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荊洪
-
2 # 練戇之旅
浪漫主義文學主要區別於現實主義文學。
例如《平凡的世界》、《活著》、《紅與黑》都屬於現實主義作品。
而如《悲慘世界》、《紅拂夜奔》、《頑主》等則屬於浪漫主義作品。
現實主義作品基本按照客觀現實和事物的自然規律去寫作,反應的也都是現實生活和現象。體現和訴求的是客觀價值和邏輯,這類作品貼合人們的生活經驗,也容易得到讀者的共鳴和接納,很具有指導現實生活的意義。
而浪漫主義文學則更多的是作者本人思想和理想的表達。
這類作品一般來講現實意義不強,因為浪漫主義文學作品的底色是務虛的,他的邏輯也並不參照現實的客觀規律,他體現的不是普世價值,追求的也不是現實生活中能實現的東西,而是如海市蜃樓般虛無縹緲的烏托邦世界。
他完全承載的是作者個人意志與理想,而浪漫主義作品中的很多故事和情節如果參照現實生活則是幾乎沒有發生的可能性的,也因此浪漫主義文學似乎透露著一股荒誕的氣味。
我想很多讀者讀浪漫主義文學都會有這種感受,這裡我想套用王小波的一句話來表達我的認識,即荒誕有著荒誕的真實性,而真實卻有著真實的荒誕性。
以前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是誇張和理想,但是現在他就是現實。
-
3 # 尼古拉斯憶心
再次,熱愛大自然,讚美大自然。由於對資本主義物質文明和城市工業化的厭惡,浪漫主義作家響應盧梭的“回到自然”和18世紀感傷主義文學“返回自然”的口號,著力描繪自然景物,描繪山嶺、湖泊、海洋和森林,抒發作家對大自然的感受。在他們的筆下,充滿了對城市文明的詛咒,往往同城市生活的醜惡、庸俗卑下只是為了襯托大自然的美和崇高,藉以寄託對自由的理想。例如英國湖畔派的詩歌、普希金的《茨岡》、《致大海》等。現在,浪漫主義作家創作的歌頌、讚美大自然的作品已成為生態批評筆下的熱點話題。 (昆布蘭湖)
第四,重視中世紀的民間文學,提出“回到中世紀”的口號。“浪漫主義”一詞本來就是由中世紀的浪漫傳奇演變來的,浪漫主義文學也是從蒐集中世紀民間文學開始的。由於中世紀民間文學不受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的束縛,想象豐富、情感真摯、表達方式自由、語言通俗,這些特點正符合浪漫主義的理想追求。此外,中世紀民間文學充分體現了各國民族文化傳統,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有助於喚起民族的覺醒。因此,由於浪漫派作家的倡導,民間文學對革新當時文學的內容和形式都起了重大作用。
-
4 # 待曉兒
我們現在經常聽到“浪漫主義文學”、“現實主義文學”這樣的詞彙,但你真的知道這些詞都是什麼意思嗎?
到底什麼是“浪漫主義文學”呢?又該如何理解這種文學?
