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娛樂史記
-
2 # 美食煮小魚
感謝邀請。漢出三傑張良圯橋授書一事成為了千古佳話,有沒有並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張良尊重長輩的精神層面的傳承,這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脈相承,所以才會經久不衰,流傳至今,無論社會怎麼進步,怎麼發展,這些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永遠不會過時,永放光芒。
-
3 # 果然最好
在史記中,記載了有這件事。
張良是南韓人,祖父曾經連續在三任韓王手下做丞相,父親又連續在兩任韓王手下做丞相,所以說張良是名門之後,先人做過五朝宰相。
張良20歲左右,秦國消滅了南韓,那時張良資歷尚淺,沒有在南韓為官的經歷。
南韓滅亡以後,張良家裡還很富,有奴僕三百多人。但當他弟弟去世時,在葬禮方面一切從儉,而節約全部財力,用來尋找刺客,準備刺殺秦始皇,為南韓報仇。
刺殺秦始皇失敗後,
有一天,張良閒著沒事,隨便在下邳散步,走到一座橋上。
這時候,有個穿粗布舊衣服的老人走到張良跟前,同著張良的面,故意把鞋子丟掉了橋下,然後對張良說:“那個小夥子,去到橋下把我的鞋給我撿起來!”
張良聽到這句話,大吃一驚,心想這麼多年來,從來都是別人伺候我,從來沒有人敢讓我伺候他。當時真想上去痛扁老人一痛。但轉念一考慮,覺得老人這麼大了,估計精神不太正常了,就強忍著怒火,走到橋上把鞋子撿了上來。
沒想到老人居然又把腳一伸,說:“小夥子,給我穿上。”估計老人家的腳很長時間沒洗了,散發著難聞的味道,張良噁心的要吐,又動了揍老人一痛的想法,可雙一轉念,覺得既然都給撿上來了,那就給他穿上吧。於是跪下身去,一邊捂著鼻子,一邊把鞋給老人穿好。
老人伸著腳等張良把鞋穿好後,左右端詳了下,才滿意的笑著走了。張良目送老人的背影,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感覺。
那位老人走出一里多地,又轉身回來了,對張良說:“小夥子,你很有前途,五天後的凌晨,你與我在這裡會面。”張良越發覺得奇怪,不知道老人葫蘆裡賣得什麼藥,就只能先答應到:“好的。”
到了第五天,天才矇矇亮,張良就到橋頭去了,結果一看老人已在那裡等好久了。老人生氣的對張良說:“同長輩約會,為什麼來的這樣晚?”說完轉身就走,一邊走一邊對張良說:“再過五天早點來。”
又過了五天,雞剛叫,張良就動身來到了橋頭,結果老人又先在那裡等著了。老人更生氣的說:“又遲到了,怎麼搞的?”說完回頭便走,一邊走一邊說:“再過五天,記著要早點來。”
又過了5天,還不到半夜,張良就到橋頭去了,這次張良等了好一會兒,老人才來,高興地說:“年輕人本來就應當這樣!”於是拿出一副竹簡交給張良說:“好好通讀這部書,就可以為帝王之師了。”張良一看這部書,名字是《太公兵法》,於是把他視為珍寶,經常研究誦讀。
這個故事雖然有傳奇的成分在其中,但除了事情的真實性之外,我們讀過之後,應當有所思考。
圯上老人,為什麼要扔鞋讓張良撿?至少是張良從小生於富貴之中,高高在上慣了,但人成就大事,就必須要能放下身段。所以這件事不光是在提醒張良,也是在提醒所有身處富貴之中的人,要學會尊重別人。
其次圯上老人為什麼要幾次提前到達,然後批評張良遲到?他是要提醒張良做大事,必須要有耐心,經得起磨礪,不要輕易的發脾氣,讓情緒失控,不要輕易的就放棄。
第三,圯上老人幾次做法,都出乎張良的意外,這也是在提醒他,對於突發的、不如自己所願的事情,一定要平靜對待,因為做大事者必有靜氣。這也是蘇軾後來在留侯論中寫的:“所謂豪傑之士,必有超過一般人的氣節。人都有一些不能忍的事,有勇無謀的人被侮辱,一定會拔起劍,挺身上前搏鬥,這不足夠被稱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傑氣概的人,遇到突發的情形毫不驚慌,無原無故受到別人侮辱時,也不憤怒。這是因為他們胸懷抱負極大,志向非常高遠。”
經過了這一系列的訓練,圯上老人認為張良是可塑之才,並且真的在日後推翻秦朝的過程中,張良起到這重要的作用。而圯上老人對張良的磨礪,也給張良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和幫助。
-
4 # 白夜不懂黑
真真假假很難說,不過在秦朝,書還是很珍貴的。贈書的話確實當的起貴人。至於歷史,有一些神話,不過還是有一定的基礎,所以贈書一事還是有很大機率的
-
5 # 這個世界套路深2006
我覺得信則有不信則無,何必在乎真假,何況歷史久遠,但是我覺得故事不會那麼神,也許是後人為了增加張良傳奇色彩,現在電視劇不也是將生活事情擴大誇張化嗎?不過我覺得是真的,不過沒那麼神罷了吧,個人觀點。
-
6 # 大夢春秋蟬
歷史已經逝去,留下的只是傳說,口口相傳的故事,深入的分析,應該是一個師傅考驗徒弟品德的事情,人在成功後,一點點小事都會無限放大,故事永遠只是故事,被昇華了
-
7 # 微塵6373273040166
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圯上受《太公兵法》是這樣說的:
良嘗閒遊圯上,有一老父,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下取履…因長跪履之。…老父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五日,良夜未半往。…老父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史記記載有其事,信不信由你。
回覆列表
作為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圮橋贈書一事在浩浩的歷史長河中是否真實出現?
眾所周知,張良乃是漢高祖劉邦賬下一員傑出謀士,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他的主要功績在於鴻門宴之時力勸劉邦謙遜低調,儲存實力。同時以三寸不亂之舌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之最後不費一兵一卒能全身而退。
不僅如此,劉邦被封為漢中王並被“流放”之後,張良又以其運籌帷幄之智,成功幫得劉邦取得楚漢相爭絕對性的勝利,終建立大漢天下。
劉邦的勝利,雖與他本人有直接根本性的關係,但在客觀分析下,張良所起的作用還是具有一定因素的。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成功,無論心性,修養,或者是學識計謀,都應該和這個人所處的經歷有關。
所謂時勢造英雄,張良的智謀,我們透過史書有目共睹,但他異人的舉止和超凡的策略卻讓後人勾起無限遐想。
後世更有人以圮橋贈書一事大力宣傳,說是張良一次在一個破敗落寞的石橋之上巧遇一老頭,名曰黃石公。張良三次考驗一下終獲得一本奇書,並以此寄升為最負盛名的謀士。
但說到底,筆者認為,古人無論做事還是寫書,多以另類誇張渲染主人公,就好比為趨於沒落的事物注入新的靈魂,讓其重新煥發生機,也讓勝利者劉邦這一脈起義兵成功有些寫資。
那麼,張良的盛名究竟如何而來?
五世相韓,打小衣食無憂,嘗學禮淮陽,被送出國留學,受到良好的教育。
不是白吃白喝的富二(三)代,國破便開始策劃報仇,秦始皇都敢刺,有情懷,有血性。
再經歲月打磨,下邳十年韜光養晦,有閱歷,此後種種也可以看出知進退懂得拿捏分寸。
當然作為一個謀士最重要是有遠見卓識。
嗯,家世好有學問有抱負有血性懂分寸有遠見……
這樣的張良,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