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鄧眼看世界
-
2 # 水滸就是這麼好玩
在古代通姦是罪大惡極的。
潘巧雲和裴如海勾搭上之後,還誣陷石秀騷擾他。
楊雄一時和石秀鬧掰。
出軌,挑撥離間。石秀受不了這窩囊氣,和楊雄將小潘分屍。
-
3 # 櫻桃ZX
•••前個問題分享了石秀智殺裴如海的故事,既然裴如海已經被石秀殺死了,石秀為什麼還要攛掇楊雄殺死潘巧雲呢?
一、書中故事情節發展的需要
•••我們知道,《水滸傳》基本上是一部以男人為主題的打打殺殺故事書,女人只是男人的陪襯,男主需要有這麼個女角,潘巧雲就是為突出石秀而準備的,死也是為了證明石秀的清白。貪戀女子不是好漢,除之而後快。潘巧雲只有死了,楊雄、石秀才能無牽無掛地上梁山。
•••書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潘金蓮是為武松而塑造的;金翠蓮是為魯智深準備的;閻婆惜是為宋江而誕生的。
二、站在石秀的角度來看,潘巧雲必須要死
•••石秀在楊雄危難時刻,給楊雄解了圍,二人結拜了兄弟。楊雄待石秀如親骨肉一般,石秀也當楊雄為親哥哥,石秀處處維護楊雄的利益。
•••潘巧雲先夫王押司二週年,請來和尚做些功果與他。楊雄要當班,委託石秀幫著料理。當看到年輕和尚裴如海兩隻賊溜溜的眼睛沾在潘巧雲身上,巧雲也笑嘻嘻地看著和尚,石秀已有三分不滿了。對著和尚自我介紹說,我叫石秀,金陵人士。平生只好管閒事,替人出力,人稱拼命三郎。是個粗鹵漢子,禮數不到,和尚休怪。其實石秀自我介紹時,就是在警告和尚。和尚裴如海也的確對這個叔叔很忌諱,當從巧雲嘴裡得知,石秀不是楊雄的親骨肉,這才放心。誰知這兩人眼拙,為此丟掉了性命,不知這時會怎樣想啊?
•••話說海和尚領著眾僧赴道場,潘巧雲素裝淡裹,拈香禮佛。海和尚越逞精神,念動真言。做完道場,海和尚轉到婦人身邊,看著巧雲嘻嘻地笑,巧雲也掩口嬌笑,兩個眉來眼去,以目傳情。石秀看在眼裡,已有五分不快,推說肚子疼,自去睡在板壁後了。追薦到四更時分,眾人都困了,唯那海和尚越逞精神,高聲看誦。引得那巧雲慾火熾盛,叫丫環請海和尚說話,藉口到報恩寺給娘還舊願,想乘機私會。不想這一切都被板壁後,假睡的石秀張得一清二楚。石秀忍了一肚子鳥氣,很替哥哥楊雄抱不平。
•••巧雲次日去寺中還舊願,那裴如海特准備了有力氣的好酒,灌醉了潘公,支開丫環迎兒,把巧雲勾到手了。兩人並不滿足,約好乘楊雄當班時,兩人色膽包天,要在巧雲房裡私會苟合。
•••世上哪有不透風的牆。一個頭陀五更時的木魚聲,引起石秀的注意。石秀去門縫看時,只見海和尚閃將出後門,和頭陀一起去了。石秀肺都氣炸了,哥哥如此豪傑,卻撞著這個淫婦。賣過早市,石秀找到楊雄,把這件事對楊雄說了。誰知楊雄當日喝醉了酒,在婦人面前說漏了嘴,婦人乘機反告石秀非禮她。楊雄聽信婦人的話,拆了櫃子和肉案,石秀待要和楊雄分辨,怕楊雄出醜。石秀把賬目明明白白地交給潘公,告辭而去。
•••你想想,石秀是個社會底層掙扎的人,人情世故看得比較透徹,又是一個比較敏感的人。他非常在意別人怎麼看他,愛惜自己名譽如同生命。嫂子這樣看輕他,並誣陷他不軌,就他的火爆脾氣,怎麼能忍受得了,所以挑唆楊雄殺死潘巧雲。再者潘巧雲的本性如此,既有一個裴如海,就會有第二個、第三個……不如斬草除根,殺死為快。
三、站在潘巧雲角度看石秀
