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形文字和中國字似乎沒什麼關係,它源於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約公元前3200年左右由蘇美爾人所發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它由最初多變的象形字系統、逐漸在字形上實現簡化和抽象化最終統一固定為音節符號。由於這些文字多刻畫在泥板上,所以線條筆直形同楔形,往往使用蘆葦杆或木棒將其壓印在泥板之上,因此文字筆畫大都為具三角形的線條。
中國的漢字的演化過程經歷了約6,000年,有證可靠的從商代的甲骨文起(之前已形成了象形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等。漢字發明之初沒有拼音字母,直到唐代才制定了描述漢字語音的三十六字母,可這種注音是用漢字來表示聲母和韻母,因此,沒有進一步發展成拼音文字。1867年,英國大使館秘書威妥瑪(ThomasF.Wade)出版了北京語音官話課本《語言自邇集》,他設計了一套拼寫法,用拉丁字母來拼寫華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稱,叫做“威妥瑪式”。1931年到1932年間,有兩個外國傳教士提出了“辣體漢字”,這是一種根據《廣韻》設計的、以音節為單位的漢語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幾乎都有不同的拼寫法,拼寫的是方言。這些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的方案,為以後的漢語拼音運動提供了經驗。
所以說,漢語沒有使用過楔形字,沒有人能夠提供“書”的楔形字。
楔形文字和中國字似乎沒什麼關係,它源於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約公元前3200年左右由蘇美爾人所發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它由最初多變的象形字系統、逐漸在字形上實現簡化和抽象化最終統一固定為音節符號。由於這些文字多刻畫在泥板上,所以線條筆直形同楔形,往往使用蘆葦杆或木棒將其壓印在泥板之上,因此文字筆畫大都為具三角形的線條。
中國的漢字的演化過程經歷了約6,000年,有證可靠的從商代的甲骨文起(之前已形成了象形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等。漢字發明之初沒有拼音字母,直到唐代才制定了描述漢字語音的三十六字母,可這種注音是用漢字來表示聲母和韻母,因此,沒有進一步發展成拼音文字。1867年,英國大使館秘書威妥瑪(ThomasF.Wade)出版了北京語音官話課本《語言自邇集》,他設計了一套拼寫法,用拉丁字母來拼寫華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稱,叫做“威妥瑪式”。1931年到1932年間,有兩個外國傳教士提出了“辣體漢字”,這是一種根據《廣韻》設計的、以音節為單位的漢語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幾乎都有不同的拼寫法,拼寫的是方言。這些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的方案,為以後的漢語拼音運動提供了經驗。
所以說,漢語沒有使用過楔形字,沒有人能夠提供“書”的楔形字。