浪漫主義和古典主義、現實主義對比,顯得更為鮮明“浪漫主義”是一種思潮,不僅僅體現在文學領域裡,只不過現在“文學藝術”方面留存的作品比較多,所以一般提到這種思潮都會去聯想到具體的文藝作品。
這種思潮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是人類對於社會的感觀在各領域的反映,像歷史程序一樣,都是一段一段的,在某一個階段裡,它具有相對固定的特徵,所以就給它們起了一個名字,叫做“浪漫主義”。
為了更好地說明其來龍去脈,我們需要將之與前後思潮進行對比,尤其是之後衍變出來的思潮。
在“浪漫主義”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內流行的是“古典主義”。
“古典主義”思潮雖然主要講述忠君、王權、理性等等內容,但它不純粹是封建時代的思潮,而是歐洲新興資產階級和原有的封建勢力之間的互相妥協。
新事物的成長往往是以掀翻原有事物為條件的,新興勢力弱小,但潛力巨大,所以雙方會形成動態的平衡,這就是“古典主義”的誕生。
而當新興的事物積累到一定力量的時候,它就會向原有的規則和秩序發起挑戰,這是一個不可阻擋的過程。
所以,當經過了近兩個世紀的修養,在18世紀初的時候,新興的資產階級開始要求社會的主導權,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西方各地相繼發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為了與現實行動相配合,“古典主義”的保守和妥協明顯已經不再適合現有的環境了,於是“浪漫主義”應運而生。
這些人對於之前“古典主義”時代所畫的“藍圖”,也就是啟蒙運動的“理想王國”這樣的東西感到失望和不滿,於是“浪漫主義”的初生從反對“古典主義”開始的。
這一時期的人們對於個人訴求表現得非常強烈,特別注重個人的利益。當現實還在奮鬥的時候,他們就用“浪漫主義”作為一支聚集同道的號角,鼓舞越來越多的人為同一個理想而奮鬥。
所用的方式其實和“古典主義”差不多,都是“畫餅”,或者說得好聽一點,叫做“規劃藍圖”。
在這一時期的作品中,人們多是表達對於未來生活的嚮往和憧憬,並不是很關注正在奮鬥階段的社會現實。
“浪漫”這個詞,在當時很多地方都有“虛幻”的含義,它們並不真實。
然而,歷史是相似的,當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取得相當程度的戰果時,人們回過頭來去看,自己現在的處境是否和當時所希望的一樣。
很遺憾,他們發現現在的生活並不順利,甚至有些人認為這樣的日子還不如之前的生活呢。
於是,“浪漫主義”出現了分化。
有一些“向前看”的作家,他們積極地面對生活,既反對封建制度的罪惡,同時也批判資本主義的弊病,但是他們認為終有一天,這些問題都會得到解決。
這一批人從對未來的憧憬之中迴歸到現實奮鬥裡,被稱為“積極的浪漫主義”。
還有一些人“向後看”,他們後悔既打破了原有的安定生活,又沒有建造其當時所規劃的“藍圖”,所以非常懷念封建時代的生活狀態。
這一批人從對未來生活的嚮往中迴歸到了對於社會現實的反思,被稱為“消極的浪漫主義”。
二者有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對於之前“浪漫主義”規劃的藍圖產生了質疑和不滿,對於既有的社會現實予以關注。
所以,當他們把矛頭指向了社會上陰暗事物的時候,以批判為主要手段的“現實主義”誕生了。
所以說,“浪漫主義”其實是整個人文思潮的一個階段。
“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其實在追求上是相同的,只不過所用的方法和關注點不一樣而已,三者一脈相承,有區別也有聯絡。
浪漫主義的誕生和目的決定了其創作特徵明晰了“浪漫主義”的發展歷程,也知道了其追求和作用,那麼就能很好地理解其風格和特徵了。
首先是為了“藍圖”而表現出來的內容風貌。既然當時的人們想要用這樣的一種“畫餅”來起到凝聚的作用,那麼無非就是兩種方法:
第一個,描述未來生活的美好;
第二個,描述以前生活的醜惡。
攻擊敵人,美化自身,極容易引起共鳴,為了同一個夢想,有著同一個敵人,這是一種非常有號召力的手段。
所以在當時的“浪漫主義”文學或者藝術當中,經常出現對於自然風光的歌頌,當然這種自然風光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但你不能否認,咱們理想實現之後就會存在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還有對於封建專制等的抨擊,在西方就是中世紀時代,將這一段歷史用各種辦法“曝光”,為了表達某一些內涵,甚至可以捏造事實。反正是有“小說”這樣的故事文體,虛構情節本來就是應有之意。
其次是為了“藍圖”而表現出來的思想特徵。因為是為了配合正在進行的激烈鬥爭,為了鼓舞正在現實中奮鬥著的同道,所以這一時期的作品往往充滿著個人的主觀理想和感情色彩。
尤其是認識到了“塑造英雄”的重要性,還有什麼樣的力量比“榜樣”更能鼓舞戰鬥中的人們呢?
