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蘭陵笑笑鉎
-
2 # 河北聚冀新媒體
世界上有七大洲,除了南極洲荒無人煙外,其它六個州都過過燦爛的古文明,儘管每個文明的表現形式不太一樣,但在人類歷史上,終歸都是燦爛的一筆。
歐洲出現過的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查理曼帝國、羅馬帝國、日不落帝國、沙皇俄國和法蘭西帝國。
亞洲出現過的帝國:波斯帝國、孔雀王朝、大秦帝國、漢帝國、匈奴帝國、大唐帝國、蒙古帝國等(古中國帝國太多了)。
北美洲出現過的帝國:帝國雖然少,但也出現過阿茲特克帝國和毛利土著文明。
南美洲出現過的帝國:印加帝國。
大洋洲出現過的帝國:東加帝國。
非洲,全稱為阿非利加州,隔地中海與歐洲大陸相望,論面積,僅次於亞洲,論人種,比歐亞大陸的人更強壯,人口,更是七大洲中位居第二。可就是這麼好的條件下,愣是沒有產生一個“帝國”,這是為何呢?(埃及王國、摩爾人、柏柏爾人以及阿拉伯人並不算傳統意義的非洲人,而是地中海商業文明的成果,再往南,傳統的非洲再無一個強大文明的帝國)
其實非洲沒有帝國的出現,並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原因一:環境因素
幾千年來,非洲人似乎一直在過一種採摘果實,捕魚打獵的原始生活,從地圖上看,中非往南北依次寒冷,非洲大陸最南端反而是非洲最冷的地方(撒哈拉大沙漠),除去這塊地方,幾乎都是沃野千里的森林草原,無數的動植物在這裡繁衍生存,非洲人不需要多努力就可以吃飽喝足,相比之下,歐亞大陸就沒這麼幸運了,沒有傘的孩子只能努力奔跑,所以歐亞大陸的先民只能不斷的發展手工和勞動來保證自己的生活,隨後產生部落,產生文明,文明的碰撞則必然產生大的帝國。
原因二:非洲人太懶
倒不是大洲黑,而是就事論事,非洲那麼多肥沃草地他們不去耕種,反而到處去野外打獵生存,我們不能理解他們,同樣他們也不能理解我們的農耕文明,試想,隨便設陷阱就能填飽肚子,有必要春種秋收去辛苦耕種麼?人懶了以後,他們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重複古老的生存之道。
原因三:綜合智力有限
在非洲這塊神奇的大陸上,餓了簡單捕獵就能果腹,趕路的話有鴕鳥和斑馬,運送行李的話有犀牛和大象,所以很多事不需要去動腦子,多項研究表面,非洲黑人的智力開化成程度太低,即使非洲黑人對外擴張,也只會大敗而歸,打架或許靠體力,戰爭就更多的靠腦力了!
所有的一切,註定了非洲這塊土地產生不了帝國。
回覆列表
西非桑海帝國,迦納帝國,馬裡帝國
桑海帝國(Empire of Songhai),西非一古國,15世紀至16世紀最盛,為薩赫勒地區最後一個黑人土著大帝國。7世紀時桑海人在登迪建立小王國,後遷至加奧,先後臣屬於迦納帝國和馬裡帝國,逐漸皈依伊斯蘭教。15世紀後期,桑尼·阿里即位後沿尼日河大力擴張,佔領馬裡帝國中心城市廷巴克圖,正式建立桑海帝國。桑海最盛時期領土西至大西洋,東至豪薩人區域,北至摩洛哥南境。桑尼·阿里死後國家陷入內亂,1590年,摩洛哥軍隊入侵,佔領加奧、廷巴克圖等地,桑海帝國瓦解。
馬裡帝國興起於13世紀上半葉,17世紀初滅亡。據阿拉伯文獻記載,其全盛時期的版圖,南起熱帶雨林,北至撒哈拉大沙漠,西抵大西洋岸,東達豪薩人居住地區。首都為尼亞尼。
迦納帝國,或稱迦納王國,非洲一古代黑人王國,中心約在尼日河中上游地區。是西元300年前後古迦納王國在塞內加爾河至尼日河上游之間建立。1076年,穆拉位元王國終於攻陷迦納的首都昆比,逼迫當地人民改信伊斯蘭教。此後迦納帝國開始衰微,最後被馬裡帝國併吞。
東非衣索比亞帝國
牛、羊、驢、騾等。據說,國王一次賞賜藩屬25000頭牛,可見畜牧業規模之大。手工業,以金屬工藝為主,其他如製陶、泥瓦、石雕等工藝也有相當水平。規模宏偉的宮殿和舉世聞名的巨石圓頭碑,都顯示了石雕工藝和建築藝術的高超。對外貿易是阿克蘇姆國家的重要經濟支柱。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決定著阿克蘇姆國家的興衰。輸出品主要有象牙、犀角、龜甲、香料、黃金以及奴隸等。輸入品有來自埃及的穀物、酒類和粗布,印度的農產品、棉布、鐵和銅,波斯的服裝,義大利半島和敘利亞的葡萄酒和橄欖油,等等。 7世紀,阿拉伯人崛起。他們征服了埃及,使原來從地中海經紅海至印度的商路被阻。從此以後,阿克蘇姆國家賴以興旺的紅海貿易逐漸削弱,阿克蘇姆國家也日趨衰落。12世紀,為南部操庫施特語的阿高人所取代,建立了新的札格維王朝(1137—1270年)。 札格維王朝統治者也信奉基督教,大修教堂和修院,並賜予土地。租種教會和基督教地主土地的農民,必須繳納實物地租,負擔徭役,封建生產關係逐漸發展起來。 1270年,阿姆哈拉人葉庫諾·阿姆拉克推翻了札格維王朝,建立所羅門王朝,定都於安姆格柏爾。所羅門王朝時期的衣索比亞國家的領域,比阿克蘇姆時期更加擴大了。國王仍稱“萬王之王”,各地王公和封建主向他繳納貢賦並提供軍隊。全國土地基本由皇室、教會和世俗封建主所佔有。農民除負擔貢賦和各種勞役外,還須服兵役。在國家政治經濟生活中,基督教會(科普特派)擁有很大的勢力。它不僅佔有大量地產,而且還干預國家權力。總主教可以干預王位繼承,可以借宗教問題發動內戰,甚至國王的訓諭也須經他簽署。文化教育事業完全操在教會手中。教會上層構成統治集團的重要組成部分。 封建關係進一步發展,各地王公和教俗大封建主的勢力不斷加強。他們割地自雄,爭戰不已。在外部,又經常受到阿拉伯人從東部沿海方面的進攻。16世紀,衣索比亞的國家形勢更加緊迫。1517年奧斯曼帝國征服埃及,把勢力擴充套件到紅海一帶,進而威脅衣索比亞。與此同時,遊牧的加拉人從南部北上,佔地掠城,不斷擴張。正當衣索比亞處於來自南北兩大勢力的夾擊之時,葡萄牙殖民主義者也來到了衣索比亞。面對這種困境,衣索比亞人展開了長期的艱苦的鬥爭。他們先聯合葡萄牙人驅逐奧斯曼土耳其人,繼而再趕走葡萄牙殖民主義者,最後把加拉人逐出國門,收復失地,捍衛了國家的獨立。但是,這一連串的長期戰爭,導致生靈塗炭,財富一空,國勢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