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妃以皇貴妃身份統攝後宮十年,卻未被立為皇后,最根本原因,便是她的漢人血統,不為崇尚滿洲八旗大族的滿清皇室所容。因此,雖然乾隆帝對她寵愛有加,在此前的十年間與她生育了四個皇子、兩個公主,卻終究不能為她破例立後。一直到她去世二十年之後,乾隆帝要傳位於她的兒子嘉慶帝,才以追封新皇帝生母的理由,封她為“孝儀皇后”。
令妃的魏氏先祖,本是明末遼東千戶魏國賢,在登州之亂時,隨上司耿仲明渡海投靠了清軍,被封為漢軍正黃旗佐領,並改名“綬恩”。清軍入關後,魏綬恩收留馬鞍匠人,觸犯了多爾袞的“逃人法”,因此被貶為內務府正黃旗包衣,從此成為子孫在內務府當差的包衣世家。
魏綬恩之子魏嗣興,娶妻陳氏;魏嗣興之子魏九齡(滿名“武士宜”),娶妻年氏和晁氏;魏九齡之子魏清泰(又名“魏明祿”),也就是令妃的父親,娶妻楊佳氏(漢人楊氏“抬旗改姓”)。也就是說,這個家族是清一色的漢人血統。當然,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自持“皇清貴胄”的滿洲大姓家族,絕不可能和魏家這樣的漢人包衣家庭聯姻。
滿語的“包衣”就是“奴僕”的意思,聽起來雖不好聽,哪怕身居高官,見到本旗旗主還要為他牽馬墜蹬,族中女子成年後都要“小選”入宮為宮女。可另外一方面,魏家作為上三旗的包衣,是天子奴僕,因此和皇室也格外親近,正是一條升官捷徑。
令妃的祖父魏九齡曾擔任總管內務府大臣,生父魏清泰官居內管領,她的祖母和母親更是皇宮裡冊封后妃時宣讀冊寶的女官,精通滿漢兩種文字。可以想見,歷史上的令妃入宮時,絕不可能如電視劇《延禧攻略》《如懿傳》那般,是一個沒有家族背景的小宮女,而是一開始就衝著“女官”和“妃嬪”兩條路而努力的。
乾隆四十一年,皇貴妃魏氏去世後,追封為令懿皇貴妃,被乾隆帝安葬於自己的地宮,和富察皇后一左一右,位於乾隆帝的金棺最近之處。乾隆帝更作詩《孝賢皇后陵酹酒》【草猶逮春綠,松不是新栽。舊日玉成侶,依然身傍陪。】同時備註:“令懿皇貴妃為皇后所教養者,今並附地宮。“證明了令妃入宮之後是被富察皇后悉心教養。
“舊日玉成侶,依然身傍陪。”字面意思,就是「當初皇后你玉成了令皇貴妃做我的伴侶,如今我讓她重新陪伴在你身邊。」或者「當初皇后你身邊的小宮女,成為我的伴侶,如今我讓她重新陪伴在你身邊。」
所以,《延禧攻略》設定女主被富察皇后悉心教養,兩人親如姐妹,可以算是依據真實歷史做的演繹。
雍正帝登基後,進行了一系列打擊皇族宗親和八旗親貴的新政改革,為了安撫和拉攏滿洲貴族,減少改革阻力,他在雍正元年八月,秘密立皇四子弘曆為皇太子後,才特意給其生母錢氏換了“鈕鈷祿氏”這樣一個將相滿門的滿洲大姓,並更改了一切相關記錄。幾年以後,雍正帝又把另一個聲勢顯赫的滿洲大姓富察氏之女,指定為弘曆的正妻,以此贏得了這兩大家族的支援。
然而,雍正帝雖然倚仗皇權,把乾隆帝的生母從漢人強行改成了滿人,又給他選定了滿洲大族出身的正妻,最終卻人算不如天算。
乾隆帝登基後,富察氏皇后生下兩個嫡皇子(二皇子永璉、七皇子永琮)都夭折,更因傷心病痛,於乾隆十三年早逝,讓一心求嫡子繼位的乾隆帝,悔恨【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當初盼夢熊】(如果早知道孩子夭折,會讓他的生母也傷心而死,還不如當初不要孩子的好!)
