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蒙雨萱
-
2 # 靜篤者
讓我們不斷前行,從來都不是一夜醒來被同齡人拋棄無數次的生存焦慮,而是尋找生活小確幸的美好憧憬,
此時的你,或許剛從微信某一篇刷屏的文章過來,文章每個字眼字裡面差點就要吶喊出來的生存焦慮,你睡一覺的時間又都被同齡人拋棄無數次心裡面又開始莫名的焦躁。
讓你又從肥宅狀態中掙出,你又開始了三分鐘的焦慮,想著未來,想著遠方,於是你開啟悟空問答,想找到合適的解答,你想知道為什麼你總是焦慮?為什麼總是三分鐘熱度?我怎樣才有動力讓我生活變得更好?帶著一連串疑問,你開始刷悟空問答……兜兜轉轉,最後你碰見刷到眼前的答案。
你說,什麼驅使你去做一件事。
你腦海肯定有著:總是在刷屏的不厭其煩告訴你被時代被同齡人拋棄的斷言,總會一次次的熱情被自己的平庸所冷卻
你開始質疑,你開始反思
是什麼驅使著我?為什麼我總是三分鐘熱度?為什麼我總是半途而廢?為什麼我的生活總是原地踏步?
驅使是動力,動力,可以理解為,你現在怎麼樣,想追求什麼樣的,由現在怎麼樣到追求什麼樣的過程就是驅使動力。
而動力是自身內在狀態與外在追求目標的差值,也是現在的評估與未來預期的對比的情況反映。
就好比,某一天,你被人叫出去說一起去遠處步行遊玩,可那人又不不告訴你前行目標,只是讓你跟他走就對了,你一開始會覺得這種狀態很愜意,很舒服,可很快眼前的新奇感就被一種迷茫所取代,因為不知道前行的目標是什麼,你就不知道還要走多久,要怎樣走,然後你會覺得再走多遠都會被一種潛藏的焦慮感所支配,這是第一種,目標的缺乏。
但擁有了目標,那人就一定就走得遠嗎?未必,因為他缺乏對自身的瞭解。他究竟是什麼樣的狀態,他到目標需要什麼條件,若對這些問題置之不理,目標對他來說只是空中樓閣, 而現行的雞湯類的成功學,也是如此,作者總是熟練而又精心地將讀者陷進一個泥潭,將周遭勾勒成一抹黑的絕望,再又假裝不經意間,暗示你,遠處還有他繪成的光點,再誘導你,讓你一步一步在走向光明,陷入腳底的泥潭,而讀者卻又只盯著遠處的那一點光,渾然不知自己所處環境與自身狀況。
他們是透過透支讀者對未來的希望來換取現在一時的愉悅,只注意目標,不瞭解自己狀況,也是一種陷阱,《決策與判斷》一書中作者ScottPlous稱其為延期陷阱(暫時的滿足於長期的後果相沖突)。 由此看來,注重目標,而忽略自身情況是一種極端,它缺乏對現在與未來辯證關係的深刻認識。
而我們需要的是且瞻前程,且顧來路,我們既需要停下來對自身狀況進行評估,也要前行中對未來有明確的目標,這樣我們才會一往無前地走下去,這樣既不會造成沒有目標的迷茫,也不會產生沒有評估的盲目。
這樣我們才能有良好的內在持續的驅動力,在現在與未來之間,在狀況與目標之間,我們才能藉此前行,這也是我們所要的動力,驅使我們做某一件事,也可以說是有了明確的目標之後,同時對自身狀況進行評估,兩者對比的差值,也驅使著我們不斷前行。
其實很多時候,你只是自得其樂於那些販賣焦慮的人一次次的刷屏的焦慮警示,因為這樣才能心安理得繼續平庸下去!
但是請給你一次不再頹廢的機會,好不好,陌生的朋友。
人生的動力源於對美好的鐫刻,還記得小時候那個信誓旦旦要做世界最厲害的超人的小孩嗎?還記得和自己一起光屁股長大的夥伴的小約定嗎?還記得放學後媽媽端上熱騰騰的雞蛋麵的味道嗎?還記得最後一天離開學校一如既往的鈴聲嗎?
我們還要記得這麼多美好,可沒時間倒騰這些頹廢。
所以,陌生人,我們一起努力吧!
希望這個回答能幫助你。
回覆列表
首先應該自問一下自己,這些事情是你自願肯努力的,還是因為現實和他人所迫違背了自身意願不得已而為之的
如果是前者,我認為有兩點原因。
一是因為熱愛。而是因為目標。
01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喜歡上去做一件事情通常都會在它的身上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想要把它做好,甚至希望在上面小有成就。(在這裡不排除一些不在乎功利,以後也不用它來吃飯的人,當然也不能對那些在乎成績的人瞧不起)。
但是他依舊如往日一樣,甚至臆想過自己日後是否會成為名噪一時的大家。因為他的熱愛,他堅持讀書寫作,說他不在乎結果成績是不可能的,但他寬容的接受了當下不完美的自己,從一而終的用自己的方式熱愛著寫作。
如果是這種情況,那我應該羨慕你多麼的幸運,可以在如此光怪陸離的世界當中找到自己所鍾愛的事情。
02
也有不喜歡現實中的工作生活或是你當下你必須要做的事,但是因為“想”,因為慾望,因為你想要在某方面有某些結果,。這時,你的內心深處實際上已經產生了一種你也說不太清楚的目標 ,從而支配著你的身心向你想做的事情上靠攏。
如果僅僅是因為後者迫使你必須去做好一些事情的話,那你可以任由你的“慾望”肆意妄行。自我管控能力是極其重要的,你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利用好自律和他律,等等。總而言之,不想方法不行,不努力不行。
世界上中沒有什麼可以異想天開的事情,有的也只是我們在苦逼的現實生活中緩緩爬行。
03
至於最後說的“因為現實和他人所迫違背了自身意願不得已而為之”,如果僅僅是這種情況的話,那隻得接受現實了,無論怎樣構想自己所期望的生活,我們必須的面對現實。
因為衣食住行,因為吃喝享樂,因為對生活的物質追求…… 若真是單純的因為這些原因,那隻得學會“苦中取樂”了。
總而言之,什麼驅使我們去做一件事,什麼能夠驅使動我們去做一件事,只有自己和自己對話的時候,問問自己的心,才會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