所以,對於這些美好事物的歌頌,比如愛情、英雄或者夢境就成為了在思想上的主要內容。
最後是為了“藍圖”而表現出來的創作手法。描寫這樣虛幻的東西,什麼樣的手法最為可靠?
自然是能充分表達個人情感的手法了,比如誇張、想象、對比,這樣的方式都能極大地突出所要表達的事物。
比如歌頌英雄,可以用誇張的手法來寫英雄之英勇,寫敵人之蠢笨,兩相對比,其效果不言自明。
所以,我們經常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實際上是相繼崛起的。
而決定它們不同的特徵的,正是當時的社會環境。“文學來自於現實”,說的就是這樣的情況。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
-
5 # 匠心濤濤
浪漫主義文學區別於現實主義文學,試圖用高階的美好的理想去彌補甚至代替有缺陷的現實。
在我看來,它有著一種超越現實的文學精神與浪漫執著,是一種“唯美主義”,力求完美的表現理想和主觀願望。
在文學創作中,浪漫主義遵循的是理想化的原則,只要能表現理想的與希望的生活,文學塑造的形象即使違背生活本身固有的邏輯也無關緊要。
在表現手法上,採用直白誇張的手法,以熱情奔放的語言抒發對理想世界的追求。
-
6 # 手機使用者在雲端
浪漫主義是文學創作的一種流派,也是最見創作者功底的一種表現形式。浪漫主義起源於歐州十八丶九世紀,才被確定為文學創作的一種思潮。但在中國這種創作手法早有成熟作品,例如屈原的《離騷》、李白的《將進酒》等等作品,都將浪漫主義表達的淋漓盡致。
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是作者將理想世界的強烈追求,用異乎尋常的想象,跳躍誇強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理想和願望。優秀的浪漫主義創作者,不僅需要高情商,還要具有紮實稔熟於心的文字功夫。例如李白的《將進酒》:詩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黃河的落差極大,誇張到從天而降,一洩千里。如此波瀾壯闊景象,絕非肉眼窮極。張馳之間形成舒捲往復的詠歎。而“君不見明鏡高堂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更是將悲嘆人生短促,徒呼奈何的情態宛如畫出。實實具有驚心動魄的藝術力量!在表現豪邁詩情同時,又不給人空洞浮誇的感覺震撼古今閱者的氣勢與力量。
筆者認為,優秀的浪漫主義作品能直觸心靈,更能激發閱者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熱愛。
-
7 # 憂國吃瓜
文學作品從風格上分為兩大類,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文學的特點是以現實為基礎,想象絢麗多彩,語言熱情奔放,表現手法直白誇張,毫不掩飾地抒發對理想世界的追求。
中國近現代的文學界,往往把浪漫主義文學的產生溯源為西方的文藝復興時期,這是典型的崇洋媚外,純粹是扯淡。似乎不冠之以西方一個洋字,就找不到歷史深度感和現實存在感,本人對此極度反感。
事實上中國的浪漫主義文學,完全應當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詩經》和《楚辭》,2300多年以前的屈原,完全算的上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鼻祖。他創作的《離騷》《九歌》《九章》《天問》,均屬浪漫主義的不朽著作,他的作品的出現,開闢了”香草美人”的文學傳統時代,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獨創的新時代。
屈原在歷史上的文學地位被全世界認可,1953年曾被聯合國確定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
8 # 夏天視覺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都去周遊世界了,還非要一所房子幹嗎?