此時後宮的高階妃嬪,大多數都是漢人。嫻貴妃輝發那拉氏,服侍乾隆帝二十年卻尚無子嗣,之所以竟能戰勝純貴妃蘇氏(生有三皇子、六皇子)和嘉貴妃金氏(北韓族,此時生有四皇子、八皇子),成為繼任皇后,無非就因為她是高階妃嬪唯一的滿人。
此後的乾隆後宮,在金氏和蘇氏相繼去世後,便成為包衣漢人出身的令貴妃魏氏的天下,她連續生下十四皇子、十五皇子、十六皇子、十七皇子,以及兩名公主,在十餘年間獨寵後宮。
乾隆三十年,在皇后輝發那拉氏“斷髮事件”後,乾隆帝當即升令貴妃為皇貴妃,成為嬪妃之首。然而,以令妃的出身,做到僅次於皇后的皇貴妃,已經是極限了。在把滿人地位處處抬得高漢人一等的滿清王朝,若想讓這樣一個漢人女子成為皇后去母儀天下,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的。
更何況乾隆帝本人的滿洲本位思想猶重,雖然他身上的漢人血統成分不少(他的曾祖母佟氏,外祖母彭氏、外曾祖母喬氏、外高祖母龍氏,全是漢人,生母“鈕鈷祿氏”也極可能是錢氏改姓),然而以他近九十歲人生的自我認同而言,他也還是個徹頭徹尾的滿人。乾隆帝的生平政治舉措,一力打壓漢人,維繫滿洲八旗貴族統治,他對令妃的寵愛還遠沒有到讓他能夠破例的地步。
而到了乾隆帝晚年,選擇繼承人時,他發現自己竟根本沒有滿人後妃所生的皇子可選了。長達成人的幾個兒子,除了已經過繼出去的四皇子、六皇子,便是嘉貴妃金氏所生的九皇子、十一皇子,以及令妃所生的十五皇子、十七皇子。當乾隆三十八年,63歲的乾隆帝最終秘立十五皇子永琰儲君後,為了防止此事洩露,有悖於雍正帝所創的“秘密建儲制”,便更加不可能加封他的生母令妃為皇后了。
一直到乾隆六十年,乾隆帝決定讓位永琰之後,才追封令懿皇貴妃魏氏為皇后,並在公開立永琰為皇太子三個月後,行禪讓大禮。孝儀皇后魏氏,終於成為了清朝歷史上有明確記載的唯一漢人皇后。
身上的漢人血統更超過了3/4的嘉慶帝永琰,在繼位後將其生母魏氏和養母慶貴妃陸氏,連同她們的母族,改為滿洲色彩的“魏佳氏”“陸佳氏”,即所謂“抬旗”,(此前,在乾隆四十年,令妃去世時,乾隆帝已經將令妃的魏氏母家全族抬入滿洲鑲黃旗。)這種做法,本質上就和雍正帝把乾隆帝生母從錢氏改成鈕鈷祿氏,如出一轍。
而乾隆帝追封令妃為皇后,變相給了嘉慶帝永琰一個“準嫡長子”的身份,勉強圓了自己想讓嫡子繼位的畢生夢想,卻也因此扭轉了滿清此前各朝都只有庶子繼位的“傳統”。此後,道光帝是皇后嫡子,咸豐帝是繼皇后嫡子,光緒帝和宣統帝是親王嫡子過繼,同治帝雖然是庶子,但也是沒任何人和他爭的獨子。因此,乾隆帝此舉,倒是成全了後來的子孫,一笑。
令妃以皇貴妃身份統攝後宮十年,卻未被立為皇后,最根本原因,便是她的漢人血統,不為崇尚滿洲八旗大族的滿清皇室所容。因此,雖然乾隆帝對她寵愛有加,在此前的十年間與她生育了四個皇子、兩個公主,卻終究不能為她破例立後。一直到她去世二十年之後,乾隆帝要傳位於她的兒子嘉慶帝,才以追封新皇帝生母的理由,封她為“孝儀皇后”。
