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夜孤城

    帝王“託孤”大都是無奈之舉,所有託孤的局面一定是“主弱臣強”,而這本身就是一種政治病態,最高統治者權利被削弱,甚至剝奪,而這樣也就為後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小皇帝和託孤大臣是天敵關係,這種關係最後的結局無非是這四種:

    皇帝成長後要抓權,想方設法除掉權臣。託孤大臣野心勃勃,直接廢帝自立。託孤大臣死後被清算。雙方和平共處。第一種情況代表人物鰲拜,悲劇的一方是鰲拜

    順治皇帝逝世之前將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定為託孤大臣,四人決定每個人都有一票否決權,也就是所有的事都要四個人都同意才可以執行,而且四個人都不能單獨見康熙皇帝,直到康熙成年親政。這是理論上防止權臣產生的最合理的方案,但隨著索尼年老病逝,遏必隆左右逢源,蘇克薩哈勢力單薄,鰲拜開始掌權,一切都變了樣子。

    而康熙到了親政的年紀想要收權時,鰲拜卻捨不得放手了,他在康熙親政僅僅四天後,就誣告蘇克薩哈謀反,康熙知道鰲拜在排除異己,所以力保蘇克薩哈,可鰲拜竟然“攘臂上前,強奏累日”,嚇得康熙只得下令殺了蘇克薩哈。後來康熙用十幾個庫布擒住了鰲拜,並囚禁至死。

    這種結局的主要原因是鰲拜沒有謀反但卻屢次僭越,完全不把娃娃皇帝康熙放在眼裡,康熙蟄伏數年,發動致命一擊剷除了鰲拜。鰲拜不願放權導致自己悲慘的結局。

    第二種情況代表人物司馬懿,悲劇的一方是曹氏集團。

    司馬懿身為曹魏三代的託孤大臣,先是在曹操死後以中庶子的身份輔佐曹丕,曹丕死後和曹真一起輔佐曹睿,在曹睿死後和曹爽共同輔佐曹芳。司馬懿詐病騙曹爽使其放鬆警惕,然後在曹氏祭主時,發動“高平陵政變”,成功奪得曹魏集團的實際控制權。而後司馬氏取代曹氏,並一統三國。

    這種情況悲劇的主要原因就是被選中的託孤大臣都狼子野心,早有取而代之之心。

    第三種情況代表人物霍光、張居正。悲劇的一方是霍光和張居正。

    霍光受漢武帝遺詔輔政,竟然輔佐了三代帝王,漢昭帝劉弗陵早逝,漢廢帝劉賀荒淫無度被霍光廢掉,最後輔佐的漢宣帝劉詢,秦政愛民,是位賢君。霍光是“昭宣盛世”的奠基人,為漢朝延續國祚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死後,漢宣帝要親政,霍氏集團不知急流勇退,造反不成,被滅全族。但漢宣帝感恩霍光,將其列在“麒麟閣十一功臣”之首。

    但同樣情況,另一個人就沒那麼幸運了。

    這個人就是張居正,張居正是明穆宗的託孤大臣,作為首輔,對年幼的萬曆皇帝管教甚嚴,這也讓萬曆皇帝產生了仇恨的心理。

    張居正掌權期間,執行多項改革措施,使得千瘡百孔的大明王朝有了轉機。但死後,萬曆皇帝派人抄了張居正的家,家人流放的流放,餓死的餓死,還差不點被挫骨揚灰。張居正鞠躬盡瘁,累死在崗位上,卻換來了萬曆皇帝的厭惡、憎恨,不知張居正泉下有知,作何感想。

    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是,臣子盡心盡力,皇帝有沒能力掌控臣子,被壓抑的太久,只能是在託孤大臣死之後清算他的餘黨和家人。

    最後一種情況代表人物諸葛亮。

    這種情況極其罕見,諸葛亮為蜀漢嘔心瀝血,傾其所有。劉禪也給予了諸葛亮極大的尊重,雙方平穩交接,未出現風波。但諸葛亮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劉備夷陵慘敗,蜀國內憂外患,諸葛亮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使蜀國得以恢復元氣。這也是諸葛亮歷史地位那麼高的原因,被譽為“千古忠臣的典範”,同時配享文廟(明代)和武廟。

  • 2 # 715457390177張建軍

    漢武帝託孤:漢武帝劉徹折騰了半天,弄得太子劉倨家破人亡,雞飛狗跳,皇后衛子夫和太子一系的勢力被摧殘得七零八落。

    劉徹死之前,對修理太子似有懺悔,發表了《罪己詔》,對若干歷史問題作了輕描淡寫的決議,也省得後來的人瞎忙活。但是他沒有為太子徹底平反,還是把皇位傳給了最小的兒子劉弗陵,並且殺了這個8歲孩子的母親,因他擔心母后專權。

    漢武帝劉徹選擇用託孤的方式解決接班人年齡太小、不能擔當皇帝重任的問題。劉徹把小皇帝和天下託付給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以及桑弘羊這幾個人。丞相田千秋不在顧命大臣之列,核心的人物只有霍、金。此二人何許人也?霍光是奉車都尉、光祿大夫;金日磾是駙馬都尉、光祿大夫。霍光是秘書兼侍衛,金日磾是侍衛兼秘書,兩個人都是皇帝身邊的工作人員,是皇帝的親信,並非朝廷的重臣,是皇帝的“私人”,而非朝廷的“公人”。在皇帝專制時代,尚書房、軍機處之類的皇帝辦公機構,一般比三公九卿、宰相六部的權力要大,用咱老百姓的話說,實權都在這些地兒。漢代最有權的是大將軍(掌握軍權)兼領尚書事(皇帝辦公廳主任掌握中樞住處及人事等權力),霍光同志在劉徹死後就是擔任這樣的職務,裡外一把抓。

    皇帝託孤不是個別的事件,而是中國歷史上很普遍的現象,老皇上總是想給兒子搭好班子,一般都會有N個託孤大臣,至少也得來兩位,結構一般是親信重臣+宗室(或外戚),也總是希望他們能夠同心協力又能相互制約,保證國家度過危險期,保證政權穩定交接。別看皇上平常挺牛的,到了這個時候也知道要求人了,流著淚拉著大臣的手,讓兒子給這些叔叔伯伯作揖行禮,拜託他們不要有野心不要篡黨奪權,有時也會說些大方話,像劉備,就對諸葛亮說,咱兒子實在扶不起來,你不妨取而代之。

    我們熟知的劉備託孤其實也是託給了倆人,諸葛亮和李嚴,曹操的孫子魏明帝曹叡也託了倆人,宗室曹真和大臣司馬懿,南朝劉裕將兒子劉義符託孤給四心腹太臣,但因兒子太無能,四大臣集體廢了並殺了太子,清初順治託孤於鰲拜、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等四人,離我們更近的咸豐皇帝託孤於當時的在任軍機,一共有載垣、肅順等八個,最終被慈禧政搬倒,

    由此看來,這些我們熟知的託孤後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權力交給小皇帝之前,託孤大臣們要麼一人獨大,其他皆成為附庸,要麼乾脆鬧分裂搞鬥爭,直到動刀動槍下大獄喝開水。反正前任皇上精心安排的相互制約的局面很難形成,集體保駕的設計總要落空,不多不能成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從小到大的姐妹”的句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