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的社會化是經過社會教化和個體內化實現的,兩者相輔相成。沒有社會的教化,便談不上個體內化;沒有個體的內化,社會教化就不可能。社會教化更多地是從社會環境因素論及社會化,而個體內化較多地是從個體能動作用方面探討社會化。 在社會教化過程中,社會文化往往是作為宏觀社會環境對人發生作用的,它對人的心理和社會性發展的影響主要透過與人有直接聯絡的家庭、學校、同輩群體、大眾傳媒等來實現的,首先我們來看看文化在個人社會化中的功能。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在古代是指文治和教化。在現代一般指在一特定群體或社會的生活中形成的,併為其成員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總和,其中包括價值觀、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風俗習慣、風尚、生活態度及行為準則,以及相應的物質表現形式。文化使人瞭解前人的生活經驗,透過語言和其他交流方式,使他知道如何構成自己的觀念和想法;文化使個人與一些人建立起這樣或那樣的聯絡,又阻礙他與另一些人建立聯絡;文化還向個人傳播價值標準,使他知道如何分辨好壞善惡,知道對人對已應持什麼態度。 在不同社會的文化中,有些內容帶有普遍性,如許多社會都有音樂、舞蹈、遊戲、宗教等,但每一社會的文化又有自己的獨特之處,這些獨特之處對人的社會化、對不同民族成員的共同人格和社會行為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 許多社會學家和文化人類學家都研究過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及相應的育兒方式對人的社會化的影響。美國文化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觀察了新幾內亞三個原始部落社會中人們的行為,發現不同的文化因素的不同影響。例如,住在山地的人,傳統上一向和平相處,男女老少很少差別,因此,該地居民人與人之間很合作,性格溫和,對人親切;住在河岸的土人,由於傳統上好鬥、殘酷,不論男女,性別極為相似,因而當地居民相互攻擊、不使用,佔有個體戶很強;住在湖邊的土人正處於母系社會,男女性別分化很明確,女性支配男性,握有經濟大權,男人在家帶孩子,有自卑感,在陌生人面前顯得靦腆。社會文化對於個人社會化的影響是透過家庭學校同輩群體及大眾傳媒來實現的。 社會教化是社會透過社會化的執行者實施社會化的過程。它與廣義的教育類同。在個體發展的不同階段,社會化的執行者及其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社會化的執行者,包括家庭、學校、社會組織及社會制度、社會文化等等。社會制度、社會文化對於個體的社會化,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但在社會化的初期階段,對個體最直接的相互作用最多的是家庭與學校 同輩群體也稱同齡群體,夥伴群體,在社會學中往往指的是在年齡、背景、地位、志趣、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等方面大體相同的人組成的一種非正式群體。娛樂友伴群、友誼友伴群、學習友伴群以及所謂講"哥們義氣"的"朋友圈子",甚至犯罪小團伙等都屬於典型的同輩群體。 同輩群體是促使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因素,而對青少年來說,這個群體的影響更大。 在人的不同年齡階段,每個人都可能接觸一些同齡群。人從幼兒開始一直到成人,每個階段都要與同伴交往,在人的不同年齡階段,同輩群體的影響作用具有不同的情況。兒童最早接觸的是遊戲群體,在遊戲活動中,透過與遊戲夥伴相處,開始懂得友誼、謙讓、互助、合作和競爭,獲得一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透過扮演遊戲中的各類角色,具體地感受社會生活,觀察和體驗成人的活動和意義。兒童入學之後,社會環境急劇擴大,在他們面前,出現了更多的夥伴,相互之間的關係也比以前更牢固,結伴時間更長久,這樣他們相互影響和模仿的程度也因此而加深。他們樂意與同伴而不願與父母談論自己喜歡的職業、愛好、興趣與理想,希望得到同伴的承認與贊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可能根據共同的勞動,同等的收入水平、職業和社會地位來選擇同輩群體。 對於兒童來說,同輩群體的社會化與他們在家庭和學校中接受的社會化是大不相同的。這種不同主要表現在: (1)同輩群體中的社會化大部分是在未經事先安排的情況下,在無意之中進行的。家庭和學校中的社會化卻主要透過成年人精心規劃、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 (2)在同輩群體中,兒童與同伴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他們之間的相互交往和各種活動是建立在這種平等的基礎之上。在家庭和學校中,兒童與家長和教師之間的關係是不平等的,兒童始終處於被教育者、被指導者、被關照者及服從者的位置。 (3)在同輩群體中,兒童完全根據自己的興趣來安排活動內容。在家庭和學校中,兒童的活動不是出於自己的愛好,而是依據家庭和教師的意志和決定。 (4)在同輩群體中,兒童有自己的亞文化和價值標準。可相互談論在大人們面前不能談論的話題,有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和榜樣。這些亞文化和價值標準,可能與家庭和學校所傳遞的那些正統的、為社會所承認和接受的、符合成年人社會需要的主流文化、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相符,或不相符。 正是由於同輩群體中的亞文化,同伴交往既可以表現為良性的,也也可表現為劣性的。良性交往能促使兒童或青少年積極向上,加速實現社會化。不良交往,則只會相互傳播惡習,甚至結成犯罪團伙,從事違法犯罪活動。