令妃的魏氏先祖,本是明末遼東千戶魏國賢,在登州之亂時,隨上司耿仲明渡海投靠了清軍,被封為漢軍正黃旗佐領,並改名“綬恩”。清軍入關後,魏綬恩收留馬鞍匠人,觸犯了多爾袞的“逃人法”,因此被貶為內務府正黃旗包衣,從此成為子孫在內務府當差的包衣世家。
魏綬恩之子魏嗣興,娶妻陳氏;魏嗣興之子魏九齡(滿名“武士宜”),娶妻年氏和晁氏;魏九齡之子魏清泰(又名“魏明祿”),也就是令妃的父親,娶妻楊佳氏(漢人楊氏“抬旗改姓”)。也就是說,這個家族是清一色的漢人血統。當然,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自持“皇清貴胄”的滿洲大姓家族,絕不可能和魏家這樣的漢人包衣家庭聯姻。
滿語的“包衣”就是“奴僕”的意思,聽起來雖不好聽,哪怕身居高官,見到本旗旗主還要為他牽馬墜蹬,族中女子成年後都要“小選”入宮為宮女。可另外一方面,魏家作為上三旗的包衣,是天子奴僕,因此和皇室也格外親近,正是一條升官捷徑。
令妃的祖父魏九齡曾擔任總管內務府大臣,生父魏清泰官居內管領,她的祖母和母親更是皇宮裡冊封后妃時宣讀冊寶的女官,精通滿漢兩種文字。可以想見,歷史上的令妃入宮時,絕不可能如電視劇《延禧攻略》《如懿傳》那般,是一個沒有家族背景的小宮女,而是一開始就衝著“女官”和“妃嬪”兩條路而努力的。
乾隆四十一年,皇貴妃魏氏去世後,追封為令懿皇貴妃,被乾隆帝安葬於自己的地宮,和富察皇后一左一右,位於乾隆帝的金棺最近之處。乾隆帝更作詩《孝賢皇后陵酹酒》【草猶逮春綠,松不是新栽。舊日玉成侶,依然身傍陪。】同時備註:“令懿皇貴妃為皇后所教養者,今並附地宮。“證明了令妃入宮之後是被富察皇后悉心教養。
“舊日玉成侶,依然身傍陪。”字面意思,就是「當初皇后你玉成了令皇貴妃做我的伴侶,如今我讓她重新陪伴在你身邊。」或者「當初皇后你身邊的小宮女,成為我的伴侶,如今我讓她重新陪伴在你身邊。」
所以,《延禧攻略》設定女主被富察皇后悉心教養,兩人親如姐妹,可以算是依據真實歷史做的演繹。
雍正帝登基後,進行了一系列打擊皇族宗親和八旗親貴的新政改革,為了安撫和拉攏滿洲貴族,減少改革阻力,他在雍正元年八月,秘密立皇四子弘曆為皇太子後,才特意給其生母錢氏換了“鈕鈷祿氏”這樣一個將相滿門的滿洲大姓,並更改了一切相關記錄。幾年以後,雍正帝又把另一個聲勢顯赫的滿洲大姓富察氏之女,指定為弘曆的正妻,以此贏得了這兩大家族的支援。
然而,雍正帝雖然倚仗皇權,把乾隆帝的生母從漢人強行改成了滿人,又給他選定了滿洲大族出身的正妻,最終卻人算不如天算。
乾隆帝登基後,富察氏皇后生下兩個嫡皇子(二皇子永璉、七皇子永琮)都夭折,更因傷心病痛,於乾隆十三年早逝,讓一心求嫡子繼位的乾隆帝,悔恨【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當初盼夢熊】(如果早知道孩子夭折,會讓他的生母也傷心而死,還不如當初不要孩子的好!)