•••你石秀是個靠賣柴為生的,你只是楊雄的結拜兄弟,又沒有血緣關係。在家裡管你吃、管你住,還吩咐我幫著做些衣服巾幘。我憑什麼要照顧你。俗話說得好,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況且你還愛管閒事,時刻盯著我,壞了我和海和尚的好事,你就是我眼中釘,肉中刺,潑你一盆髒水,讓你無地自容,乖乖地滾出去,方才解我心頭之恨。
•••這潘巧雲如果知道自己的結局如此之慘,就不會為了一時快活,而做出這兩件頭等錯事,出軌海和尚,誣陷石秀。可惜呀,這世上沒有後悔藥啊!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謹慎對待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為了一時的痛快,而做出令自己後悔一生的事。
-
4 # 胡顏章
事先說明潘巧雲是被楊雄親手殺的。石秀為什麼要置潘巧雲死地,從心理學分析:石秀首先有變態的戀愛心理,喜歡偷窺那個美豔性感的潘巧雲,成天在跟前晃悠,刺激著敏感的石秀。
其次石秀是個又很自卑又非常要自尊的人。因為身份卑微,所以對周圍的一切反應十分敏感,越是這樣就越是要拼命用自尊的外表來拖飾。一天石秀從外面回來,發現肉鋪並沒開張,他馬上懷疑是潘巧雲搞的鬼名堂,指不定背後說了自己不少壞話,將他要逼走的意思。於是他二話不說立馬走人,還特交待自己沒有貪汙,要清白更要自尊。
另外石秀吃不著葡萄就說葡萄酸。當潘巧雲給楊雄告狀說石秀調戲她時,石秀反應過激,要殺人了。他先偷偷幹掉頭陀胡道和裴如海,博取了楊雄的再次信任,這是真心,也是兄弟之誼。石秀與楊雄將潘巧雲和丫鬟一併騙到翠屏山,“審訊”潘巧雲,以洗清楊雄對他的冤屈。事先石秀明明跟楊雄只說休妻,沒說殺人。更令人大跌眼鏡的是石秀還扒了潘巧雲的衣服,攛掇楊雄殺了這兩人。
殺潘巧雲也好,殺丫鬟迎兒也好,包括武松血濺鴛鴦樓殺死許多丫鬟僕役,其實只是為了自保。
石秀狠毒之極,要不然,古人怎麼會留下“少不讀水滸”的老話呢?
-
5 # 黑水布衣
施耐庵老爺子可能年輕時受到過潘姓女子的傷害,《水滸傳》中兩位名聲不好的女人都姓潘,除了家喻戶曉的潘金蓮以外,就是病關索楊雄的妻子——潘巧雲。
1、石秀是真好漢
劉歡的《好漢歌》中有一句詞:該出手時就出手!但縱觀整個《水滸傳》,這108位好漢真正實現“該出手時就出手”的並不多,印象中除了魯智深之外,就是石秀了。
石秀與楊雄的第一次碰面就是他為楊雄解圍,一出手把張保一夥全打倒了。試想石秀當時並不認識楊雄,都會替其出頭,何況兩人關係升溫後,石秀是不會坐視楊雄被矇在鼓裡的。
2、石秀是真敏感
石秀家原是金陵建康府(現南京市)的一個屠戶,後來隨叔叔到北地倒賣馬匹,不巧叔父中途病死而生意虧本,於是石秀就流落到薊州,靠打些零工、賣柴為生,出身比較低微,所以石秀為人非常敏感。書中也有這樣的記載:
“石秀是個精細的人,看在肚裡便省得了,自心中忖道:常言:‘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哥哥自出外去當官,不管家事,必然嫂嫂見我做了這些衣裳,一定背後有說話。又見我兩日不回,必有人搬口弄舌,想是疑心,不做買賣。我休等他言語出來,我自先辭了回鄉去休。自古道:‘那得長遠心的人?’石秀已把豬趕在圈裡,卻去房中換了腳手,收拾了包裹行李,細細寫了一本清帳,從後面入來。
可見當時石秀誤以為潘公、楊雄不信任他了,懷疑他貪汙,於是就把賬目整理得清清楚楚,然後向潘公辭行。可見石秀的敏感和自卑。