個體的社會化是經過社會教化和個體內化實現的,兩者相輔相成。沒有社會的教化,便談不上個體內化;沒有個體的內化,社會教化就不可能。社會教化更多地是從社會環境因素論及社會化,而個體內化較多地是從個體能動作用方面探討社會化。 在社會教化過程中,社會文化往往是作為宏觀社會環境對人發生作用的,它對人的心理和社會性發展的影響主要透過與人有直接聯絡的家庭、學校、同輩群體、大眾傳媒等來實現的,首先我們來看看文化在個人社會化中的功能。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在古代是指文治和教化。在現代一般指在一特定群體或社會的生活中形成的,併為其成員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總和,其中包括價值觀、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風俗習慣、風尚、生活態度及行為準則,以及相應的物質表現形式。文化使人瞭解前人的生活經驗,透過語言和其他交流方式,使他知道如何構成自己的觀念和想法;文化使個人與一些人建立起這樣或那樣的聯絡,又阻礙他與另一些人建立聯絡;文化還向個人傳播價值標準,使他知道如何分辨好壞善惡,知道對人對已應持什麼態度。 在不同社會的文化中,有些內容帶有普遍性,如許多社會都有音樂、舞蹈、遊戲、宗教等,但每一社會的文化又有自己的獨特之處,這些獨特之處對人的社會化、對不同民族成員的共同人格和社會行為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 許多社會學家和文化人類學家都研究過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及相應的育兒方式對人的社會化的影響。美國文化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觀察了新幾內亞三個原始部落社會中人們的行為,發現不同的文化因素的不同影響。例如,住在山地的人,傳統上一向和平相處,男女老少很少差別,因此,該地居民人與人之間很合作,性格溫和,對人親切;住在河岸的土人,由於傳統上好鬥、殘酷,不論男女,性別極為相似,因而當地居民相互攻擊、不使用,佔有個體戶很強;住在湖邊的土人正處於母系社會,男女性別分化很明確,女性支配男性,握有經濟大權,男人在家帶孩子,有自卑感,在陌生人面前顯得靦腆。社會文化對於個人社會化的影響是透過家庭學校同輩群體及大眾傳媒來實現的。 社會教化是社會透過社會化的執行者實施社會化的過程。它與廣義的教育類同。在個體發展的不同階段,社會化的執行者及其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社會化的執行者,包括家庭、學校、社會組織及社會制度、社會文化等等。社會制度、社會文化對於個體的社會化,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但在社會化的初期階段,對個體最直接的相互作用最多的是家庭與學校 同輩群體也稱同齡群體,夥伴群體,在社會學中往往指的是在年齡、背景、地位、志趣、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等方面大體相同的人組成的一種非正式群體。娛樂友伴群、友誼友伴群、學習友伴群以及所謂講"哥們義氣"的"朋友圈子",甚至犯罪小團伙等都屬於典型的同輩群體。 同輩群體是促使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因素,而對青少年來說,這個群體的影響更大。 在人的不同年齡階段,每個人都可能接觸一些同齡群。人從幼兒開始一直到成人,每個階段都要與同伴交往,在人的不同年齡階段,同輩群體的影響作用具有不同的情況。兒童最早接觸的是遊戲群體,在遊戲活動中,透過與遊戲夥伴相處,開始懂得友誼、謙讓、互助、合作和競爭,獲得一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透過扮演遊戲中的各類角色,具體地感受社會生活,觀察和體驗成人的活動和意義。兒童入學之後,社會環境急劇擴大,在他們面前,出現了更多的夥伴,相互之間的關係也比以前更牢固,結伴時間更長久,這樣他們相互影響和模仿的程度也因此而加深。他們樂意與同伴而不願與父母談論自己喜歡的職業、愛好、興趣與理想,希望得到同伴的承認與贊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可能根據共同的勞動,同等的收入水平、職業和社會地位來選擇同輩群體。 對於兒童來說,同輩群體的社會化與他們在家庭和學校中接受的社會化是大不相同的。這種不同主要表現在: (1)同輩群體中的社會化大部分是在未經事先安排的情況下,在無意之中進行的。家庭和學校中的社會化卻主要透過成年人精心規劃、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 (2)在同輩群體中,兒童與同伴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他們之間的相互交往和各種活動是建立在這種平等的基礎之上。在家庭和學校中,兒童與家長和教師之間的關係是不平等的,兒童始終處於被教育者、被指導者、被關照者及服從者的位置。 (3)在同輩群體中,兒童完全根據自己的興趣來安排活動內容。在家庭和學校中,兒童的活動不是出於自己的愛好,而是依據家庭和教師的意志和決定。 (4)在同輩群體中,兒童有自己的亞文化和價值標準。可相互談論在大人們面前不能談論的話題,有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和榜樣。這些亞文化和價值標準,可能與家庭和學校所傳遞的那些正統的、為社會所承認和接受的、符合成年人社會需要的主流文化、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相符,或不相符。 正是由於同輩群體中的亞文化,同伴交往既可以表現為良性的,也也可表現為劣性的。良性交往能促使兒童或青少年積極向上,加速實現社會化。不良交往,則只會相互傳播惡習,甚至結成犯罪團伙,從事違法犯罪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