活許你會認為周遊世界後是要回家的,或者征服世界要有根據地。
退一步講,這也不符合流浪詩人的特質,海子可能是草原詩人中唯一一個提到海景房的詩人。
儘管這首詩中,我一所房子,對於大多數文藝青年而言,是一個特溫暖的句子。
周遊世界,只不過是一個夢境,
是餵馬劈柴(夢想勵志)後自然產生的旅行計劃。
而現實生活不過是糧食和房子
周遊世界是虛的,有一所房子是真的。
什麼是浪漫主義文學?
什麼是古典浪漫主義文學?
什麼是浪漫主義情懷?
怎麼理解浪漫主義文學?
-
9 # 篆愁君z
什麼是浪漫主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
我個人理解的浪漫主義,是相信這個世界依舊存在善良與美好的東西,高尚的情感。相信這個世界是會變好的。傅雷先生在為偉大的浪漫主義作品《約翰·克里斯朵夫》獻詞的時候寫到,真正的光明決不是永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罷了。真正的英雄決不是永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這恐怕就是所有浪漫主義作品共同的主題吧
-
10 # 赤松子
“浪漫主義”這個術語,原來是指歐洲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的一種文藝運動而言的,它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在文學藝術上的反映。我們通常所說的浪漫主義,是指積極的浪漫主義。中國的浪漫主義作家為代表的如屈原、李白、郭沫若;國外的但丁、雪萊、雨果等。通過他們的作品可以看到作者所表達的,對現實的極端不滿,力圖用幻想來喚起對一切現實壓迫的反抗。以屈原的浪漫主義詩篇《離騷》為例:“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詩人通過幻想的形式同黑暗勢力鬥爭,表達出實現理想的頑強意志。
-
11 # I孤寒I
浪漫二字並非狹指男女之愛
關於浪漫我淺顯的談下自已的理解
我為什麼沒說浪漫主義文學,而獨說浪漫,一且成一種主義,那便是一個大的體系,不是兩句話就說出的。
浪漫可對一個國家,也可對個人,也可對山川的花鳥草蟲皆在其內。其本質浪漫文學是唯心的,自已的一種對事物的內心認值與判定。
浪漫體現在文學中的有小說,散文和詩歌體裁居多,沈先生的湘西情,朱自清先生的人生以及志摩先生的愛,都無一不體現浪漫的色彩來。
浪漫文學是生活的必修課之一,學會用詩意生活過一生,不枉白來人世一趟。
-
12 # 龍戰於野888
浪漫主義文學作為19世紀初期西方文學的主流形式,曾湧現出許多出類拔萃的詩人、小說家們,他們以自己特有的藝術感悟和特色,創作出燦若星河的、激盪人心的文學作品。
文學作為時代的產物,與社會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筆者在此結合19世紀初的歷史背景,現對浪漫主義的興起原因、代表人物及作品、藝術特色進行一番闡述。
一、對“理性王國”的失望——浪漫主義文學的產生背景人類社會的進步,總是以有識之士尋找更適合人類自身的樂土為動力之一的。
然而在啟蒙運動之後,先後構建起來的資產階級的理性王國,並非所有人想象到的人人平等。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為工業革命的到來做好了政治上的鋪墊。然而工業革命後,從英國到法國到德國,幾乎所有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以新的不平等取代了舊的不平等。政治上,廣大工人和婦女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他們遊離於政治之外;經濟上,工人的收入看似有所增加,實際上與貴族和資本家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二、出類拔萃的浪漫主義文學家——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及作品面對當時遍及歐洲各國的不平等現實,一大批擁有理想的文學家們,以他們特有的方式和文學成就,對當時的社會發出了嚴重的不滿。
