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尋常的水

    孩子叛逆的時候,就是孩子的思想開始成長的時候,這時應給孩子進行引導溝通,注意是溝通,不是批評,更不是呵斥。

  • 2 # 青青藤教育

    分階段和分情況吧,

    幼兒時,當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發的時候,就會希望擺脫成年人的控制,會變得“叛逆”

    當孩子希望獲得周圍人的關注的時候,也會變得“叛逆”。

  • 3 # 艾莫心

    應該是尋求認同感。

    年齡的增長,生理的成長,心智的成長,都在告訴他們他們快長大了,所以,他們想得到別人的認同,但是通常家長們還是當他們是孩子,說話,溝通,做什麼事的時候都是沒有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合適的位置,這就導致孩子沒得到認可,他生氣,加之那個年齡生理激素分泌旺盛,情緒容易激動,綜合因素,就導致孩子很暴躁,動不動就生氣,憤怒。

  • 4 # 心繫家

    沒有所謂的叛逆就沒有正常的成長。一個娃如果對父母都是百依百順,將來你就準備著養他到老吧。孩子還小,別以犯罪學的名詞去定義。啥子動機?就是掙脫束縛唄。

  • 5 # 謎婷幼教小課堂

    《孩子:挑戰》

    今天這本兒童心理學奠基之作《孩子:挑戰》,帶你走進孩子的世界,為你解開孩子行為背後的秘密。

    《孩子:挑戰》的作者是魯道夫·德雷克斯和薇姬·索爾茲。

    魯道夫·德雷克斯擁有好幾個頭銜:精神病醫生、教育家、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現代實踐派兒童心理學奠基人。

    他開創性的將阿德勒的精神分析法和個體心理學發展為一系列實踐方法,幫助許多家長找到了對待孩子的有效方法,並贏得了孩子的合作。

    薇姬·索爾茲女士則負責把魯道夫的新型養育方式轉化成通俗易懂的語言,教授給家庭關係研究小組裡的媽媽們。給家長們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作為養育孩子的新方向。

    在這本《孩子:挑戰》中,魯道夫·德雷克斯教你讀懂孩子惱人行為背後的秘密,並給出切實可行的方法,從而成為孩子的合作者。

    孩子的錯誤目標

    孩子的不良行為背後都有其特定的錯誤目標。以下是孩子的4種錯誤目標。

    一、尋求過度關注

    孩子對歸屬感有強烈的需求,而透過“過度關注來”尋求歸屬感,這是孩子最常見的錯誤目標。

    例子

    比如:笑笑在媽媽做家務時,總不能安心的做自己的事情。

    孩子總能找到藉口,讓媽媽為他而忙碌——或是跑向媽媽,想要媽媽擁抱;或是告訴媽媽想要吃零食;或是請求媽媽的幫助,自己不會脫褲子上廁所;或是不小心打翻杯子,讓媽媽為此而忙碌。

    其實,4歲的笑笑能夠很好的照顧自己。但孩子的行為反覆在告訴媽媽:除非你能看得到我,否則我什麼都不是。只有在你為我而忙碌的時候,我才感到自己的價值。

    錯誤定位

    這是屬於孩子的錯誤定位——只有被關注,我才有價值。倘若媽媽一直無法發現,就會為孩子頻繁發生的問題而焦頭爛額,影響親子關係。

    二、權力之爭

    成人時不時地就會陷入與孩子的權力之爭,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覺得,如果順從父母,就是屈服於比自己強大的權力,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價值。

    例子

    比如:約定好睡覺前只能看一集動畫片的寧寧,在媽媽多次提醒:睡覺時間已到,要關電視上床睡覺。但寧寧依然不為所動,執著的守在電視機前,叫囂著:我就要看電視!

    媽媽看到這樣的場景,暴跳如雷。兇狠地奪過寧寧手中的遙控器,關掉電視,寧寧因此還反抗,拒絕上床睡覺。媽媽迫不得已,打了寧寧一頓。

    其實在電視大戰中,雙方都在試圖展示,自己才是說話具有權威,必須服從的那個,但在媽媽打寧寧的那一刻,就已經宣告媽媽的失敗了。

    寧寧用拒絕上床睡覺的這個行為讓媽媽持續受挫。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情緒,憤怒的背後是深深的無助。因此,孩子佔了上風。

    錯誤定位

    權力之爭持續下去,容易發展成習慣。孩子會產生一個錯誤定位:只有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以這樣的方式成長,孩子或許會成為持強凌弱或者專制者。

    三、進行報復

    當成人與孩子在權利之爭中越陷越深,雙方都想征服對方,孩子很有可能會發展成報復的行為。

    例子

    比如:

    可可和弟弟在客廳玩,媽媽在廚房忙,突然間,可可猛地推了一把弟弟,趁媽媽不注意,一直打弟弟。弟弟開始大哭,媽媽趕過來時,弟弟的頭已經被磕了一個大包。

    報復的行為通常發生在成人不在場的情況下,孩子痛苦傷害他人,來補償自己受傷的情感——弟弟搶走了父母的愛,自己是個壞孩子。

    錯誤定位

    這時候,孩子的錯誤定位是——我只有透過報復,才能感受到自我的價值。

    實際上,孩子的內心非常沮喪。

    四、自暴自棄

    沮喪到極致的孩子,會產生第四個錯誤目標——自暴自棄。

    例子

    子恆因媽媽一直不滿足孩子的玩具需求,在園因玩具的問題,而與孩子們發生衝突。子恆想要玩別人的玩具,但別人不同意,子恆就悄悄的把玩具拿走,或直接上手搶玩具。

    子恆感受到來自夥伴的不接納,但媽媽又一直不滿足,形成一個惡性迴圈——夥伴越不接納,子恆越放肆——當著夥伴的面,把夥伴的玩具當場毀壞,或是更兇狠地傷害別人的身體。(當時他才不到三歲)夥伴們更不願意與子恆一起玩了。

    子恆的玩具需求一直無法滿足,他也想融入小夥伴中,但一直找合適的方式。

    而夥伴們也已經對他有一份先入為主的標籤——壞孩子,不管子恆做出任何討好行為,夥伴都不願意接納。

    子恆乾脆自暴自棄,用更惡劣的方式表明:放棄我吧。我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壞孩子。

    錯誤定位

    這時候孩子的錯誤定位是——我很沒用,放棄我吧,我就是個壞蛋,無藥可救!

    一點願景

    你還有哪些育兒困惑呢?

    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吧~

    願每個孩子都擁有五彩繽紛的童年,

    願每個生命都能被愛所照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訓練時腰傷應該如何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