可以想象,石秀後來被潘巧雲誣陷,怎麼能嚥下這口氣啊,所以他先殺了裴和尚,又要楊雄殺死潘巧雲,這完全是石秀敏感的心理啊。
3、石秀可能的“癖好”
後世研究《水滸傳》的專家們得出了一種不可描述的論調:小說中的很多男性似乎對女性興趣不大,很可能又某種特殊的癖好——龍陽之好。
大家想想,宋江對買回來的閻婆惜沒啥興趣,看看他後來周圍的人:呂方、郭盛、花榮,乃至吳用,都是漂亮的男子;盧俊義也對老婆賈氏無感,卻從小養著美男子燕青;而石秀和楊雄也被猜測有這種傾向。當然,這也是後世人的猜測而已。
不過考慮到中國歷史上這種情況也是屢見不鮮,而明代雖然看似比較禁錮思想,但其實民間還是挺開放的,《水滸傳》隱晦的描寫這種事情,也說得過去。
這就是潘巧雲最後的下場,是不是有點殘忍啊。《水滸傳》對女性確實不太友好,呵呵。
-
6 # 島雲蒸大海
石秀天生就是混黑道的,相當殘暴的一個人。薊州監獄監獄長兼行刑隊長的楊雄在遇到石秀同志後,人生軌跡發生了重大轉折。
石秀常年在底層磨鍊,見識太多人情冷暖,為人處事之老到、情商之高已經遠遠超越了他的年齡,以楊雄的穿著打扮石秀應該能猜出身份的,石秀這次有目的出手,結果大概能想到的,會結識一位地區有頭有臉的人物,意外收穫是沒想到的,被宋江的鐵桿小弟戴總髮掘到了,但是石秀也留了個心眼,沒說死話就要跟著上梁山,畢竟也不是正經營生,腦袋別褲襠的活。
回到楊雄這裡,找到石秀吃了頓燒烤感覺挺對撇,一激動拜了天地,成了兄弟。楊雄順道把石秀的工作解決了,到他老丈人公司上班,話說石秀這人吧從小受人冷眼慣了,變得敏感又自卑,這種性格最可怕了,很多殺人犯都有這種心理,石秀認為被嫌棄了一氣之下就要辭職,結果發現了大哥被戴綠帽子了。
石秀一點沒留面子,直接去找楊雄說了,說的一點也不委婉,沒料到楊雄當天去臨幸巧雲,可能爽大了說漏嘴了,試探性問了一嘴,巧雲一聽石秀這貨在我爹公司上班轉屁股來坑我,立馬又反咬一口說石秀偷拍她,楊雄瞬間沒腦子就信了,把石秀鋪蓋扔了出去,潘巧雲算是給自己在閻王那裡掛號了,這個時候石秀其實已經想到了戴宗及後面的路怎麼走。
這個時候正常人會怎麼做,兄弟情分一刀兩斷,該去哪去哪唄,石秀可咽不下這口氣,他已經起了殺心了,把海和尚宰了扒光了扔到街上,看看這手段多麼狠辣,楊雄估計現在也砸吧出味了,看了這兄弟沒騙我,要不不用整這麼大動靜,找石秀合計說:辦了那娘們! 石秀怎麼回的,大哥你也是司法系統的,怎麼張口閉口殺人呢,況且也不核實一下上去宰了萬一宰錯了怎麼辦,楊雄這個時候心裡是感動的,小弟為我想的真周到啊,怕我衝動殺人,於是把巧雲和迎兒一起弄到山上私設公堂。
後來怎麼發展的,石秀其實早就想弄死潘巧雲,不斷挑唆恐嚇迎兒將細節說了一遍,來回刺激楊雄,終於激的潘巧雲說出了那句:跟你兩年還不如跟師兄兩日快活! 好了,到這可以收工了,後面事交給楊雄吧。
結果了潘巧雲後楊雄還想回家收拾點錢好跑路,這時候看出石秀同志應該不是第一次跑路了,警告楊雄回城就出不來了,這娘們身上有些首飾能頂幾天飯錢,快跑吧,看看這就是天生混黑道的。
-
7 # 珞珈周書生
石秀為什麼要致潘巧雲於死地?這個問題,既有必然原因,也有突發因素。
必然原因。一,古代對女人的三從四德要求非常嚴,對女人通姦這種事絕對不能容忍。所以,水滸傳自始至終想展現正義,就必須安排這樣的結局。二,潘巧雲心毒,惡人先告狀,害楊雄不信任石秀,石秀受到傷害,讀者對潘巧雲這樣的女人恨之入骨。如果不安排她死,讀者的心難平。三,突發因素。是因為石秀殺了她姘夫和尚,她對和尚用心用情太深,以致說出的話刺激了楊雄,導致楊雄過激殺人。