1、拜倫及拜倫式英雄
拜倫是19世紀初期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身為貴族的拜倫,在新思想的影響下,選擇了與舊階級的割裂與對抗。也正因此,拜倫受到了貴族階層的排擠,被迫離開英國。他曾周遊歐洲各國,並最終把自己的生命獻給了希臘人民的解放事業。
2、天才的預言家雪萊
雪萊是英國的另一個浪漫主義詩人。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是《西風頌》,人們耳熟能詳的“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句詩就出自於《西風頌》。
與拜倫的悲觀主義不同,雪萊是一個真正的樂觀主義者。馬克思深為雪萊的早逝而惋惜,熱情稱讚他是一位真正的革命家,社會主義的急先鋒。恩格斯則稱雪萊為“天才的預言家”。
3、海涅與《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
作為德國浪漫主義詩人,海涅生活的時代,德國正處在四分五裂的局面下。面對周圍國家資本主義的迅猛發展,包括海涅在內的一大批德國的有識之士們,為了祖國的統一和進步,殫精竭慮,呼號吶喊。《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就誕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
在這首詩中,海涅用大量的篇幅諷刺德國必然滅亡的落後制度和不公平的社會現象,歌頌並渴望美好的未來,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對普魯士專制主義的反對和對虛偽的自由主義派的諷刺。
4、最醜的美的化身卡西莫多——雨果和他的浪漫主義文學
眾所周知,雨果是法國最傑出的浪漫主義小說家。他的代表作品是《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尤其是《巴黎聖母院》,看成浪漫主義小說的典範。在這部小說中,於果傾盡其藝術才華,給我們塑造了美的化身愛斯梅拉達和卡西莫多。小說在揭示天主教的黑暗統治和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時,表現了雨果強烈的人文主義色彩和浪漫主義情懷。更教會我們什麼是美?如何去鑑別美?
三、浪漫主義文學的藝術特色浪漫主義文學作為19世紀初葉流行於歐洲文壇的主要文學思潮,其藝術特色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強烈的抒情性。
浪漫主義文學,不管是詩歌還是小說,亦或是戲劇,都有著強烈的抒情色彩。從拜倫到雪萊、從海涅到雨果,他們的詩歌和小說中,都充分表達了作家們自己強烈的主觀情感。在他們看來,文學在於抒發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感。唯有真情實感才能打動讀者,才能在讀者的內心當中產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鳴。
2、充分的心理描寫。
浪漫主義文學的另一顯著特色,是作品特別注重主人公的內心世界的剖析。比如《巴黎聖母院》中,當愛斯梅拉達拿出一隻手指放在手上,從懷裡小心翼翼的端出一個古董的鐲子,可是一時沒用注意,鐲子“哐當”一聲落地,她更加的驚慌不已的描寫,就充分的體現瞭如果對其心理的刻畫與捕捉。
別了,別了!故國的海岸
消失在海水盡頭。
怒濤狂嘯,晚風悲嘆,
海鷗也驚叫不休。
海上紅日冉冉西沉,
我的船兒乘風破浪。
向太陽、向你暫時告別:
我的故鄉呵,再會!
