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露蒼蒼蒹葭茫茫

    郭頌演唱的歌曲

    《烏蘇裡船歌》是黑龍江省民間的一首民歌,在赫哲族傳統民歌曲調基礎上改編創作的歌曲,反映赫哲族人過上幸福生活,歡快,甜美,心情格外開朗的革命歌曲。 20世紀60年代,郭頌老師以其高亢悠揚的旋律唱響了神州大地,奠定了郭頌作為民歌演唱家的地位。

  • 2 # 使用者2271676662201

    《烏蘇裡船歌》詞作者胡小石談民歌創作背景

    近日,綜藝節目《歌手》迴歸熒屏,引來觀眾一片熱議。在這檔節目中,除了不斷演繹大家耳熟能詳的流行音樂而外,似乎看不到太多對傳統音樂創作的思考。在生活節奏不斷加速的今天,我們應當如何用老藝術家的創作經驗鼓勵當下年輕人的文藝創作?記者採訪了《烏蘇裡船歌》詞作者胡小石。

    1962年,年輕的詞作者胡小石深入生活,創作了反映赫哲族人過上幸福生活的《烏蘇裡船歌》。“烏蘇里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艙……”一曲悠揚的《烏蘇裡船歌》傳唱半個多世紀,唱出了赫哲族人的幸福生活,也唱進了整整一個時代人們的心,讓人們對那片廣袤的土地心生神往,對解放了的赫哲族人融入祖國大家庭感到由衷欣喜。

    談及《烏蘇裡船歌》的誕生,詞作者胡小石認為,“這是偶然中的必然。”1961年,哈爾濱舉辦首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參演的大多是成熟作品,大家希望第二屆時能有一些原創作品。於是,22歲的胡小石一路輾轉,跑遍了赫哲族當時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邊的3個聚居地。在黑龍江省饒河縣,胡小石和赫哲族漁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一起住在“網灘”的窩棚裡,一起到江裡捕魚。胡小石回憶說:“魚汛來時,船隊就要隨時出發,每個船頭都點個燈籠,成排成隊的漁火,很壯觀。”正是這樣紮紮實實的生活經歷讓胡小石找到了歌詞創作的靈感,找到了最打動人心的素材:“藍色的烏蘇里江和白雲飄飄的大頂子山,構成了一幅完整的畫面,我把赫哲人的心聲集中在這畫面裡,寫就了《烏蘇裡船歌》。”生活體驗的巧妙融入,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是《烏蘇裡船歌》的創作秘訣,也是打動人心的關鍵。

    除了紮根基層、深入體驗,反覆推敲和耐心修改也是造就精品不可或缺的環節。胡小石說,當年創作《烏蘇裡船歌》時,他在詞作完成後,與作曲及演唱者汪雲才和郭頌反覆修改近半年才將作品完成。這樣的細心打磨成就了《烏蘇裡船歌》的高品質,使它能夠在歲月長河的淘洗中依然熠熠生輝。

    反觀當下,類似《烏蘇裡船歌》《在希望的田野上》《那就是我》等膾炙人口、辨識度高、經得起時間考驗和民眾檢驗的“傳世經典”卻不多見。《長大後我成了你》的詞作者宋青松指出:“現在的作品是足夠多的,每年的創作數量相當巨大,但能夠流傳的精品數量卻在下降。”宋青松進一步指出,大眾音樂審美的多樣化和傳媒的分眾化是一大原因,另一方面則是音樂創作相對乏力。

    當下的許多歌曲創作,少了老一輩藝術家們的那份真誠和耐心。很多創作者常常採用閉門造“歌”的方式:不深入地方,不親自體驗,僅憑現成的書面材料和資料彙總加上自己的想象,便快速寫就了一首首歌曲。這樣的創作方式雖然便捷,掌握技巧之後一宿寫好幾首也不在話下,但卻少了“慢工出細活”的那一份精緻,少了“我手寫我心”的那一層厚重。正如《中國功夫》《你是這樣的人》等歌曲的詞作者宋小明所說:“熟悉的面孔、熟悉的文字,那些人不斷地重複著自己,甚至重複別人。真正深入生活、來自一線的語言和真實的情感太少了。”因此,為創作“烏蘇里江主題套曲”,中國音樂文學學會組織詞曲作家們前往《烏蘇裡船歌》的誕生地饒河,在烏蘇里江畔體驗生活。

    此外,歌曲的重要價值之一就是能夠記錄一定的社會現實,反映出一個歷史時期的整體風貌。“歌曲往往最有代表性。”——胡小石深以為然。如今的許多歌曲卻承擔不起這樣的重任,沒有感知時代的溫度,沒有找到打動人心的切入點,歌曲描摹只停留在表面。更有甚者,一味“向錢看”,失去了歌曲的本色也失掉了藝術該有的堅持。對此,宋小明表示:“歌詞是‘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就這麼大容量,寫成年終報告是不可以的。”

    《烏蘇裡船歌》已悠然遠去,新時期的歌曲創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老一輩藝術家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切身體悟提醒著我們:深入生活用心感悟,不被金錢擾亂初心,才是再現經典的前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煙雨江湖血債血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