,剛愎自用,他對南遷南直隸能不能成功,充滿了懷疑。
崇禎死了社稷,標緻大明正式滅亡。雖然後來有南明,那是明室小宗,外宗的地方割據政權,不作數。
-
3 # 職場中的白蘭地
明朝末年各個勢力的內心小九九:
崇禎帝:我不能走,且不說有成祖“天子守國門”的遺訓,我怎能對不起遼東前線奮戰的將士和中原受苦的百姓?我走了他們怎麼辦?況且南遷不就讓朕成了徽欽二帝?不,決不,朕要再現大明的榮耀,朕要匡扶河山,李自成,賤民也,朕乃真龍天子,豈容刁民放肆?
文官集團:萬不可南遷,我等經營在此多年,倉皇出逃家業何存?況且南京自有一套官僚系統,若果真南遷,我等又如何自處?難道要把苦心經營的一切拱手讓人嗎?皇帝只需派一員猛將,帶我京城官兵奮勇抵抗,即可拒賊於城外,滅賊也可期。
清: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必攻入北京,殺了崇禎為我父汗和死去的八旗弟子報仇!若崇禎果真南遷,以我八旗鐵騎,不出3個月必進逼長江,如此明民心必亂,朝野動盪,我大清徐而圖之,不愁滅不了崇禎。宋為其前車之鑑。
李自成:朝廷腐敗,民不聊生,不殺掉狗皇帝,怎能平民憤?我已命人在其南遷必經之路上等待,若狗皇帝真要逃,我便截而殺之!
回覆列表
謝邀。明朝末年,在接連出昏招逼死名將孫承宗之後,李自成大軍已經逼近北京城,崇禎皇帝雖然有下詔號召各路官軍勤王,也曾與群臣討論南遷之事,但最終選擇困守北京城,試圖固守等待勤王之師來救駕。崇禎皇帝之所以沒有南遷以東山再起,主要是出於以下方面考量:
一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傳統思想在作怪,怕擔負歷史罵名。從史料來看,崇禎皇帝是自卑又自尊心很強的人,他立志要挽回大明頹勢,在位期間很想有所作為但形勢比人強,北方各地烽煙四起,李自成已經逼近北京。在這種情況下,崇禎皇帝手裡無強兵無軍餉,此時如果棄城南逃,他怕無顏死後面對列祖列宗,這等於拱手將帝國北部江山讓給李自成,他怕重演當年宋室南渡故事。北方江山就此易主,崇禎皇帝不願意擔負歷史罵名。這是他難以抉擇是否南下的重要因素。
二是北京的官僚集團出於自身利益阻止崇禎皇帝南下。留在北京的以東林黨為代表的各部大臣不願隨同皇帝南下,多次勸阻。因為一來他們是北京的官員,到了南京,那裡還有另一套完整對應的政府機構,去了之後這些北京的官員就沒了位置和好處。二來北京的官僚集團家業大都在這裡,一旦倉促南下,他們這些官員必定損失慘重。因此,留在北京的大臣們引經據典苦口婆心勸說崇禎皇帝固守北京,許多大臣都做了兩手準備,暗地裡與李自成大軍聯絡,一旦大勢已去就轉而為新朝服務。對他們來說,留守北京更穩妥有利。 事實上,崇禎皇帝有心南遷,但這個問題不能自己提出,最好是有群臣附和,自己再順水推舟,大事可成。但群臣們堅決不給皇帝臺階下,導致南遷擱淺。
三是崇禎皇帝對北京城防形勢有誤判。鑑於農民起義軍對攻城戰績不太好,如李自成在河南攻開啟封時,第一次圍攻半年未果,李自成還是在決開黃河大堤的情況下才拿下開封。北京的城防比開封更加堅固,崇禎皇帝指望堅守北京城,同時等待各地勤王,裡應外合,一舉扭轉戰局。期望重現當年明代宗朱祁鈺時于謙守城擊退也先進犯的輝煌。因此,並未做好充足的備案,按理說他應當在李自成大軍圍城前,將太子朱慈烺安全送至南京以備不測,萬一自己在北京歸天,遠在留都南京的大臣們可以立即擁立太子繼位,大明還有半壁江山在手,這樣即可以聚集南方力量,也可以避免帝位紛爭。
沒成想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起義軍還沒怎麼攻城,勤王之師還沒來得及到達,部分大臣宦官已經開啟城門迎接新主了,崇禎皇帝這下無處可逃,又不願意成為階下囚受辱,就先後逼迫皇后女兒自盡,送兒子潛逃,自己自盡於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