不幾時,太陽又會出來,
又開始新的一天。
總而言之,浪漫主義文學都重視對主人公的內心世界進行敏銳的捕捉和淋漓盡致的刻畫。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揭示主人公情感世界的變化。
3、注重語言的錘鍊。
浪漫主義文學的語言,色彩華麗,善用典故,富有強烈的美的氣息。
當午夜的天空的星星
在幽暗的涅瓦河上閃爍,
而無憂的頭被平和的夢
壓得沉重,靜靜地睡著,
沉思的歌者卻在凝視
一個暴君的荒蕪的遺蹟,
一個久已棄置的宮殿
在霧色裡猙獰地安息。
他還聽見,在可怕的宮牆後,
克里奧的令人心悸的宣判,
卡里古拉的臨終的一刻
在他眼前清晰地呈現。
正是這些極富藝術特色的語言,是浪漫主義文學具有強烈的可讀性,可思性。
結語:總而言之,浪漫主義文學作為19世紀初葉活躍於歐洲文壇上的主要文學思潮,是建立在人們對理性王國失望的基礎之上,它通過特有的藝術色彩,表達了文學家們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對未來世界的美好憧憬。
-
13 # 使用者春花有意
浪漫主義文學是十九世紀上半葉盛行歐洲並表現於文化和藝術各個部門的一種文藝思潮。浪漫主義是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與現實主義同為文學藝術上的兩大主要思潮。作為創作的方法,浪漫主義在反映客觀現實上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烈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浪漫主義的創作傾向由來已久,早在人類的文學藝術處於口頭創作時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帶有浪漫主義的因素和特色。但這時的浪漫主義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為人們掌握的創作方法。浪漫主義作為一種主要文藝思潮,從十八世紀後半葉到十九世紀初一才盛行於歐洲。
浪漫主義運動是法國大革命、歐洲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的產物。它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對個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對封建領主和基督教會聯合統治的反抗,也是文藝上對法國新古典主義的反抗。啟蒙運動在政治上為法國革命作了思想準備,在文藝上也為歐洲各國浪漫主義運動作了思想準備。但是,法國革命勝利後所確立的資產階級專政和資本主義社會秩序,卻宣告了啟蒙運動理想的破滅。“和啟蒙學者的華美約言比起來,由‘理性的勝利’建立起來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極度失望的諷刺畫。”(恩格斯)席捲歐洲的浪漫主義運動,正是當時社會各階層對法國革命的後果以及啟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國”普遍失望的一種反映。
作為一個具有共同社會歷史背景和哲學理論基礎的文學流派,歐洲浪漫主義文學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徵。
首先,浪漫主義的一個最突出、最本質的特徵是它的主觀性,即偏重表現主觀理想,抒發強烈的個人感情。黑格爾曾指出:“浪漫型藝術的真正內容是絕對的內心生活,相應的形式是精神的主體性,也即主體對自己的獨立自由的認識。”
其次,浪漫主義文學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對大自然的歌頌和對城市文明的詛咒。由於對資本主義物質文明和城市工業化的厭惡,浪漫主義作家響應盧梭的“回到自然”的口號,著力描繪自然景物,抒發作家對大自然的感受。他們對大自然的崇拜也和當時流行的泛神論有密切的聯絡。他們往往把大自然看作一種無處不在的神,突出人與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鳴,使景物擬人化或作為精神境界的某種象徵。
浪漫主義文學在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上,浪漫主義作家喜歡運用誇張的手法,追求強烈的美醜對比和出奇制勝的藝術效果。與古典文學追求靜穆、素樸、和諧、完整的審美理想相反,浪漫主義文學強調從生活的瞬息萬變、精神的動盪不安以及富於特徵性和神祕意蘊的各種奇特想象中揭示美。德國早期浪漫主義者若瓦利斯在他的《片斷》(1798)中宣稱:“善於用愉快的形象來使我們感到驚奇,善於這樣來表現某種事物,使它在我們面前顯得既奇特,又熟悉,令人喜愛,這便是浪漫主義的詩學。”英國的湖畔詩人華茲華斯也強調浪漫主義的創作原則要求在所描寫的“事件和情節上加上一種想象的光彩。使日常的東西在不平常的狀態下呈現在心靈面前”(《抒情歌謠集序言》)。這樣,大膽的幻想,異常的情節,鮮明誇張的人物形象,神話色彩以及奇特的異域情調和平凡的日常情景的交織、對照,在詩歌格律方面的舒展、自由、富於音樂性,就構成了浪漫主義文學常具的特徵。