不管怎麼說,水滸傳對這一段的描述很細膩。篇幅也較長。其目的還是為了教育人們,不要向潘巧雲那樣,不守婦道,落得個慘死下場。
-
8 # 進行曲中的詠歎調
這應該是男權社會的思想在作祟,在男權觀念比較中的社會裡,女性是作為男性的財產而存在。
石秀是楊雄的結義兄弟;對於石秀,對潘曉雲的尊重,完全是因為她是楊雄的妻子,自己的嫂子。不是對潘曉雲本人的尊重。說的直白一點,潘曉雲對於石秀而言,只是楊雄的一件物品。
石秀不能接受的是,兄弟的物品怎麼能被別人染指;即便是楊雄不在了,接手潘曉雲的也應該是自己,而不是那個禿驢裴如海。
《水滸傳》中有不少歧視女性的情節,讀者警惕。
-
9 # 櫻花如歌
這是因為石秀被潘巧雲三番五次地羞辱。
本來農村貧困家庭出身的石秀,性格中攜帶著天生的小自卑,剛開始對於潘巧雲這位天生麗質的嫂子是有些好感的,偏偏潘巧雲憑著自己小市民優越身份,看不起石秀也罷,還再三當面凌辱,令石秀怒火從中燒,恨不得將她生吞活剝了。
楊雄性格豁達,聽了石秀砍柴為生的傷心往事,覺得不對頭,要幫他一把,於是讓他與自己的老丈人一起,賣豬肉。在古代,屠夫可是一個熱門的行當,不禁收入不菲,還很有油水。不過,這個行當,倘若沒有一定的權勢,是幹不成的。而楊雄這個老丈人也是二手的。
潘巧雲的前夫不幸去世,楊雄當了接盤俠,看到潘巧雲如花似玉,有沒有嫌棄,兩口子生活的倒是不錯的。石秀第一次走進楊家的時候,恭恭敬敬地向貌美如花的嫂嫂問好,可是潘巧雲卻始終不給他好臉色。石秀倒也忍了,畢竟,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但是他內心卻是傷害的。
然而,等到了的卻是潘巧雲與斐如海暗中勾搭的破事兒。
這潘巧雲在深閨的時候,就有一個青梅竹馬的好玩伴,可惜這斐如海出身比石秀還苦,窮的叮噹響,哪裡敢娶潘巧雲呢。因此,潘巧雲出嫁的時候,他便傷心欲絕,遁入空門,成為了一名小和尚。估計是化悲痛為力量的緣故,竟然年紀輕輕成了一名法師。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女人忘不了她的第一個男人,想必斐如海就是她的初戀情人。因此,再次與他重逢的時候,潘巧雲格外的興奮,本來可以順水推舟在家裡發生一些愉快的事情,可惜被石秀給撞破了。如果潘巧雲收斂一些,倒也沒事兒,可是竟然在斐如海面前貶低石秀,將他當一個外人看。
可惜,潘金蓮不知道是慾火焚身,還是想驅趕石秀,竟然汙衊他,說他非禮了自己,還遭到了楊雄的憎恨,朋友妻,不可欺,這兄弟不要也罷。這令石秀十分的火爆,也頓生殺意。士可殺,不可辱。說自己窮也罷,但是不能侮辱自己的人格啊。於是,石秀再也忍無可忍,暗中伺機報仇,先是殺了斐如海。
至於,潘巧雲,也落了個千刀萬剮的結局。這也說明,做人不要太過分啊。
回覆列表
潘巧雲是被楊雄殺的,但人們卻習慣說石秀殺嫂,因為潘巧雲的死是石秀一力促成的。石秀為什麼要置潘巧雲與死地?僅僅因為潘巧雲說了一次他的壞話,誣陷了他嗎?原因也不是這麼簡單。
還得從頭說起,楊雄帶石秀到家裡時曾吩咐家人‘準備衣服巾幘’,這‘家人’是指誰呢?除了潘巧雲還能是誰?但潘巧雲好象沒有聽楊雄的話為石秀準備新衣,反倒是過了兩個多月之後石秀自己為自己更換了新衣,這就意味著從一開始潘巧雲就不歡迎石秀的到來,她不喜歡這個外來的叔叔,所以才會怠慢他。潘巧雲怠慢石秀,石秀能不心領神會嗎?
