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春秋網

    漢武帝時期,經歷了“文景之治”,經濟得到了極大發展,國力得到極大增加,所以才有能力支援對匈奴長期作戰,並戰而勝之。同時,由於漢景帝平定了“七國之亂”,漢朝的中央集權得到了極大的增強,各諸侯國的實力得到了很大的削弱,單獨的一個小諸侯國,已經無力與中央政府對抗了。他們又沒有能力也不敢聯合起來,而漢武帝又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其政治手腕非常高明,政治運用爐火純青,各個小諸侯國豈是漢武帝的對手,所以雖然明知漢武帝要對他們動手,也無能為力。

    酎金是一別有名分的金子。酎是一種優質酒,祭祀宗廟時用。皇帝祭祀宗廟時,獻酎、飲酎,漢律規定此時諸侯王要按封國的人口數量交納金子。這個金子叫酎金。酎金的作用是助祭。諸侯交納的酎金一定要保證質量,成色要足,分量要夠。每一千人交納酎金四兩。漢武帝為了削弱和打擊諸侯王及列侯勢力,加強中央集權,藉口諸侯王的酎金成色不足,分量不夠,一次性奪去106個列侯的爵位,史稱“酎金奪爵”。漢武帝一方面推行主父偃的“推恩令”,一方面酎金奪爵,嚴重地削弱了諸侯王的地位及實力,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的加強。這兩項制度,避免了諸侯坐大引發其向中央集權的挑戰,確實是高明之舉。晉朝的八王之亂,唐朝的藩鎮割據,就是諸侯王實力太強造成的,漢武帝用這兩種辦法,將諸侯王的實力削弱,避免了類似悲劇的發生。是溫水煮青蛙的高明之舉。

  • 2 # 倪說歷史

    漢武帝的“酎金奪爵”之所以沒有引起大的動亂,就在於雙方的力量對太過於懸殊。

    在採取“酎金奪爵”之前,漢武帝已經採取了推恩令,讓大一點的諸侯國劃成小片,分封給各個兒子。前122年,武帝藉著解決淮南王劉安和衡山王劉賜謀反事件之機,頒佈《附益法》,不許諸侯招致賓客;又頒《左官律》,規定王國的官為“左官”,而在王國做過官的人,以後不許再到中央政府為官。漢代的習慣尚右下左,對王國官員以“左官”稱之,就是在官秩一樣的情況下,在朝廷做官比在王國做官地位要高。這就進一步降低了封國官員的地位。從此,有才能的人,大都不願為諸侯王服務,都去投奔中央。

    由於有了這些基礎,漢武實才開始採取“酎金奪爵”的辦法。當時全國還有二三百個列侯。按規定,漢朝每年八月祭祀宗廟,進行隆重的典禮,叫作“飲酎”。諸侯王和列侯要為此向宗廟奉獻“酎金”,即獻上黃金來助祭,把對祖宗的敬意體現在黃金上。在元鼎五年(前112)的飲酎中,漢武帝藉口許多列侯獻上的酎金斤兩不足,成色不好,是對祖先的不敬。以此為罪名,廢除了106名列侯的爵位。以後又以其他各種罪名陸續削奪了很多列侯的爵位,使得諸侯王與列侯的數量大大減少,更沒有力量能夠威脅到中央。

    這樣,經過近百年的鬥爭,由漢高祖留下的分封遺訓仍然在形式上得以保留,但中央與地方割據勢力之間的鬥爭卻以中央獲得決定性勝利而告終。從此,諸侯王對於漢中央來說,已經不構成任何威脅了。

  • 3 # 夜讀歷史

    劉邦建立漢朝以後大肆分封同姓諸侯王,客觀上造成了地方與中央的矛盾。自漢文帝繼位後,漢朝陸陸續續發生諸侯王叛亂。也就是自漢文帝開始便著手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只是此時打擊諸侯王的力度比較弱,漢文帝兒子繼位後,利用晁錯強硬削藩,最後釀成了七國之亂。在這場地方與中央的較量中,以西漢中央勝利結束。此時儘管諸侯國仍然存在,但他們的實力被嚴重削弱。等到漢文帝孫子漢武帝繼位後來,國內的諸侯王基本上不能與中央政府抗衡,但漢武帝在祖父兩代的基礎上,繼續分割諸侯王。如此一來,這些諸侯們基本上沒有多大的政治影響力,漢武帝藉故奪爵,他們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

  • 4 # 左說春秋

    一、關於有理、有套、有法問題。西漢經過劉邦的清理,初封的異姓王為數很少存下來,初期少弱的宗室王國經歷百年的繁衍,規模數量已佔中央所轄的百分之七八十。雖然景帝初步打壓仍未傷其筋骨。漢武帝元朔二年時,借鑑景帝直接削藩引發叛亂的教訓,採用主父偃建議,用溫和手段,將大侯國按兒子多少分封成若干小侯國。這就是化大為小的推恩令 。這些新劃封的小侯國,歸所在郡縣管理。其規模都不大。琅邪郡51縣和小侯,其中小侯佔一半。國土沒有一個縣大。城陽王29個兒子分封掉13個縣的土地,小的侯僅有幾百戶。青島西海2000多平方公里地盤就有四縣四侯。四五年後,漢武帝準備對南方征伐,詔令大小侯國出人出錢支援南征。而這些大小侯們既不出人,又不出錢,公開作對。倒是齊國相卜式父子既為國捐輸錢財,父子兩人上書南征。這下讓漢武帝高興了,重獎卜式父子,並清查歷年諸侯上交祭祖酒肉錢情況,小侯們誰也未交。於是藉機廢侯爵除國,土地歸郡縣。西海岸的祝茲侯既怕上前線打仗又不出錢,扔下候國印綬跑掉了。漢武帝非常氣憤,也給除國。《史記》所列小侯大部分廢於此間。經過分封和廢除以及《左官》和《附益之法》實行,大王侯也只是食采邑的富戶而已,只有怨恨,哪有叛亂之力?推恩令來本就是個套,先分致弱,後剪除枝葉。

    二、關於反撲問題。由於漢武帝這次有蓄謀的藉機廢爵,諸侯王們理虧,但也有反撲。犧牲物件是主父偃。主父偃是山東臨淄人,早年學縱橫之術,中年因漢武帝重儒術而改學《春秋》和《周易》等。因而在家鄉多受譏笑。後到長安求官,拜見漢武帝小舅子衛青,衛青並未引見於漢武帝。乾脆自已上書,得到漢武帝青睞。他算準漢武帝畏懼諸侯勢力太大,受制不得志。從古到講了一大堆諸侯尾大不掉的歷史,提出了變通削藩,分步實施的策略,解決了削弱諸侯的辦法。之後主父偃又猜測漢武心思,上書讓衛青姐姐衛子夫作皇后,深得漢武帝賞識,一年四升遷,朝臣多攀結於他。後造謠齊王與姐姐亂倫,不久就作了齊王相,以查實後除齊王,齊王知道後自殺。趙王有不法之事很多,擔心主父偃告發,於是先告發主父偃受諸王賄才推行《推恩令》,並告發主父偃為私利逼死齊王,引發諸侯王群起攻訐。漢武帝下令處死主父偃以謝諸侯王和群臣。漢景帝削藩殺晁錯,漢武帝削藩殺主父偃,都是為平息諸侯之憤。這兩個削藩功臣,都成就了皇帝和天下,自己落下被殺結局。這也是皇帝成就豐業的最低成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鐵霸座男這一行為該不該按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罪論處?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