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漢心語

    過節走親戚,是一種民俗傳統文化。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講禮節,重交往。尤其是親戚之間,每逢過節,特別是春節,必定岀門去親戚家走一遭。否則,得罪了親戚,還會落下話柄,引他人非議。

    親戚近不近,看其走不走。經常走一走,感情深一深。走親戚,有講究。各地風俗不同,講究則不同。比較普遍的講究是:在物件上,長幼有序。小輩要主動登門看望老輩;在時間上,特別是看老人的,要儘可能選擇上午去;在禮物上,作為訪者不能空著手去,作為被訪者不能讓來人空著手回;在順序上,先看什麼人後看什麼人,要由親到疏;在告知上,要事前聯絡約定,不能搞突然襲擊。等等約定俗成,都要竭力遵守。同時,要設身處地的為親戚著想,儘量不要影響對方的正常生活,務必不要給人家添堵添麻煩。

    對於走親戚,年長的人通常比較重視。而對於年輕人來說,對走親戚比較淡漠。除了春節回家看父母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以及回孃家之外,其他的親戚能不走則不走。寧願與同學朋友相聚,也不想登親戚家的門。大致的原因有這麼幾條。一是,親戚觀念愈來愈加淡化。二是,日常與親戚很少來往。三是,平時很忙很累,過節很想好好輕鬆一下。四是,親戚的話題令人反感或尷尬。你有物件了嗎?怎麼還不結婚?什麼時候要孩子?你掙多少錢?等等隱私性話題,是逃避走親戚的因素之一。五是,怕窮親戚給自己找麻煩,求幫這幫那。六是,性格所致,喜歡清靜獨處,不願走東竄西。七是,年輕人相互影響,形成拒走親戚的行為傾向。

    依我個人的觀點,親戚還是應該走的。畢競血濃於水,畢競人是需要親情溫暖的。過節走親戚,儀式往往重於內容。有這種儀式,親情就斷不了,交往的基礎就存在。當然,走親戚也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定。比如,對於三觀不合和嫌貧愛富的親戚,能不走就不走吧。

    過節走親戚,作為傳統文化傳承幾千年,是有其明顯道理和深刻意義的。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走親戚也不能一味教條死板,因循守舊。完全可以拓寬途經,豐富形式。比如,如果沒有時間登門拜訪,來回奔波,利用快遞送上過節禮物,利用電話和影片“見面”交流,也是“走親戚"的一種選擇,也可以達到“走親戚”的一定效果。總之,過節走親戚,最核心的是傳遞情,表達心。最重要的是讓對方愉悅,使自己快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都說女人一定要紋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