雖然浪漫主義文學在歐洲社會的變革中受到了一些波折,但是,浪漫主義作為文學的一種基本創作方法,並未喪失其生命力。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隨著資產階級民主運動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新高潮的到來,在俄國柯羅連科、高爾基等進步作家的創作中表現出積極的、革命的浪漫主義傾向。高爾基的《鷹之歌》、《海燕之歌》等作品,運用浪漫主義的比喻、象徵等手法,鮮明地反映了勞動群眾日以高漲的革命熱情,洋溢著無產階級的戰鬥激情。十月革命以後的蘇聯文學雖然規定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為基本的創作方法,仍要求以革命浪漫主義作為它的有機組成部分。高爾基指出:“革命浪漫主義實質上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化名,它的使命不僅是批判地描寫過去的殘餘,而主要是幫助確定今天的革命成果,闡明社會主義未來的崇高目標。”
在文學上,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作為兩種基本創作方法,並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經常結合在一起的。一切真正的藝術都必然要反映客觀現實,又要表現主觀理想。在這個意義上,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都是藝術在本質上不可缺少的因素。
-
14 # 山谷大師
浪漫主義文學的特點:強烈的主觀主義色彩,偏愛表現主觀思想,注重抒發個人的感受和體驗。重主觀輕客觀,重自我表現,輕客觀模仿。在具體進入描寫的狀態時,喜歡歌頌大自然,喜歡自己筆下的人物置身於純樸寧靜的大自然中,襯托現實生活的不健康及自身理解的美好。展開想象,感情真摯,表達自由,語言樸實無華自然。注重藝術效果,異國情調,對比,誇張,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以現實主義為基礎,因為現實主義是文學創作的土壤,浪漫主義的創作源泉來自於現實,並不是脫離現實。浪漫主義抒發感情的文字特點,字句非常考究,力求完美,在形象塑造上,浪漫主義經常運用比喻,象徵手法。有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看似脫離實際,但是因為塑造的形象極其誇張,仔細品讀,就會發現身邊的確存在類似的人和事。浪漫主義手法創作的目的,是屬於理想化的產物,總是希望社會,生活更加美好,作為一種文學創作方法,與其他文學創作方法相比,並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是手法不同而已。
革命的浪漫主義文學是比現實主義文學邁進了一步的文學,它的自身有許多爭議的地方,但是由於它的本身有自我更新,自我批評的含義,使作品的文學色彩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強烈。
-
15 # 龍棟
浪漫主義文學流行於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歐洲各國。它一般分為積極浪漫主義和消極浪漫主義兩種不同傾向。但作為特定的文學流派來說,仍有其共同的基本特徵。
其一,抒發個人感情,表現主觀思想。這是浪漫主義文學最主要的特徵。法國浪漫主義作家喬治·桑曾說:“藝術不是對現實的描繪,而是對理想真理的探索。”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比,前者重主觀、輕客觀,重理想、輕現實。這是因為,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勞資矛盾日益尖銳,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提出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社會理想,竟成了“一幅令人極度失望的諷刺畫”(恩格斯語)。浪漫主義作家面對黑暗社會生活,感到非常失望,強烈要求改變現狀,把希望寄託於理想世界。英國詩人雪萊在著名詩劇《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中,描繪了一幅沒有壓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會的藍圖,並在政治抒情詩《西風頌》中發出了“如果冬天來了,難道春天還會遠嗎”的呼喚,表達了對美好未來的堅信。與此相反,消極浪漫主義作家雖對現實不滿,但往往沉溺於個人的哀怨之中,所寫的作品鼓吹逃避現實,開歷史倒車,美化中世紀宗法社會。