還有其他問題。按石秀的說法,潘巧雲也常對他說些‘瘋話’。這‘瘋話’到底是什麼話,是勾引的話嗎?她既然不喜歡他不歡迎他幹嗎還勾引他?其實瘋話也有各種不同性質的,比方說,潘金蓮也對武松說過瘋話,但這瘋話裡是有真情的,她是真的喜歡武松。而武松也曾對孫二孃說過瘋話,但那只是戲弄的性質,沒有感情在裡面。日常生活裡,有太熟悉太隨意的叔嫂之間開個葷玩笑也是常有的事,這是玩笑性質的瘋話。潘巧雲到底對石秀說了些什麼瘋話?
首先可以排除玩笑性質的瘋話,因為她們的熟悉程度不夠。其次也可以排除掉真感情,因為潘巧雲不可能喜歡石秀。只要把潘金蓮對武松的態度和潘巧雲對石秀的態度做個對比就會明白。潘金蓮對武松是何等關心何等在意,而潘巧雲對石秀是明顯的怠慢。所以潘巧雲對石秀說的瘋話,只能是戲弄性質的,她拿他耍弄,她不敬重他,她看不起他。
武松戲弄孫二孃時,孫二孃立刻就起了殺心,‘這賊配軍卻不是作死,竟來戲弄老孃。’那麼潘巧雲戲弄石秀的後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如果是因為喜歡而勾引,誰也不會對一個喜歡自己的人起殺心的,但反過來不喜歡卻戲弄,本身就有輕慢、侮辱的意思,焉能不恨呢 ?
還有,潘巧雲當著石秀的面和海和尚眉來眼去,會不會也是存心刺激石秀,石秀是不是一點都不好色呢?也未必。他窺視到的何止是姦情,也有美色啊!
石秀換上新衣買豬回來,看到肉鋪已經收拾起來,他心裡立即想到:哥哥自出外當官,不管家事,必然嫂嫂見我做了這身衣裳,一定背後有說話。他為什麼第一個想到的是嫂嫂對他有意見呢?為什麼不想到是楊雄或者潘公對他有意見呢?而且還非得是對他換新衣有意見。難道他換新衣是換給嫂嫂看的嗎?他是不是也想討好取悅嫂嫂,他多半是自慚形穢,知道嫂嫂不喜歡他破衣爛衫的樣子。這就意味著石秀也想討潘巧雲歡心。
但結果是即便他穿上新衣,潘巧雲一樣不把他往眼裡去,甚至當著他的面和海和尚調情。她寧可和和尚偷情,也瞧不上他石秀。海和尚說:你家這個叔叔好生利害。潘巧雲說:這個睬他則甚!又不是親骨肉。這句話在板壁後偷窺的石秀相信也偷聽到了,這讓他心裡更有了底。他知道潘巧雲從來沒有把他往眼裡瞧過,他也知道他不可能得到這個女人的垂青,他更知道她遲早會趕他走,因為不是親骨肉嘛,哪有常住的道理。他對潘巧雲的恨也越燒越旺。
出身卑微的人由於經常遭遇冷眼和歧視,很容易形成偏狹的心理,石秀是這種人的典型。由於潘巧雲的慢待和輕視,加上他自己的偏狹,導致他對潘巧雲形成不可扼止的仇恨,所以才不擇手段致她於死地。而潘巧雲自己呢,也有些失之太輕浮,她千不該萬不該招惹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