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鄉村秀才
-
2 # 塞北閒人大羊
n多年前,合資大眾公司從德國進口的一批生產裝置準備安裝投產,公司從德國大眾總部請來好幾位德國籍工程師負責具體安裝除錯工作。其中有一位記得叫安德烈斯什麼的,年頭太多記不太清楚了。當年也就三十多歲,人很開朗活潑,非常喜歡中國古文化,說自己祖輩是德國貴族,家族很大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高貴的血統。由於年紀相仿、都愛喝啤酒切酒量頗豪,所以不久我們就成了不錯的朋友。安德烈很喜歡中國,讓我教他學中文,並執拗要求只學習貴族中文,搞得我很頭大,後突發奇想古漢語文言文不就是標準的貴族中文嗎?決定就教這個了!於是,總能見著一個金髮碧眼的老外用半通不通的文言文熱情的和中國員工打招呼交流。那場景真的很喜感!老外的語言天賦還真不是一般的強,差不多小一年的時間安裝工作結束時,安德烈已經可以熟練的運用文言文表訴想要表訴的東西了,並能閱讀一些簡單的文言文書籍。臨別時,安德烈用中文對我說;吾此行能識君,甚幸!甚幸!今與君別兮,來日無期,Tschuess!Tschuess!聽聞者無不大笑淚奔!
-
3 # 神秘的東方之音
五十年代的時候,那時中蘇關係還好,蘇聯空軍傘訓專家邦助我剛組建的空降兵訓練跳傘,我傘兵中有位有自四川的新兵,訓練時非常刻苦認真大膽,蘇聯教官很是喜歡。
教官都是按照蘇軍的訓練條例進行練習指導,比如先跳傘塔,高度一般百來米,然後跳氣球,高度一般一百多米,然後再上飛機跳,高度一般800米。這一天這個新兵傘塔氣球都跳過了,要上飛機跳了,降落傘開啟方式是自動強制開傘另加手動開啟備份傘,動作要求是主傘正常開傘後,再按動作要求開啟備份傘,教官對此一遍遍提醒。但新兵第一次跳傘思想上都是很緊張的,嘴上說不緊張,實際上心裡是緊張的。結果正式跳傘開始後,事情就是那麼巧,偏偏就是這個四川新兵離機後出了大毛病,強制自動開傘的主傘沒有正常開,要知道8OO米高度主傘沒開啟,18秒鐘人就要墜地,後果不堪設想。這時蘇聯教官肯定在空降場觀看,空降場上裝有高空喇叭的指揮車也不停地向空中喊話指揮,催促新兵按要求趕快拉開備份傘。但或許因為緊張的因素吧,600米、700米、500、400米,新兵的傘還是未開啟,地球強大的引力,人在急速無情下降,真是到了千鈞一髮萬分危急的時刻,地面上的人再著急再呼喊也無濟於事。但誰知到了約300來米高度時,好象剛剛才睡醒的新兵,呼啦一下打開了救命的降落傘,頓時地面一片歡呼驚叫,大家都鬆了一口氣,為新兵慶幸和歡呼。那個蘇聯教官更是歡呼雀躍,興奮異常。竟抱著新兵繞著人群跑了一大圈,口中大喊著“哈拉芍,哈拉芍,哈拉芍…奧切尼哈拉芍”,後經懂俄語的翻譯才知道,中文意思是:好!好!好!很好!!這個新兵透過這個事故,也從這個負面的訓練中出了名,冷靜沉著膽大,關鍵時刻,遇事不慌倒成了正面形象,還提拔了幹部,成為我傘兵部隊首批傘訓專業技術人員,成了中蘇友誼一段佳話在部隊至今還在流傳。
胸有成竹這個詞語在漢語中是一個很常見常用的詞語,大意是一個人做事或完成某項任務,有把握有能力有保障,心中有數,也就是穩妥可靠,胸有成竹。話說一個老外,一次碰到該詞語,需要他翻譯解釋。於是老外就把它翻譯成:胸口裡有根小竹杆,又翻成胸有成個個,他的這種以貌取人似的象形型翻譯,讓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
文化大革命中,一些老外到大寨參觀,問這問那,尤其是個別不懷好意的記者,更是愛問那些敏感話題。一次一個記者問一個老太太,他問啥老太太答啥,如記問:你家幾口人?太答:5口人,記問:住幾間房?太答:3間,記問:你覺得生活幸福麼?太答:幸福,記問:政府對你們好麼?太答:好得很,記問:你們分的糧食夠不夠吃?細糧多少?粗糧多少?這時老太太被問得有些不耐煩了,也有些不想搭理他了,就回答說:夠吃你奶奶個頭。翻譯一聽也一愣,反正老外也聽不懂,虧得翻譯精明頭腦靈活,記者再問時就囬答說:夠吃夠吃,夠吃還有餘(魚)。及時恰到好處的翻譯,化解了矛盾,緩解了尷尬,充分彰顯了翻譯工作在外交場合的重要性。
-
4 # 三江談詩
老外說中文,我生活在小城鎮還真沒有見過老外在我面前說中文是怎樣的語趣和語調,他們說得怎樣我不好評判。
但在電視電影看到聽見他們說中文,慢條斯理,怪聲怪調,就像中國哪個地方方言我也說不出。而有的就像一頭髮怒驢吼一般,如日本人:叭咯雅魯,喲嘻,喲嘻!這把中文日語化了,變成了野味。
而有的老外象大山等許許多多外華人,他們講的中文比華人還華人,恭喜發財!拜年!咋一聽還以為是【新聞聯播】的哪位播音員所說。作為華人,我感到很慚愧!也暗自欣慰中國文化慢慢在他國生根發芽,成長起來了!
-
5 # 百幕大13
老外說中文笑話二則
1、有一次中央臺一個節目是外國友人說中文讓幾個影視明星作記錄,一個外國友人用不標準的普通話念“大江東去浪淘盡”。場上的五位明星無一全對,而有位竟寫成“大江東去狼逃盡”。
2、日夲人把郵局叫便所,一個日夲人到中國想發信找不到郵局,四處打聽,不會中文,只說便攪(日夲便所發音),有的人見他滿頭大汗,以為內急,竟把他領到廁所,使其哭笑不得。
-
6 # 中國網文化
近日,一段影片在網上走紅:一位在大連生活了多年的老外遇到另一位來中國沒多久的老外,兩人對話內容讓人笑噴!影片中,只見有著在中國多年生活經驗的的老外對新來的老外格外地“照顧”時不時搭話,面對突然的熱情,新來的老外則顯得有些驚慌,有經驗的老外瞭然一笑,接下來就開始大媽式靈魂追問,面對這一連串的“狂轟濫炸”,新來的老外,搖搖頭表示自己聽不懂,但這絲毫不影響另一個老外繼續發揮。看到這八卦的樣子,網友笑瘋了:像極了我外婆!
回覆列表
某日,一個對中文略知一二的老外去某工廠參觀。
半路當中,廠長說:“對不起,我去方便一下。”
老外不懂這句中文,問翻譯:“方便是什麼意思。”
翻譯說,“就是去廁所。”
老外:“哦……”
參觀結束,廠長熱情地對老外說:“下次你方便的時候一起吃飯!”
老外一臉不高興,用生硬的中文說:“我在方便的時候從來不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