其二,描繪自然景色,充滿詩情畫意。浪漫主義作家接受盧梭提出的“迴歸自然”的主張,著力描繪和熱情歌頌大自然,將自然景色的壯美和現實生活的醜惡加以鮮明對照,以表達他們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反抗,抒發自己對自由和未來的嚮往。積極浪漫主義詩人把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融注於高山大海、田園森林、日月星辰以及異國風光的生動描繪之中,情景交融,充滿著濃郁的詩情畫意。如拜倫的《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雪萊的《致雲雀》、普希金的《致大海》等。“湖畔派”詩人華茲華斯享有“大自然的詩人”之稱,但他的詩歌往往神化自然,以尋求精神解脫,帶有神祕主義色彩,這是消極浪漫主義描寫自然的通病。
其三,重視民間創作,富有民族特色。古典主義作家輕視和排斥民間創作,貴族情趣濃烈。浪漫主義作家則非常重視民間創作,常常採用民間童話、詩歌、傳說等作為創作題材;特別是把不受古典主義清規戒律束縛的中世紀民間文學,作為自己創作的楷模,藉以革新文學的內容和形式,並與古典主義直接抗衡。另外,民間文學是土生土長的人民創作,地方色彩濃,民族意識強,藉助民間文學進行創作,符合當時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歷史潮流。消極浪漫主義作家雖也運用民間創作,但僅模仿其形式,以美化中世紀的宗法社會。
其四,強調誇張對比,追求藝術效果。浪漫主義作家大多數是詩人,以詩歌為主要體裁,兼及歷史小說。他們強調運用誇張和對比的藝術手法,以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雨果在《克倫威爾·序》中,提出了美與醜、善與惡、崇高和滑稽的對照原則,被看作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宣言書。他的浪漫主義代表作歷史小說《巴黎聖母院》,鮮明地體現了自己提出的美學思想。一般說來,在浪漫主義作家筆下,環境特珠,情節曲折,人物非凡,主題鮮明,給人以美的享受,這是讀者喜歡閱讀浪漫主義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回答完畢。
回覆列表
什麼是浪漫主義文學
產生時間
產生時間:18世紀末。繁榮時期:19世紀上半葉。定義:以語言想象和表現手法,抒發對理想世界的追求。
浪漫主義文學特徵
以現實為基礎,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絢麗多彩的想象和直白誇張的表現手法,抒發對理想世界的追求。浪漫主義作為一種文學創作方法,與其他文學創作方法相比,並無優劣之分,只是表現手法不同而已。浪漫主義文學在傳統分類中帶有濃重的政治色彩:
積極浪漫主義——具有強烈的革命精神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以直白巨集大的語言表達感情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
消極浪漫主義——不具有革命精神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以含蓄內斂的語言表達感情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
有神浪漫主義——以傳說或自創的“神”的形象為載體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
無神浪漫主義——以自然或社會現象為載體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
浪漫主義文學誕生
18世紀末至19世紀30年代的歐洲,革命和戰爭頻仍,動亂不已。政治中的黑暗,社會的不平等,使人們感到法國大革命後確立的資本主義制度遠不如啟蒙思想家描繪的那樣美好。社會各階層,特別是知識分子,對啟蒙思想家設想的“理性王國”深感失望,努力尋找新的精神寄託。這種社會情緒反映在文學創作領域,就產生了浪漫主義文學。
浪漫主義文學:表現嚮往理想的激情
浪漫主義文學以一種超越現實的文學精神,執著於對人生理想甚至幻想的表現,力圖用文學給人類展現出一幅理想的生活景象。用德國作家席勒的話說,浪漫主義"試圖用美麗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實" 。所以,浪漫主義並不像現實主義文學那樣注重對生活物件的如實摹寫,強調文學的真實性和客觀性,而是竭力表現理想,表現主觀願望,表現嚮往理想的激情。
浪漫主義文學:遵循理想化原則
只要能表現理想的與希望的生活,文學塑造的形象,即使違背生活本身固有的邏輯也無關緊要。浪漫主義文學所創造的藝術形象,常常會改變生活原有的形態,在感情和理想的強烈作用下,大膽地、人為地創造出虛構的甚至是變形的意象、人物或環境。
浪漫主義文學:主觀願望創藝術世界
浪漫主義是按照理想中的生活應有的樣式,按照作家主觀的感情邏輯去想象和創造藝術世界。可以說,浪漫主義文學創造的藝術世界,不是模擬現實的"映象世界",而是一個想象的、超現實的、主觀化了的世界,通過塑造這個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的理想世界,縱情地抒發自己的感情和表達主觀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