此時後宮的高階妃嬪,大多數都是漢人。嫻貴妃輝發那拉氏,服侍乾隆帝二十年卻尚無子嗣,之所以竟能戰勝純貴妃蘇氏(生有三皇子、六皇子)和嘉貴妃金氏(北韓族,此時生有四皇子、八皇子),成為繼任皇后,無非就因為她是高階妃嬪唯一的滿人。
此後的乾隆後宮,在金氏和蘇氏相繼去世後,便成為包衣漢人出身的令貴妃魏氏的天下,她連續生下十四皇子、十五皇子、十六皇子、十七皇子,以及兩名公主,在十餘年間獨寵後宮。
乾隆三十年,在皇后輝發那拉氏“斷髮事件”後,乾隆帝當即升令貴妃為皇貴妃,成為嬪妃之首。然而,以令妃的出身,做到僅次於皇后的皇貴妃,已經是極限了。在把滿人地位處處抬得高漢人一等的滿清王朝,若想讓這樣一個漢人女子成為皇后去母儀天下,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的。
更何況乾隆帝本人的滿洲本位思想猶重,雖然他身上的漢人血統成分不少(他的曾祖母佟氏,外祖母彭氏、外曾祖母喬氏、外高祖母龍氏,全是漢人,生母“鈕鈷祿氏”也極可能是錢氏改姓),然而以他近九十歲人生的自我認同而言,他也還是個徹頭徹尾的滿人。乾隆帝的生平政治舉措,一力打壓漢人,維繫滿洲八旗貴族統治,他對令妃的寵愛還遠沒有到讓他能夠破例的地步。
而到了乾隆帝晚年,選擇繼承人時,他發現自己竟根本沒有滿人後妃所生的皇子可選了。長達成人的幾個兒子,除了已經過繼出去的四皇子、六皇子,便是嘉貴妃金氏所生的九皇子、十一皇子,以及令妃所生的十五皇子、十七皇子。當乾隆三十八年,63歲的乾隆帝最終秘立十五皇子永琰儲君後,為了防止此事洩露,有悖於雍正帝所創的“秘密建儲制”,便更加不可能加封他的生母令妃為皇后了。
一直到乾隆六十年,乾隆帝決定讓位永琰之後,才追封令懿皇貴妃魏氏為皇后,並在公開立永琰為皇太子三個月後,行禪讓大禮。孝儀皇后魏氏,終於成為了清朝歷史上有明確記載的唯一漢人皇后。
嘉慶帝生母,孝儀純皇后:(令妃)魏氏身上的漢人血統更超過了3/4的嘉慶帝永琰,在繼位後將其生母魏氏和養母慶貴妃陸氏,連同她們的母族,改為滿洲色彩的“魏佳氏”“陸佳氏”,即所謂“抬旗”,(此前,在乾隆四十年,令妃去世時,乾隆帝已經將令妃的魏氏母家全族抬入滿洲鑲黃旗。)這種做法,本質上就和雍正帝把乾隆帝生母從錢氏改成鈕鈷祿氏,如出一轍。
而乾隆帝追封令妃為皇后,變相給了嘉慶帝永琰一個“準嫡長子”的身份,勉強圓了自己想讓嫡子繼位的畢生夢想,卻也因此扭轉了滿清此前各朝都只有庶子繼位的“傳統”。此後,道光帝是皇后嫡子,咸豐帝是繼皇后嫡子,光緒帝和宣統帝是親王嫡子過繼,同治帝雖然是庶子,但也是沒任何人和他爭的獨子。因此,乾隆帝此舉,倒是成全了後來的子孫,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